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靈寶西坡新石器時代大型墓地

河南靈寶西坡新石器時代大型墓地

河南靈寶西坡新石器時代大型墓地是仰韶文化中期的核心地帶,目前已發現的該時期大型遺址多集中在靈寶境內。為對仰韶文化中期的社會、經濟形態有更深入的認識,2000年至2006年,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6次主動科學發掘和系統鑽探,發掘面積累計5000餘平方米,歷年發掘均有重要發現。這些發現,極大深化了學術界對仰韶文化中期社會複雜狀況的認識。大型中心性聚落、特大公共性建築和缺少奢侈品的大墓,構成了該時期複雜社會的顯著特點。這些與中國其他主要史前文化區迥異的特點,可能對中原地區的文明進程、對中國第一個王朝最終在中原的建立產生了重要影響。

基本信息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市考古所、靈寶市文管所

發掘領隊:陳星燦

考古發現

西坡新石器時代大型墓地出土文物 西坡新石器時代大型墓地出土文物

西坡遺址位於河南省靈寶市陽平鎮西坡村西北,坐落於鑄鼎原南部,北距黃河約8公里,南約3~4公里為秦嶺。遺址東、西兩側分別為沙河的支流夫夫河與靈湖河,海拔456-475米,總面積約40萬平方米。

2000年10-12月、2001年3-5月、2001年11月-2002年1月、2004年4-7月,聯合考古隊對遺址進行了四次發掘。第3次發掘中,在遺址中心部位發現外有迴廊、占地面積500餘平方米的特大房址F105,第4次發掘發現室內面積240餘平方米的另一特大房址F106,並發現聚落的南、北壕溝及墓地。2005年4至7月,進行了第五次發掘,揭露仰韶文化中期墓葬22座,發現並確認了遺址壕溝的結構和走向。西坡墓地位於遺址南壕溝以南百米左右,這裡地勢高於遺址居住區。這是在仰韶文化中心的核心地帶第一次發現和發掘該時期墓地。

2006年3月至5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市考古所、靈寶市文管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靈寶西坡遺址進行了第6次發掘,發掘面積約1600平方米。發現仰韶文化中期晚段大型墓葬2座及其他中、小型墓10座,出土了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隨葬品。大型墓葬M27、M29因其規模、結構和特殊的葬俗再次使西坡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

M27為帶生土二層台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口長約5米,寬約3.4米,頭向西偏北。墓室位於正中,寬約0.7米,其底部距墓葬開口約1.5米。墓室東部為一與墓室相通的近圓角方形腳坑。M27墓壙內全以青灰色草拌泥封填。墓室和腳坑上均發現木蓋板痕跡,共有16塊木板橫跨墓室,搭在二層台上。蓋板上發現有覆蓋編織物的痕跡,大致為3幅。在東、西二層台蓋板上部各一幅,經緯線較細密,類似麻布。蓋板中部即墓室上部一幅,經緯粗疏,可能是粗麻布或草編物。M27墓主人為一成年男性,骨骼保存良好,身邊未見任何隨葬品,腳坑中放置9件陶器,包括一對大口缸、一對簋形器、一套釜灶、一壺、一缽和一杯。2件大口缸上腹部均有基本相同的彩繪圖案,為紅色彩帶上加一周黑點。其中一件大口缸唇部有硃砂痕跡,缸內填土中有塗抹硃砂的細麻布碎塊。

靈寶西坡新石器時代大型墓地出土陶罐 靈寶西坡新石器時代大型墓地出土陶罐

M29位於M27西北約6米處,與M27大體在一條東南至西北走向的直線上。該墓結構與M27相似,墓口長約4米,寬約3.3米,有生土二層台及腳坑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M29中的填土為黃花土,內雜棕紅色斑塊。在墓室和腳坑上部及局部二層台上抹有厚約0.2米的青灰色草拌泥。墓室和腳坑上均發現有木質蓋板的痕跡。墓室中部有類似細麻布的編織物痕跡。M29墓主同樣為一成年男性,骨架零亂。隨葬品只有6件陶器。一件陶缽倒扣在胸部上方約0.1米的填土中。其餘5件被放置在腳坑中,包括一套釜灶、一對簋形器和一件陶壺。

M27和M29規模宏大,墓室和腳坑上蓋板並覆蓋編織物,M27整體以草拌泥封填等現象,在同時期墓葬中均屬罕見,再次表明仰韶文化中期晚段的社會結構明顯趨於複雜化。耐人尋味的是,墓中並無奢侈品隨葬。M27中唯一顯示等級的物品是在中小型墓葬中基本不見的一對大口缸。

本次發掘獲得玉鉞4件,均出自發掘區北部的中型墓葬中,其中M34出土玉鉞2件,一件在右手邊,長23.5厘米,另一件較小,在腳坑內。

考古價值

專家在鑑定西坡遺址出土文物 專家在鑑定西坡遺址出土文物

壕溝和墓地的發現,首先為了解西坡遺址的文化內涵、規模和聚落內部形態提供了新的資料。如果說考古調查鑽探得出的40萬平方米遺址面積,僅僅是一個模糊的規模概念,那么壕溝及墓地的確認則清晰地展現了聚落的基本布局與規模,對進一步認識西坡遺址在該地區同時期聚落群中的地位及仰韶文化中期的聚落形態具有重要價值。壕溝堆積中仰韶文化中期偏晚階段遺存的發現表明,壕溝自興建至廢棄的時間跨度並不長。壕溝堆積中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存的發現,為遺址增添了新的文化內涵。其次,墓地的發現為認識仰韶文化中期的埋葬習俗與社會制度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墓葬規模及隨葬品出現明顯差異表明,中原地區的史前社會結構很可能從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意義深遠的複雜化傾向。這對於探索中原古代文明的起源、特點、進程與動因,具有重大意義。

2000年至2006年,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6次主動科學發掘和系統鑽探,發掘面積累計5000餘平方米,歷年發掘均有重要發現。這些發現,極大深化了學術界對仰韶文化中期社會複雜狀況的認識。大型中心性聚落、特大公共性建築和缺少奢侈品的大墓,構成了該時期複雜社會的顯著特點。這些與中國其他主要史前文化區迥異的特點,可能對中原地區的文明進程、對中國第一個王朝最終在中原的建立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原定研究時段為公元前2500~1500年,西坡遺址是迄今為止唯一被列入探源工程的早於公元前3300年的遺址。西坡遺址的發現,把探源時間向前推進了數百年。

專家點評:

1958年曾發現過一個這樣的墓葬,但之後就再沒發現。這次考古的重要意義是:發現的是一個墓地,進一步證實了我們過去的推斷――這是一個 史前時代的重要變革時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