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沙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以來,商賈雲集,市場繁榮。歷史上因其商埠興旺,港運發達而與漢口、沙市、襄樊、宜昌等並稱湖北“八大重鎮”。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沙洋設立荊門市轄縣級區;1998年12月撤區建縣。全縣總面積2184平方公里,人口62萬。歷史沿革
沙洋是一座文化燦爛的城市。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這片熱土辛勤耕作,繁衍生息。沙洋城區原為漢津古鎮,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十二世紀,商朝分封武丁後裔於漢西建權國,取水(現竹陂河)而名,在馬良築權城。公元前十一世紀,周王室封宗室於江漢間,建邦國(今十里舖)。公元前1027-770年,西周時期,荊門北部為鄀國。東部為權國。春秋時期,楚武王克權,遷權於那處(今拾回橋),設權縣,荊門屬為楚地。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戰國時,白起伐楚,占領江漢間,在郢都(今荊州城)設南郡,荊門全境屬之。![沙洋縣](/img/b/023/nBnauM3X4IzN3YDN0cjN2ITM1QTM4QjMycDNzQTNwAzMxAzL3Y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地理位置
![沙洋油菜花](/img/e/1d3/nBnauM3X4QzMyMDOzgjN2ITM1QTM4QjMycDNzQTNwAzMxAzL4YzL0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行政區劃
沙洋縣轄五里舖、十里舖、紀山、拾回橋、後港、毛李、官壋、李市、馬良、高陽、沈集、曾集、沙洋等13個鎮,縣人民政府駐沙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位於沙洋鎮西南方向),250個村,2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全縣總人口65萬人,全縣總面積204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23萬公頃。沙洋鎮建成區面積20平方公里,城區常住人口15萬(含沙洋監獄管理局及所屬監獄),流動人口7萬。經濟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沙洋縣經濟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迅速發展。1998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8.55億元,財政收入626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50元。農業以盛產水稻、棉花、油料、鮮魚著稱,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棉基地之一。1998年,糧食產量居全國縣市區之冠,油菜產量居全國縣市區之首。“三高”農業發展迅速,建成了蔬菜、早蜜桃、沙梨、板栗、甜柿、茶葉、畜禽、漁業等八大農業生產基地。1998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2.64億元。“紀山龍米”、“馬良石頭魚”曾被列為宮廷貢品,享譽遐邇;“紀山龍米”、“十里風乾雞”、“毛李荸薺”榮獲全國第四屆食品博覽會優質產品獎。鄉鎮企業發展迅速,1998年實現工業總值54億元,其中鄉鎮企業工業總產值52.5億元,湖北荊玻集團現已躋身國家大二型企業,湖北秦江集團、荊門麥牙廠均屬省重點鄉鎮企業。![沙洋風光](/img/5/c7e/nBnauM3X3gzNxgjM4gjN2ITM1QTM4QjMycDNzQTNwAzMxAzL4YzL2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教育衛生
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31所,其中職業高中1所、普通中學18所、國小54所、幼稚園58所。年末在校學生數45273人。全縣專任教師數4548人。
