河海大學同位素水文研究所

(1) (2) (3)

(一)戰略定位
基於我校水利學科優勢,回響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政策,以資源緊缺、環境污染、地質災害與水利工程為主攻方向,憑藉先進的地球化學理論與技術,力爭5年內使研究所成為我院乃至全校地質拔尖人才培養的科研基地,10年內成為國際、國內較有影響力的地球科學研究中心。
(二)已有基礎
經過若干年的積累與發展,該所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及實驗平台等方面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
1 研究基礎
同位素水文研究所科研人員多年來一直從事水文地質與地球化學基礎理論及套用研究。特別是近年來以環境同位素與地球化學示蹤為主要手段,在地下水循環、水化學演化、大壩水庫滲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例如,該團隊首次提出了深循環地下水維繫高大沙山及湖泊、河流地貌景觀的創新理論,部分成果曾在《Nature》上發表;通過同位素研究提出河西走廊武威、民勤盆地地下水來源於經過蒸發的祁連山降水,該成果已發表於《Geology》期刊上;通過北山地區地下水的地球化學研究發現該地區地下水循環速率很快,因而其不宜作為高放廢物處置工程優先選址區,這一觀點曾被多家媒體予以報導,等等。另外,將環境同位素與人工示蹤、物探、遙感等方法相結合,預測了典型水庫堤壩滲漏的潛在地質災害,提出了合理的防滲加固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在地下水深循環機制研究方面,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及國際原子能機構等有長期合作關係。目前,本團隊正在開展“江蘇沿海淤泥沙來源及運移途徑的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自然界鹵(鹹)水成因及地球化學演化過程”、“堤壩滲漏關鍵技術與模型分析”、“北方乾旱區地下水深循環與水資源利用”等科學研究。過去和目前正在開展的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水文地質與地球化學理論與技術。
2人才基礎
同位素水文研究所現有2名教授,3名副教授,1名講師。這些科研人員都具有博士學位,長期從事水文地質與地球化學研究與教學,研究團隊以青年人員為主,老中青結合,40歲以下人員占80%以上。
3 實驗基礎
經過多年的建設積累,目前擁有在國內有一定影響的同位素實驗平台。該平台有穩定同位素質譜儀室(MAT253),低本底液閃儀室、氚前處理室、C前處理室。目前,有一名固定人員負責與管理該實驗平台。藉助該平台可做如下實驗工作:
(1) 碳酸鹽樣品的C、O同位素比值測定;
(2) 水樣的D、O同位素比值的測定;
(3) 有機及無機C、N、S等同位素比值的測定;
(4) 有機單分子體同位素比值的測定;
(5) H、C放射性定年;
(6) 礦物水、土壤水等的真空提取;
(7) 常規的水化學分析。
該團隊已有的多數成果,特別是國際上有影響的一些成果基本上是建立在該實驗平台的分析測試基礎之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