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埠村

1978年,全村人均糧食200公斤。 1949年村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6名。 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

基本信息

概況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另一說為明崇禎年間(1628-1643年),夏姓來此建村。因村周圍全是沙,故命村名沙桐埠。清雍正末年,姜姓來此定居。清乾隆初年,張姓十世祖張新,自埠峰村遷居此地,改名為沙子埠。後有徐、郭、孫等姓自外地遷來定居。 沙子埠村,位於海陽市政府駐地西5公里處。地處東經121°06′,北緯36°45′。東與西八里莊為鄰,西與潘家村相連,南與嵐前坡村接壤,北與埠峰村相接,隸屬二十里店鎮。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6.5公頃,適宜種植小麥、玉米、花生、蔬菜等農作物。 2002年,全村有189戶,564人,有張、徐、郭、姜、孫、李、楊、於、毛、祁、宋、黃、馬、辛、劉、叢等16姓,均為漢族。其中張姓人口較多。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沙子埠村窮人的孩子根本讀不起書。1978年以來,村設立了幼稚園,建起了正規國小,兒童入園入學率達到100%。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學生12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生活以糠菜為主,糧食很少。解放後,村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1978年,全村人均糧食200公斤。2002年,人均糧食400公斤以上,人均存款1000元;有各種車輛82輛,機車74輛;電話68部,電視機180台,電冰櫃40台、洗衣機6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破爛不堪,全村沒有一棟瓦房,人均住房面積不足7平方米。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2平方米,90%以上是瓦房,街道平整寬敞。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2年,投資建起醫療站,為本村民眾上門送藥治病。1995年,投資5萬元修建自來水,解決全村天旱吃水難的問題。1996年,投資6萬元,建起了幼稚園,半免費入園。從1998年始,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每人獎200元。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姜月龍在埠峰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發展了2名黨員,成立了黨小組,姜月龍任組長。1942年,黨小組發展了張中禮、郭壽軍等人入黨。1944年建立黨支部,張中禮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同年成立職、農、青、婦等民眾組織,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霸鬥爭。1949年村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6名。2002年全村有28名黨員。自成立黨組織以來,曾有姜月龍、姜奎元、張京義、張忠禮、張京玉、姜奎海、姜德志、張作道、張中玉、張桂民、張忠斌、姜樹京、張桂全任村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設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先後由張京明、郭壽君、張作道、張忠志、張桂全、郭恆三、孫法玉、姜樹京、張忠斌、張中超、張中卿、郭俊德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2002年4月,郭俊德當選村委主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