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

紅色光山 光山革命豐碑林立。光山曾是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劉伯承、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留下了光輝的戰鬥足跡,王大灣會議舊址、徐畈鄂豫皖首府機關舊址群 光山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鄧穎超祖居等革命遺址達535處,革命戰爭年代,10多萬光山優秀兒女用血肉之軀捍衛了紅色政權,尤太忠、萬海峰、錢鈞等數十位光山藉將軍從這裡走向全國。

基本信息

基礎設施及其它投資環境

交通運輸

京九鐵路南北貫穿,寧西鐵路橫貫東西,312、106國道縱橫通過,滬陝高速與大廣高速在此交匯。縣境內有油路25O公里,等級砂石路3OO公里。

電力

有110KV變電站2座,35Kv變電站12座;全縣農電入戶率100%。

郵電通訊

已開通25000門程控電話、無線尋呼、行動電話系統,數字程控、國際直撥。

市場建設

有大小集貿、商品批發市場67個,商品齊全,購銷一體。

水利設施

有大型水庫2座,小型水庫137座,總蓄水量5.8億立方米,有標準化自來水廠一個,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有可靠保障。  潑河、五嶽、龍山三大水庫波光漣漪;潢河、白露河等河流清溪流韻;王母觀、賽山等山層戀疊嶂;千年古剎淨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寺名“敕賜梵天寺”為宋真宗御筆,寺內碑刻,寺外唐柏、銀杏見證著古寺的滄桑歲月;縣城司馬光賓館,其地為宋代古縣衙遺址,境記憶體有司馬光洗三時的“司馬井”,“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紫水塔、永濟橋、寶相寺春秋墓等文化古蹟稀世罕見;王母觀自然風景名勝區、淨居寺生態旅遊開發區、龍山湖風景旅遊區、體育中心和正在建設的紫水博物苑、文化中心等展示了紫弦大地的神韻和富有江南風情的水光山色。

資源

光山是全國糧油基地、茶葉之鄉、青蝦和麻鴨原產地,糧、油、棉、林、果、茶、畜禽、水產等是支柱產業,素有豫南“魚米之鄉”之美稱。南部山區,擁有金、銀、銅、鉛、鋅及沸石、瑩石、石英石等20多種礦產資源。野生動物170餘種,各類植物500餘種。耕地面積121.86萬畝,宜林面積92.5萬畝,林地面積66萬畝,宜漁面積10萬畝。全縣水資源總量平水年19.2億立方米,總蓄水量5.9億立方米。

社會事業

現有各類科研所10個,科研人員420餘入。職業中專、高中、進修學校,普通高中,國中等共58所。  縣級圖書館1座,文化中心1座,醫療衛生保健機構33所,lO0OW電視轉播台一座。

名勝古蹟

光山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風景秀麗,名勝古蹟眾多。  已開發的古蹟有:寶相寺春秋墓、“詩城樂地”淨居寺、司馬光故居、永濟橋、紫水塔等10多處,境內河湖密布,山巒疊翠,有王母觀、賽山寨、大尖山、白露河、官渡河、龍山湖等自然景觀奇峰俏立,湖幽水靜,風光迷人。

經濟發展重點和方向

農業

一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二是調整結構,建立基地開發支柱產業,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三是依靠高新科技,提高農業整體效益。  農業結構實行多元化調整,大力實施60萬畝優質稻和40萬畝優質油菜標準化生產開發,是全國優質稻和“雙低”油菜生產基地;進一步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初步形成了具有光山特色的茶葉、青蝦、苗木花卉、麻鴨四大支柱產業,全縣茶葉面積發展到11.8萬畝,“賽山玉蓮”、“藍天玉葉”、“淨居寺毛峰”、“杏山竹葉青”等是信陽毛尖茶中的知名品牌,被國家林業局名為“中國茶葉之鄉”;“光山麻鴨”、“光山青蝦”分別通國家品牌認證。

工業

一是加強企業內部管理,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奮力開拓國際國內市場,二是對現有企業進行技術更新、改造。注重新材料、新品種開發。三是大力開發地下資源,對黃金、花崗石、膨潤土、礦泉水等進行高科技開發。

市場建設

利用現有基礎,對各類市場進行改造完善,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工業改革與發展勢頭強勁,藍天集團驛光化工廠、白鯊針布有限公司、遠大鑫鴛鴦集團、強山集團等一大批優勢企業舞起龍頭,化工、服裝、建材、茶葉等一大批民營企業迅速壯大。茶葉運銷、現場充絨、電桿預製等非公經濟板塊持續擴張,敖窪經濟開發區、十里民營工業園等園區經濟框架正在形成。2004年,全縣非公經濟完成增加值16.9億元,占GDP的46.7%;繳納稅金3239萬元,占地方財政收入的35.5%。城鎮化進程加快,小城鎮開發和縣城建設日新月異,縣城面積13.6平方公里,全縣城鎮化率19.3%。圍繞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目標,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9平方公里的東城新區,一座現代化的新城區初展姿容。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均居領先水平。全縣勞動力資源富裕,在全國率先實施“回歸工程”和“金橋工程”,建立了30多個駐外黨支部,勞務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的主要增長點。2004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6.39億元,同比增長17.4%,其中一、二、三產增加值分別為11.84億元、12.64億元、11.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21.7%和7.6%;完成地方財政收入8951萬元,按可比口徑增長21.7%;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1.74億元,同比增長12.3%;完成工業增加值8.26億元,增長19.3%;糧食總產3.71億公斤,油料總產5891萬公斤;實現勞務收入9億元。到2009年,全縣經濟取得諸多可喜成績,呈現出全面發展的態勢。2009年,全縣生產總值85.4億元,增長13.3 %,高於年初確定的力爭目標0.8個百分點;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首次突破2億元,達到2.07億元,增長12.3%,高於年初確定的確保目標0.3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0.3億元,增長32.6 %。主要經濟指標均完成或超額完成年初預訂數。在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比重最佳化到26.6:42.9:30.5,二、三產占比上升1.8個百分點。糧食總產11.6億斤,增長2.5%,連續6年增產。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88家,較上年淨增19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7億元,增長22.2%;實現利潤5.3億元,增長12.5%。城鎮化率30%,較上年提升1.7個百分點。引進招商引資項目394個,總投資61.8億元,到位資金35億元。天瑞水泥餘熱發電、平煤藍天40萬噸型煤技改、金樓110KV輸變電項目建成投用;五嶽抽水蓄能電站項目獲得突破性進展。智慧光山建設開局良好。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如火如荼。城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提升。新增城鎮就業崗位6173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54元,增長9.2 %;農民人均純收入4587元,增長8.1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9億元,增長19.7%;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長控制在0.2%以內。

其他

積極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發展飲食服務業,建設3-5家高檔賓館。發展旅遊業、重點開發淨居寺、紫水公園等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