全縣共有公共圖書館1個,公共圖書館藏書量60萬冊。年末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100%,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100%,有線電視入戶率84.37%。
全縣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65個,其中縣級綜合醫院3所(含監獄管理局總醫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院、中醫院、衛生監督機構、合作醫療管理機構各1所,民營醫院2所,鄉鎮衛生院13所、衛生分院4所,村衛生室(站)263個。實際在崗職工2145人(不含監獄管理系統),其中,取得執業醫師資格606人、執業助理醫師資格178人、執業護士558人;有鄉村醫生554人,取得執業醫師資格2人,執業助理醫師資格62人。全縣衛生機構床位數1620張。
名優特產
米茶
是沙洋人喜愛的夏季主食,得名於“食之裹腹,飲之解渴”。製作也很簡單,將大米放在鍋里置火中乾炒,至大米發黃帶焦時起鍋,用清水淘洗後濾去水份,再放入鍋里加清水旺火煮沸至大米開花,起鍋自然冷卻即成。
米茶水色淡黃,香氣濃郁,微甜不淡,略澀不苦,既可代替米飯,又具飲茶解渴作用,為夏季防暑降溫佳品,氣候愈熱,食之愈爽。
馬良石頭魚
生長於馬良山潛伸漢江河底的石縫中,馬良八景之一的“萬石撐坡石魚窩”就是指該魚的出處。相傳,在遠古時代,百義與軒轅黃帝在今馬良鎮一帶發生爭戰,一個用水攻,一個用石擋,打得難解難分。爭戰造成河流堵塞,洪水泛濫,大片良田被淹,百姓怨聲載道。此事驚動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降旨派雷神劈山炸石,疏鑿河道。
蛋畫
![沙洋蛋畫](/img/3/a84/nBnauM3XyUzMzczN0kjN2ITM1QTM4QjMycDNzQTNwAzMxAzL5YzLy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蛋藝《楚國名人圖》展示的是中國古代沙洋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楚國名人。分別是:楚武王、楚莊王、孫叔敖、黃歇、養由基、白公勝。作品精選非洲原生態鴕鳥蛋為材料,採用天然唐卡顏料和七彩金箔精心彩繪而成,工藝精湛,獨具一格,自成一本,是友情饋贈,收藏之精品。
長湖魚糕
以長湖白魚為主料,摻合澱粉、蛋清、生薑等佐料等,攤成餠形,放進蒸籠,大火蒸製而成。
洪森香米
湖北洪森糧油集團有限公司(前身為荊門市洪森實業有限公司)成立於1994年12月,是一家集糧食、油料、飼料加工為一體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湖北省糧油食品工業十強企業。公司主導產品“洪森”牌大米和食用油,先後榮獲中國綠色食品、有機大米、中國放心米、湖北省放心食油、湖北省名牌產品、湖北省著名商標等稱號。
小李子藜蒿
產於沙洋縣李市鎮,又名蔞蒿、蘆蒿、柳蒿、菊科蒿,屬野生草本植物。沙洋地處江漢平原,土地肥沃,野生藜蒿長生不衰,人們歷來有採集野生藜蒿為食的習慣,到明朝初期每年在清明節作為“貢品”進貢到南京。藜蒿含維生素、尼古酸、蛋白質等多種元素。在《神農本草經》中,藜蒿被列為野蔬上品,1993年藜蒿作為“菜籃子工程”在沙洋縣李市鎮大面積種植。每年陽春三月為藜蒿收穫季節。藜蒿是人們喜愛的綠色保健食品,烹製的藜蒿青綠、脆嫩爽口,有開胃理氣、神清氣爽的功效,同時具有祛風濕、健脾胃、化痰、促消化、提高人體免疫功能等作用。
名勝古蹟
![沙洋紀山寺](/img/7/c12/nBnauM3XwYjN0cTNzAzN2ITM1QTM4QjMycDNzQTNwAzMxAzLwczLw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紀山楚墓群
紀山楚國古墓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紀山鎮西部。整個墓群保護面積50平方公里,涵蓋紀山鎮的6個村和1個居委會,有尖山、郭家崗、大小薛家窪等24處墓地,其中有封土堆的墓葬273座,無封土堆墓葬不計其數。楚建都紀郢近400年,歷經王室20餘代,紀山作為楚國首都的近郊,王室及家族、貴胄故後均葬於郢都的郊區,因此,紀山成為楚國王室家族的公墓區。在紀山鎮區域內已登記在冊的378座古墓中有兩處大冢特別引人注目:一處是位於大薛家窪墓地的楚王陵,該墓地正南處排列著兩座高10米、直徑70餘米的大冢,大冢北面整齊排列著40座小冢,東西有寬闊平坦的“祭壇”,考古專家認為此冢為王陵;另一處是位於金牛村的金牛冢,冢高11米,直徑75米,是紀山楚墓群中現存封土最大的冢,根據考古專家勘探,墓主身份至少在令尹(相國)以上。20世紀末,文物部門搶救性發掘了一批墓葬,出土漆畫《迎賓·出行圖》、“郭店楚簡”、戰國女屍等一大批珍貴文物。2002年10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全委會和國家文物局提名,紀山楚墓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楚莊王墓
