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鎮[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

沱江鎮[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

沱江鎮位於湖南省正南邊陲、湘桂粵三省(區)結合部,素有“神州第一瑤都”的美譽,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連務江鄉、界牌鄉、南依東田鎮、大路鋪鎮,西靠江永縣松柏瑤族鄉、北接道縣祥霖鋪鎮,東西長14公里、南北寬10公里,境內有沱、馮二水匯流。61個建制村,春曉、萌渚、陽華、豸山、沱嶺、橋頭鋪6個社區,總面積293.64平方千米,總人口12.14萬人,鎮人民政府駐舒家山(原沱江鎮人民政府駐地)。鎮內地勢平坦,兩面環山,雨量充沛,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年降雨量1400毫米左右,年無霜期305天。境內207國道南北向貫穿境內,有瑤都大道連線線通往道賀高速公路,洛湛鐵路通過鎮內,設有江華火車站,交通便利。

歷史沿革

沱江大橋 沱江大橋

瀟水在此地納萌渚水、瀟水經此地的河段又稱沱江,鎮沿用江名。1954年江華縣人民政府由沱江鎮遷駐水口。1955年沱江鎮劃人江永縣轄。1958年復歸江華瑤族自治縣。1985年縣人民政府從水口鎮遷回沱江鎮。鎮境1949年解放,1950年設百家尾鄉、竹園寨鄉;1955年劃歸江永縣轄,建置未變;1958年設沱江人民公社;1961年設百家尾公社、鯉魚井人民公社、竹園寨人民公社;1984年設沱江鎮、沱江鄉、竹園寨鄉、鯉魚井鄉;1995年竹園寨鄉、沱江鄉、鯉魚井鄉合併到沱江鎮。

行政區劃

沱江鎮轄顧院、茫海洲、六子石、雙洞、四聯、白泉、大鹿沖、茅坪、班田、百家尾、老縣、新華、城南、陽華田、龍造窩、竹園寨、良木橋、塘頭坪、雲梯山、白李、馬鹿洞、荷花田、下村、星橋、蓮花地、小洛坪、棟青、山寨、塘下洞、胡豬口、德橋河、大山寨、鯉魚井、王家、白竹塘、山口鋪、架梘田、橋頭鋪、上宅洞、蔣家塘、上劉家塘、下劉家塘、下蔣、停路、漁古壩、萬石洞、古芝江、赤竹園、木園、消江灣、下車、木橋頭、沙帽山、茅坪鋪、東沖、赫洞、大幹、羅坪、富足、鴨腳岩、東水源61個建制村,春曉、萌渚、陽華、豸山、沱嶺、橋頭鋪6個社區,總面積293.64平方千米,總人口12.14萬人,鎮人民政府駐舒家山(原沱江鎮人民政府駐地)。

經濟狀況

全鎮年生產總值5.73億元,年財政收入1550萬元。1996年被評為“湖南省百強鎮”,2001年被評為全省“文明衛生縣城”,2002年被中央授予“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近年,鎮政府按照科技興鎮、依法治鎮、“三種經濟”立鎮、推進“三化”富鎮的工作思路,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以種草養畜為主的新型畜牧業正悄然興起,珍珠椒、豆製品、瑤家腊味等農產品加工企業初具規模;以發展民營經濟為重點,充分依託縣城提質擴容,構建新型工業園區工業化步伐加快;按照“政府引導、科學規劃、市場運作、提質擴容”的方針,擴新區、改老區、遷政府、建社區、一批重點項目擬在規劃建設中;改革城市基層管理體制,完善服務功能,提高服務質量的社區建設日益火紅。

旅遊資源

沱江鎮是全縣的旅遊勝地,其中有“江華八景”的寒亭暖谷、浪石清流、陽華岩、奇獸虛明等四景坐落在本鎮境內;有世界罕見的九龍井原始檵木林群落;有始建於明朝萬曆四年(1576年)的豸山寺、凌雲塔文物古蹟;有獨特的瑤族歷史人文風情,為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提供了豐富的旅遊資源。

沱江是一塊歷史悠久、地靈人傑的寶地。積澱豐厚的歷史文化與鍾靈毓秀的奇山秀水交相輝映。瑤山英才輩出,中共早期黨員、中共三大代表、曾任滿洲省委書記、中央文庫主要負責人的陳為人烈士、蘇翼烈士等代表人物層出不窮。沱江鎮作為江華的縣城已有近550年的歷史,境內風景如畫,美不勝收。

