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梁坡墓群

沙梁坡墓群

山西省天鎮縣城南5公里季馮夭村東南。東至師家梁,南至米薪關,西至孤峰山,北至路八里,面積約為70萬平方米。現存地表封土冢四十餘座,一般5-8米,直徑15-30米。1976年農田基本建設時曾經挖開其中一墓室,出土一面銅鏡,背飾連弧紋、草葉紋和獸紋等。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墓葬
山西省
沙梁坡墓群VI-231

簡介

沙梁坡墓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代古墓葬群。位於山西省天鎮縣城南5公里季馮夭村東南。東至師家梁,南至米薪關,西至孤峰山,北至路八里,面積約為70萬平方米。現存地表封土冢四十餘座,一般5-8米,直徑15-30米。1976年農田基本建設時曾經挖開其中一墓室,出土一面銅鏡,背飾連弧紋、草葉紋和獸紋等。據考系東漢遺物。其棺木殘片經14C測定,年代距今2355±105年。墓葬形式有豎穴洞式墓、木槨墓、土坑墓、磚室墓等。隨葬品有銅鏡、“五銖”錢、帶鉤、印章、環首刀、玉飾品、硯台、陶罐、陶壺、陶虎等文物。

發掘

1978年,洪水衝出漢墓一冢,經考古專家鑑定:棺木片經C14年代測定(BP)2340±100年,樹輪校正年代(BP)2355±105年。1991年——1992年國家修建天走國防公路時,經原雁北地區文物站勘探,地下有小型漢墓44冢,出土了一批漢代的陶器、銅器等。從出土的文物來看,沙梁坡漢墓群確有較大的考古價值。它對研究我國的漢代史和漢代文化有重大意義。
天鎮縣位於我省東北部;與河北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接壤。周為代國領域。戰國時為趙延陵邑,秦置延陵縣,西漢置陽原、延陵二縣,北魏置廣牧縣,唐置天成軍,遼置天成縣,金元仍名天成縣,明洪武年改為天成衛,洪熙元年又添設鎮虜衛,清順治三年並天成、鎮虜二衛為天鎮衛。
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天鎮縣。
大同市天鎮縣沙梁坡漢墓群,位於天鎮縣城南5公里處的馮家夭村東南沙梁坡上,現存有封士的漢代將士墓43座。分布範圍南北長約5公里,東西寬約2.5公里,封土堆一般高為5至8米,周長約為50至90米。全部由黃土堆夯壘而成。大大小小的墓葬散落在一眼望不到邊的沙土坡上,墓葬之間的距離近30多米,遠的三五公里,錯落有致,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墓群。
1978年,洪水衝出漢墓一冢,經考古專家鑑定:棺木片經C14年代測定(BP)2340±100年,樹輪校正年代(BP)2355±105年。
1991年——1992年國家修建天走國防公路時,經原雁北地區文物站勘探,地下有小型漢墓44冢,出土了一批漢代的陶器、銅器等。從出土的文物來看,沙梁坡漢墓群確有較大的考古價值。它對研究我國的漢代史和漢代文化有重大意義。
..