楚莊王墓位於紀山寺西北部的薛家大窪墓地,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是楚墓中保存完好的墓葬之一。墓地在自然山崗上,經人工修築而成,呈南北向。南端是兩個高達11米、墳腳直徑不下百米,遠望象小山的大冢,北端是40個排列井然、大小相當,呈南北向四列分布的陪葬小冢。墓地由矩形台、祭壇、冢區和五級台階構成,極為壯觀,是至今楚墓中唯一獨特的墓群。墓地樹木茂盛,青翠欲滴,松濤陣陣,鳥鳴聲聲,野花簇簇,芳草萋萋,人入其中,恍若仙境。據《荊州府志》、《江陵縣誌》記載和現代考古論證,此乃楚莊王之墓。
黃歇冢
沙洋黃歇冢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後港鎮東南面8公里處的黃歇村,冢高12米、最大直徑80米、周長200米,該村也因此冢而得名。墓主黃歇生於沙洋長湖之濱,是戰國晚期楚國令尹(宰相),為相20餘年,又名春申君,後為國舅李園所殺。為祭祀其亡靈,當地百姓在冢上建有黃歇廟,常年香火旺盛。
鐵鞭古祠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長湖岸邊的後港鎮鐵鞭村,始建於西漢,重建於清嘉慶五年(1800年),是座四合院式的建築。後殿為典型的清代建築,圓木立柱,排山木架,白牆黛瓦,飛檐翹角。祠內保存著嘉慶年間一張神案,案上陳列著鐵鞭、鋼刀、鐵鏈。古祠大門左側牆中石匾上,有鹹豐十一年(1861年)維修鐵鞭古祠鐫刻的碑文。相傳,西漢末年,湖北京山縣北部爆發綠林起義,西漢皇室瘋狂鎮壓,由此戰亂四起。江西籍鐵匠張祖德、張祖興為逃避戰火,遠離家鄉,途中結識義士胡興魁,三人於荒郊對天盟誓,義結金蘭。流浪至長林縣(今沙洋縣後港鎮地域)寄身於茅棚,以打鐵為生。三位鐵匠經常扶危濟困,施捨鄉鄰,深得民眾愛戴。公元十九年,朝廷為鎮壓綠林軍,勒逼三鐵匠限期打造三千件兵器。三鐵匠不願看到朝廷用自己打造的兵器去濫殺無辜,拒絕打造,最後,在朝廷官兵逼得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投井自盡。當地百姓為紀念三鐵匠的忠義之舉,在三人投井處建一茅庵,供其神位,以寄哀思。後來,朝廷聞及此事,責令當地官府興建祠堂,供其神位,祭祀亡靈。因三鐵匠的雕像皆手執鐵鞭,故名鐵鞭古祠。古祠歷經三國兩晉和隋唐,多次修繕。1942年,日軍占領長湖地區,古祠遭到戰火焚毀,僅存一個大殿。1984年,古祠被荊門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經市文物部門批覆,當地民眾自籌資金重建了建安宮、三仙亭,並於古祠天井中復修了玉皇閣。每年2月21至22日、6月18日和8月12至13日分別是三位鐵匠母親的生日,屆時長湖對岸的潛江、荊州的民眾以及古祠鄰近的村民踴躍而至,形成廟會,歷代傳承。
沙洋五七幹校
沙洋農場,即沙洋五七幹校,是1966年5月7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在給時任軍委副主席林彪的一封信中提出,各行各業都要辦成亦工亦農、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學校。這就是著名的“五七”指示。1969年初,根據“五七”指示精神,全國人大、政協、最高人民法院、財政部、北京外國語大學、湖北省革委會機關、武漢大學等40餘個單位,選中沙洋創辦“五七幹校”。已逝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社會學家費孝通、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張執一、“文壇祖母”冰心,原財政部長項懷誠等2萬多知名人士、幹部家屬在這裡勞動鍛鍊。1972年後,沙洋“五七幹校”先後解散。保存完好的舊址有:位於小江湖監獄雞鳴咀的“三高”(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公安部)“五七幹校”;位於湖北省警官學校內的財政部“五七幹校”;位於七里湖的北京外國語學院“五七幹校”;位於范家台的1357幹校(全國人大、政協、統戰部、八大民主黨派、工商聯、社會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