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00年來,河底圍繞“新型工業重鎮、特色農業大鎮、綠色宜居集鎮、和諧文明新鎮”的建設目標,以“結構調整、轉型發展”為核心,大力實施“農業立鎮、工業強鎮、城建興鎮”的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23.2億元,財政稅收突破8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480元。
全境為山地丘陵地貌,境內季節性河流河底海拔850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0.3℃,年降水量542.4毫米。河底擁有“省級文明村”、“省級愛國衛生先進村”、“省級首批小康示範村”、“市級文化特色村”、“市級村鎮建設先進村”、“市級農民增收先進村”……擁有許多榮譽的郊區河底地處太行山西麓的陽泉市郊區北部,因村落主體縱貫於河溝谷底而得名。又因村中有一條名叫回梁的長條山嶺頭對青龍山,清代鹹豐四年(1854),戶部晉寶分局曾奉旨在青龍山下的“龍口”設錢局,以鐵代銅,鼓鑄鐵錢,故又有青龍鎮之稱。
河底是2006年山西省確定的首批新農村建設示範村之一,同時也是市、區級小城鎮建設試點地。目前,河底共有2000餘戶6000餘人(其中農業人口5000人),總面積6.3平方公里。近年來,該村大力實施“經濟富村、文明興村、規劃靚村、和諧聚村、民主強村”五大戰略,村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2008年,河底人民人均純收入達6000元。
全鎮耕地面積2.9萬畝,屬山地丘陵,土地貧瘠,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年均糧食產量380萬公斤,蔬菜200萬公斤,水果40萬公斤。近年來,通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大力推進高效農業,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狀況有了明顯改觀。全鎮現有核桃經濟林6000餘畝,溫室大棚1000畝,水果1500畝;年均出欄生豬2萬頭,蛋雞存欄16萬隻。2009年農業產值實現6200萬元,為農民提供的人均純收入達到1630元。
2工礦業
河底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煤炭、硫鐵礦儲量大。自明代該村就已開始採煤,此後,冶鐵、鑄造、鍛造、火藥製造等隨之發展,形成了河底工業、手工業並存的格局。其中,河底的鑄造業甚為發達,清代戶部在此設錢局鼓鑄鐵錢,足見當時河底人的鑄造技術在全國所居的地位。民國初年,河底鑄鐵產品遠銷東北、內蒙、河南、山東等地。新中國的北京人民大會堂和亞運村建設也都使用過河底的鑄鐵產品。解放後,該村的鑄造、鍛造、硫磺、火藥製造等數十個工礦企業劃歸我市的重工、化工、手工業系統,為我市地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另外,河底商業發達,在古代就享有“平定第一鎮”的盛名,是清代和民國時期平定州北的經濟貿易中心。
第三產業
河底鎮是一個具有900多年歷史的古鎮,明清時期即為平定州北的重要集鎮和商品集散地。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圍繞鎮區8平方公里範圍內,開發建設底商住宅樓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水電氣暖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衛生院、敬老院、計生服務所、中學改擴建、中心廣場建設等服務場所逐步健全。依託產業特點和交通優勢,交通運輸業較為發達,全鎮運輸車輛達到1500餘部,傳統的商貿流通業、餐飲服務業發展迅速,共有大小商業網點350多個。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房地產、金融、保險、通訊、中介服務等新型產業快速發展,三產從業人員約為3800人。2009年第三產業完成產值5.98億元,對經濟的增長貢獻率達到11%。
境內礦藏豐富,其中無煙煤儲量6000萬噸,鋁礬土礦2000萬噸,硫鐵礦1600萬噸,石灰石524萬噸,白雲石315萬噸,高鋁粘土306萬噸,耐火粘土413萬噸,石膏礦103萬噸,鐵礦33萬噸,並且品位較高,尤以煤炭、鋁礬土儲量大、品質優,是郊區煤炭的主要分布地區。
河底近年來在區、鎮的正確領導下,各項事業也都蓬勃發展,如銀行業:(陽泉市郊區農村信用社河底信用社、河底儲蓄所、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保險業:(中國人民保險河底分部)、郵政業:(圓通速遞、中通速遞、韻達快遞、申通速遞、天天速遞、EMS)、服務業:(惠富河底購物廣場、河底鎮敬老院、河底村敬老院)、教育業:(河底幼稚園、天才寶寶幼稚園、河底中心國小、河底中學、郊區青少年活動中心河底分部)、衛生業(河底中心衛生院、陽泉市郊區殘疾人康復中心)...........
