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廣州沙面位於珠江岔口白鵝潭畔,占地面積330畝。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英、法侵略者憑著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以“恢復商館洋行”為藉口,強迫兩廣總督租借沙面,僱工修護河堤,填土築基,形成沙面島。英、法兩國在島內分設領事館,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沙面租界內的公共設施已基本完備,建築主要有領事館、教堂、銀行、郵局、電報局、商行、醫院、酒店和住宅,另外還有俱樂部、酒吧、網球場和游泳場等,其住戶多是各國領事館、銀行、洋行的人員以及外籍的稅務官和傳教士。
島內以今沙面一街為界,西為英租界,占全島五分之四;東為法租界,占五分之一。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島內各項建築設施已基本建成,主要有領事館、兵營、教堂、銀行、郵局、電報局、商行、酒店、冰廠、發電廠和住宅,還有俱樂部、酒吧、網球場、公園和游泳池、碼頭、東橋、西橋等。住戶多是各國領事館、銀行、洋行的人員及海關外籍人員和傳教士。
島內建築有西方風行的新古典式、折中主義式、新巴洛克式、拱券廊式、仿哥德式等形式的建築群體,至今尚基本保存。島內環境幽雅,規劃有序,橋樑碼頭,設施完備,街道縱橫,形成網路,綠樹成蔭,花草連片。今沙面大街2號、4號、6號樓(俗稱紅樓),紅磚砌築,高三層,東西兩端有高聳的圓錐形塔,有法國特色的弧形陽台,具有濃郁的法國鄉村塞堡風格。今沙面大街14號的露德天主教聖母堂,規模雖小,結構簡單,從總體構圖、尖頂、尖券狀門窗等特徵來看,是典型的仿哥德式建築。新古典主義的建築島內尚存不少,如今沙面大街54號之滙豐銀行,高四層,折衷主義式建築,立面具古典主義風格,以粗大石材砌築底層,以古典柱式控制立面構圖,南面和西面分別有進出門,二樓的外牆砌有通柱到三層頂,在西南面樓頂建有穹窿頂的亭子。今沙面大街48號之旗昌洋行,高三層,立面四周為簡潔的連續拱券的券廊組合而成,維多利亞風格,為券廊式建築的代表。
建築風格
沙面島上有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築,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德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風格建築,是廣州最具異國情調的歐洲建築群體。沙面大街2號-6號的樓房,俗稱紅樓,原是海關洋員華員俱樂部,高三層,紅磚砌築,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頂閣樓,仿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建築風格;沙面大街54號的建築,原是滙豐銀行,仿西方古典復興建築風格,高四層,二層的外牆砌有通柱到三層頂,在西南面樓頂建有穹窿頂的亭子;沙面大街48號的樓房,是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築,高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四周的走廊均為券拱形,外牆刷水洗石米;沙面大街14號的露德天主教聖母堂,規模雖小,結構簡單,但在其入口處仍然為仿哥德式。
管理機制
建國後市政府成立了專門機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