盤王殿: 盤王是瑤族人民的始祖。瑤族人民每到一地都要建立盤王殿,以紀念先祖。盤王殿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平頭岩公園內,座北朝南,為混凝土仿古式建築。在寬敞的停車坪下車後即進入高8.9米的瓠聖門(由雲南省政協副主席趙廷光〈瑤族〉題寫),兩旁是瑤家的吊腳樓。沿著拼花鵝卵石路踏上一級連著一級的青條石台階,仿佛走進了瑤族那悠久的歷史畫卷中,越往前走就越容易看見瑤族先祖盤王笑容可掬地在大廳里迎接您,與君暢談瑤族久遠的歷史。而後拾級而上,則是亭閣式的後殿。整座盤王殿遠望錯落有致,紅牆琉瓦,金碧輝煌;近看雄偉、古樸、典雅,雕樑畫棟,古色古香,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堪稱中國瑤族第一殿。

豸山:位於縣城沱江鎮東面,屹立於瀟水之畔,“峭壁摹空,懸崖俯流。”因山形似古代傳說中的獨角獸(豸獬)而得名。登上山巔,走近寶塔,東眺遠處,雲浮青峰如詩如畫,西瞧縣城盡收眼底,南瞰馮(河)沱(水)匯於眼前,北望江水滔滔從容而去;憑船游望,綠水倒映,青山白雲,古代塔寺的紅牆琉瓦,飛檐與現代跨河斜拉懸臂大橋相呼應,其可謂“風景這邊獨好”。山頂,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凌雲塔。山下的豸山寺建於明朝萬曆四年(1576)距今四百餘年,豸山寺有兩個獨特的地方,一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建築格局。二是其建於岩隙中,可以說是鑲嵌在豸山的山體裡面,正所謂的“山中有佛,佛在心中”。

佛爺岩:位於沱江鎮山口鋪長山嶺,相傳因宋代蔣水雄辟穀好道,坐石上化去成佛,故得名。洞旁散布著幾十棵古樹,洞口石壁高懸,灌木叢生,一年四季有泉水淙淙流出。該洞口長1500米左右,入洞後行至500米處有一洞廳,高約30米,上懸無數石鐘乳,岩壁有石花、石旗、石盾、石碑隨處可見,情態各異,有“蓮花仙梯”、 “蘑菇雲”、“ 石幔飛瀑”、“獵豹怒吼”、“福壽門”等景觀二十餘處。岩內支洞較多,構成洞上有洞、洞下有洞的奇觀。

九龍井天然檵木林:位於沱江鎮東北方向五公里處之蓮花地村白竹園自然村。這是一片神奇的檵木林。總面積8.5畝,174株,平均胸徑24.7cm,樹高7.6m,平均樹齡500年。其中最大胸徑48.4cm,樹高12m,樹齡1000年以上。據考察,在湖南省內乃至全國像該群落之結構的古檵木林群落實屬罕見。特別是該群落內還點綴了壹株胸徑17.8m,樹高20m,冠幅18×16m2的千年古樟,樹幹根部湧出甜潤的清泉(九龍泉之發源處),實乃旅遊避暑之佳境。

陽華岩:位於縣城東五公里的竹園寨村回山腳下。岩口向東敞開,洞中怪石嶙峋,岩下有清泉從石縫流出,泉水晶瑩透澈。因風景之勝,歷代文人墨客在岩壁留下詩文題刻四十多處。其中最有名的要數《陽華岩銘(有序)》石刻。這是唐朝大文學家元結於公元766年任道州刺史時游陽華岩所作,文中贊道:“吾游處山林幾十年,所見泉石,如陽華殊異而可家者,未也。”並稱:“九疑萬峰,不如陽華”。銘文由時任江華縣令的名書法家瞿令問用隸書、小篆、大篆三種字型書寫,刻之岩壁。因景絕、詩絕、字絕,一千二百多年來傳為名跡。現為江華縣唯一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說到陽華岩,不能不提到“聖水豆腐丸”。豆腐丸又叫豆腐釀、豆腐圓。選料精良,製作精細,色鮮味美,清嫩可口。其製作方法是將精肉剁碎,以香蔥、香油、精鹽、味素等拌合,先做成餡,然後放入挖有空洞的鮮豆腐中間,再貼鍋黃燜至熟即成。以沱江鎮竹園寨得仙岩中的“聖水”磨製的豆腐為最佳品,享譽江南。瑤鄉獨特的風味小吃——瑤家十八釀由此而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