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鄴南城東魏北齊塔基遺蹟

基本信息

時代:北朝 

地點:河北省臨漳縣趙彭城村 

發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入選時間:二OO二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簡要介紹

鄴南城東魏北齊佛寺塔位於河北臨漳縣西南13公里的漳河北岸,趙彭城村西面,南距東魏北齊時期古都鄴城南牆1300米,為當時的一座佛教寺院中的重要建築遺址。2002年10月1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組成的鄴城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前,塔基遺蹟在地面上還殘存有一個大土包,高約4.5米,俗傳為三國時期魏元帝曹奐的陵墓,因此自金元以後屢遭盜墓者的破壞盜挖。遺址是一座方形木塔的基址,遺蹟包括塔心實體等地上和佛塔基槽地下部分,兩部分均為夯土和磚石構築。塔基地下基槽為正方形,邊長約45米。基槽近底部用卵石層和夯土層交替構築,卵石層多達10層。土石層之上的夯層堅實、均勻,基槽深約6米。地上部分有夯土塔心實體,南側斜坡踏道、磚鋪散水等。塔心實體夯土上殘存有柱礎石、承礎石、礎石坑等遺物、遺痕,可復原塔心實體的柱網結構。發掘出土了大量建築構件如磚瓦、柱礎石、石刻構件以及與佛教有關的彩繪佛像、彩繪殘件等遺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木塔的規模和等級。

正式發掘

2010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鄴城考古隊對位於該縣境內的北朝時期皇家寺院塔基遺蹟(鄴南城東魏北齊佛寺塔基遺蹟)開始了進一步深入發掘。這次發掘是繼2002年首度發現,2003、2004年試掘後第一次正式發掘。曾被評為200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鄴南城東魏北齊佛寺塔基遺蹟位於臨漳縣西南13公里的漳河北岸,臨漳縣習文鄉趙彭城村西南約200餘米處,南距東魏北齊時期古都鄴城南牆1300米。2002年10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組成的鄴城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2003-2004年對塔基周邊進行了全面勘探、調查和試掘,找到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寺院遺址,考古人員從其年代和規模判定是北朝時的皇家寺院

考古意義

考古專家介紹,該遺址規模宏大、規格較高,是我國已發現的東魏北齊時期惟一的一座佛寺方形木塔基址,塔基中剎柱礎石、塔基磚函等發現填補了漢唐考古學的一項空白;對於探討北朝佛寺規制等課題具有重要價值;對研究這一時期佛教塔基的特點和佛教考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0年的發掘工作主要是對寺院的外圍界限、寺院的迴廊、壕溝(過壕溝的橋、涵洞或通道)等進行進一步細緻探掘。發掘結果對進一步了解寺院的迴廊基礎、壕溝等建築結構有著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