天鎮境內地勢為東高西低,山川間隔分布,最低處海拔也在千米以上。境內屬陰山山脈。唐詩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從這首詩里,我們不難想見那金戈鐵馬,刀劍拼殺的慘烈場面。無數將士戰死沙場,骨埋邊塞。
天鎮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在大部分的時間裡一直地處邊塞,是軍事戰略要地。各個時期修築的城堡,墩台曾經擔當過長達兩千年戍邊重任,因此天鎮縣號稱“邊城”。天鎮縣原為趙國的北部邊疆,與東胡毗鄰。趙武靈王在這裡修築長城以抵禦外侮,保家衛國。漢武帝“征伐四夷,開地廣境,北擋匈奴,西逐諸羌”。今天,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古長城的遺址和星羅棋布的堡、台等。這些眾多的古代邊防設施,結構嚴謹、渾然一體,形成了龐大的戰爭防禦體系。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征戰至天鎮北部的龍泉寺,在飲馬時曾賦詩:《飲馬長城窯行》“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回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寫出了北方的蒼茫、偉岸、大氣與渾厚,也表達了詩人豪放不羈、決勝千里的氣概。
“華門有舊堡,墟城不忍看。風卷戰旗聲,城匿將士喊。”詩人子爵的一首《採風有感》令人盪氣迴腸。
天鎮縣歷代為戰爭頻繁的北方民族接壤地之一,由於戰爭、災荒、瘟疫等原因,當時塞外的天鎮近乎荒無人煙。在漢武、明皇時期,實行了戍邊軍墾的戰略舉措。將士除戍邊、作戰、修築邊牆外,實行軍墾屯田制,以解決將士的糧餉問題,那些將士每人種田30——50畝不等,除自己吃外,還上繳畝稅,以解決戰爭補給。
位於天鎮城南20里,翻過沙梁坡有一座依山傍水的城堡名曰:“米薪關”,據大同府志記載:米薪關城圍320丈、高3丈3尺(實為3丈5尺)“米薪關”地勢險要,便於防守,地處交通要道,是屯集糧草的好地方。至今,天鎮縣仍保留有以屯命名的村莊。如:谷大屯、韓小屯、賈家屯鮑家屯、夏家屯、葛家屯等村莊。應該說:軍墾屯田為漢武帝、明代朱家王朝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對邊塞的鞏固和戰爭的勝利和漢王朝的建立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天鎮沙梁坡古漢墓群,和天鎮“慈雲寺”古長城、新平玉皇廟、盤山顯化寺等名勝古蹟為天鎮積澱了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們統稱為“邊城文化”。“邊城文化”演繹著金戈鐵馬的悲壯,也上演著一幕幕的民族融合的喜劇。天鎮地區長城沿線和城堡內外民眾,多為不同時期戍邊將士的後代,形成了不同的民風民俗和不同的飲食文化。彰顯了天鎮獨特的“邊城文化”。
近年來,天鎮縣加大了沙梁坡漢墓群的保護力度,建立起了縣文物部門,所在地鄉、鎮、村和文物保護員三位一體的文物保護體系。使沙梁坡古漢墓群得到有力保護。現在通過政府撥款、捐款集資、招商引資等多種手段籌集資金,在不遠將來、將會被建成一座松柏蒼翠、綠樹成蔭、文史有記、碑碣林立,出土文物展覽有室,在全國有影響的古漢墓群。為華夏古文化的流傳,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慈雲寺和沙梁坡漢墓群升為“國保”

天鎮縣境內的慈雲寺和沙梁坡漢墓群兩處文物晉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日上午,天鎮縣舉行揭牌儀式隆重慶賀。位於天鎮縣城西大街的慈雲寺,相傳建於唐代,原名為法華寺,遼開泰八年(1019)經過大修,之後歷代曾屢遭破壞又多次維修。現存的慈雲寺全貌是明宣德年間重修後保存下來的一組完整古代建築群。寺內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有三進院落、四座殿宇,依次為金剛殿、大雄寶殿、釋迦殿、毗盧殿。東西廂房有觀音殿、地藏殿、禪房等。整個建築規模宏敞,布局嚴謹,曾被譽為“關北巨剎”,特別是金剛殿與大雄寶殿之間兩側的鐘鼓樓,其頂為穹樓頂式,與常見的方頂式和菱型頂式不同,其別致的造型被視為我國北方現存極少見的建築。而該縣縣城南5公里的季馮夭村東南方向沙梁坡上,現存可見的漢墓土冢40余座,分布範圍南北長約5公里,東西寬約2.5公里,封土堆一般高為5至8米,周長約50至90米。1991年到1992年國家建設天走公路時,經原雁北地區文物站勘探挖掘漢墓二冢,出土了一批漢代陶器、銅器等,對研究漢代史和漢代文化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