3歷史、文化、交通、民生和旅遊編輯
河底通保觀、天主教堂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抗日戰爭時期,陽泉境內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平定(路北)縣抗日政府於1937年11月在盂縣上社成立,之後移駐河底,辦公地址三官廟。
改革開放以來,河底村立足自身實際,於1997年在郊區率先啟動了小城鎮建設。近年來,該村投資1000多萬元,硬化街道巷路25公里,徹底改變了原先村民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狀況;新安裝路燈230盞,為村民夜間出行提供了方便;組建了一支20多人的植樹造林農業服務隊常年開展綠化,目前累計綠化面積達3000多畝,綠化率達35%,有效改善了人居環境;投資400多萬元成立了熱力公司,使600多戶村民冬季取暖實現了集中供熱; 投入20萬元用於清掃街道垃圾、灑水,保證了村容整潔。此外,河底村先後投資近5000萬元用於建設玉馨小區、融浦家園、景然居等居民小區,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條件;投資400多萬元在滴葦路沿線修建底商小二樓4棟,現已全部出租開張營業,規劃中的滴葦路經濟走廊正逐步形成。2007年,該村又投資500多萬元對村國小進行了改擴建,使其步入了“園林式學校”行列,2011年10月學校竣工並在全區率先完成了“一無兩有三配套”。班班實現“兩機一幕”,達到了“四化六有八配套”。目前河底中心國小校舍質量、文體器材、電教化設施等項目屬全省一流水平。學校被授予陽泉市“教育技術裝備規範化達標單位”稱號。學校裝備了一流的電腦室,多功能電教室,教師電腦備課室,裝備了實驗、儀器、圖書、音體美衛勞專用教室10個,達到了專用教室齊備,設施設備先進,學校被授予陽泉市“教育技術裝備規範化達標單位”稱號。學校連續多年被評為市、區、鎮先進集體,榮獲“國家級少先隊紅旗大隊”“山西省示範國小”“山西省文明學校”“陽泉市規範化學校”“教學工作氣質單位”“郊區全面育人工作先進集體”“陽泉市明星學校”,“陽泉市藝術教育特色校”“山西省重點國小”等稱號。
文化十分豐富,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及正月十六舉行街頭文藝匯演及舞台文藝匯演,在農曆二月十八、二月十九舉行舞台文藝匯演,在河底大禮堂(電影院舉行)。河底有自己的晉劇院(陽泉市百花晉劇院) ..........
交通也是十分便利,陽泉市公共運輸總公司的8路(8路 陽泉濱河公車場---河底)直達河底發車間隔為5-10分鐘一趟,正在規劃的陽泉城際鐵路,河底也有站,陽盂公路和207 國道、葦滴公路橫穿鎮域,京昆高速、陽五高速交匯過境。
如今的河底已經不像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農村,而像繁華的城市。飯店、美容美髮、五金交電、建材等各類商業店鋪在銀河大街隨處可見。在小城鎮建設初見成效的同時,河底村支“兩委”還圍繞村民飲水、養老、醫療、教育等問題著力改善民生。
過去,河底人畜飲水一直靠上世紀80年代打的一口深井來解決,水質很差。2001年,村里投資70多萬元建起了一個大型水處理廠,之後又投資300多萬元開始鋪設自來水送水管道。到2005年,河底人民全部用上了經過軟化和淨化的自來水。同年,河底興建的水處理廠經過改造也正式註冊為青龍純淨水廠,開始向市場提供桶裝純淨水。在青龍純淨水廠掛牌當天,又免費發給每戶村民一台飲水機,並以每桶純淨水3元的價格優惠出售給河底人民。
為了解決河底人民的“後顧之憂”,河底為1900餘位30至59周歲的村民辦理了社會養老保險,保證了每人每月可領取200元生活費。對於60周歲以上的600多位老人,則由村里出資,保證每人按月領取200元的養老金。另外,自2006年起,河底所有農業人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費用全部由村集體負擔,到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達30餘萬元。
在河底,每年都有30個以上的學生考上大專以上院校。為進一步鼓勵全體村民重教育人,2007年、2008年該村連續兩年對當年考入大學的學生補助3000—10000元,獎勵資金總額達30萬元。今後發展方向
在十二五期間,我鎮要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工業新型化、市域城市化、農業現代化、城鄉生態化目標,認真貫徹落實建設“新型產業集中發展區”、“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現代農業示範區”要求,牢固樹立項目立鎮、爭先進位、務實創新、以人為本的意識,更加注重科學發展,在資源整合、產業集聚、結構最佳化上求突破;更加注重統籌發展,在建設生態新城、推進城鄉一體化上求突破;更加注重借力發展,在擴大對外開放、最佳化發展環境上求突破;更加注重安全發展,在平安創建、信訪維穩、法治建設上求突破;更加注重和諧發展,在關注民計民生、維護公平正義、提升人民幸福指數上求突破,努力把河底建設成為現代農業的核心區、新興產業的集聚區、城鎮建設的示範區。河底村現有黨
員178名,按居住地和企業廠礦劃分,下設9個支部。該村黨支部組織黨員長年堅持開展“三舍、三先、五帶頭”活動,“三舍”,辦事捨得出力、工作捨得吃苦、自己捨得吃虧;“三先”,民眾關心的事先做、棘手的事先乾、便利的事先讓;“五帶頭”,帶頭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國家的法律法規,帶頭髮展經濟,帶領民眾致富,帶頭普及科學技術,帶頭執行計畫生育,帶頭完成國家和集體下達的各項任務。另外,河底村採取了四項措施調動村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一是堅持黨務、村務按時公開;二是與時俱進,健全村民自治章程;三是重大事項全民集體公投;四是每年一次民主評議村級幹部。這些舉措的實施,保證了村支“兩委”陽光操作、透明從政,從而讓河底這個近千年的古村形成了“全村一盤棋,上下一條心,乾群一股勁”的良好局面。在今後嚴格按照河底大發展 發展大河底”“敞開發展大門 重振河底雄風”“全村一條心 共圓河底夢”的宏偉藍圖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