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白居易(772年~846年),漢族,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
(唐)白居易
風轉雲頭斂,煙銷水面開。
晴虹橋影出,秋雁櫓聲來。
郡靜官初罷,鄉遙信未回。
明朝是重九,誰勸菊花杯?
這首五律,題目是《河亭晴望》,題目後還有“九月八日”的四字題記,標明了是重陽節前一天寫的。這樣的題目說明了,重陽節的前一天,他登上了河邊的亭子,去眺望秋天晴空下的渭河景色,然後,用詩句把眼下的美景記了下來。
開頭四句,就是詩人對美景的描寫。“風轉雲頭斂”寫的是天空:秋天,風向轉為西風了,西風吹散了積聚的雲頭,天空的層雲收斂了,展現出了個天高雲淡、秋高氣爽的天空。“煙銷水面開”寫的是河面:河面的霧靄,在炙熱的太陽的映照下,水汽慢慢銷熔(銷,指受熱力所致而熔化),渭河水面顯得開闊了。“晴虹橋影出”寫的則是河面出現了彩虹與橋樑相輝映的美景:彩虹,是由於剛才的水汽在太陽的映照下出現的;太陽下,水汽沒了,河面景色越來越清晰,遠處剛才被霧靄籠罩的橋樑出現了,於是出現了彩虹與橋樑相輝映的美麗景象。“秋雁櫓聲來”,則是一幅天空與水面合璧的美景:天空,雁行在飛;水面,船隻在搖櫓前行。雁行,在地處中原的長安,是在秋天才出現的:北方早知冷暖的大雁,正列成雁行,經過中原,向南方飛去,他們一邊飛行,一邊發出“依依呀呀”的叫聲;這叫聲,與木船上搖櫓時櫓槳摩擦支架的“咿呀咿呀”相呼應,構成了一幅水天和諧結合的、有聲有色有動感的生動畫面。——由天高雲淡、煙銷水碧、虹橋輝映、雁櫓和聲四幅組畫組成的晴天秋色,確實是美不勝收的。
後面四句,寫的則是他觀景後的心情。從欣賞景色的角度看,詩人看見的無疑是“樂景”;詩人到此作“河亭晴望”,當然是想給自己一個好心情。從第五句“郡靜官初罷”看,他當時是“官初罷”,——剛剛被貶了官。據《白居易年譜》,他那年44歲,在京師因得罪權貴而被貶官,這裡說的“官初罷”,應是將要到南方當江州司馬、但還沒啟程的時候。看來他是想借“河亭晴望”來排解心中因貶官而引起的煩悶,所以才來到河邊的。但是,從這後面四句看,他心中的煩悶並沒有得到排解。
這時候,他貶官的事情已成定局,風波已以他的失敗而平息了,官場那像市鎮一樣的吵吵嚷嚷已經平息下來了(“郡靜”)。但他的心卻平靜不了,大好秋景引起了他的鄉愁:他家鄉的親人也許是給他來信了吧,但也許是由於路途遙遠,書信還沒有來到身邊(“鄉遙信未回”);再者,今天是九月初八,“明朝”就是“重九”了,家人相聚一起喝菊花酒的時候,不知道又會是哪位親人,在為大家勸酒呢(“誰勸菊花杯”)?——這么一來,他的煩悶又怎么能夠化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