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積扇扇根亞相

沖積扇可分成上、中、下3個部分,即扇根(扇頂)、扇中和扇緣(端)。扇根(頂)是指扇體最上部靠近山口的部分,是以片狀漫流垂向加積為主的沉積區。扇中是扇體中段,是辮狀分支水流活動的地區。扇緣是指潛水溢出點(即交叉點)以下以細粒沉積為主的沉積區。1980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瑪依勘探開發研究院提出沖積扇亞相的細分系統。實踐證明,該劃分系統較成功地解決了油田開發中的一些問題,較客觀地反映了沖積扇內部的非均質性。

簡介

沖積扇可分成上、中、下3個部分,即扇根(扇頂)、扇中和扇緣(端)。扇根(頂)是指扇體最上部靠近山口的部分,是以片狀漫流垂向加積為主的沉積區。扇中是扇體中段,是辮狀分支水流活動的地區。扇緣是指潛水溢出點(即交叉點)以下以細粒沉積為主的沉積區。1980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瑪依勘探開發研究院提出沖積扇亞相的細分系統。實踐證明,該劃分系統較成功地解決了油田開發中的一些問題,較客觀地反映了沖積扇內部的非均質性。

扇根(頂)亞相可以劃分為4個微相,分別是位於扇根中間的主槽、位於扇根一側或兩側的側緣槽、位於扇根最高部位的漫洪帶以及位於三者之間的過渡地帶——槽灘。

主槽

主槽位於扇根中間,頂端正對山口,呈喇叭形向下傾方向展寬,展寬程度取決於山麓斜坡地形的複雜程度。橫斷面呈底部微凸起的寬淺槽形。槽內布滿寬僅數米、深度不足1m的細密流溝,流溝呈披麻狀散布整個主槽,流溝之間為溝間灘。流溝和溝間灘可認為是扇根部位最小的地貌或微相單元.

漫洪階段的片狀漫流視其流量大小可淹覆主槽的全部或部分。洪峰過後,洪水轉變為槽洪,限於流溝中流動,故溝間灘接受的是懸移質最多的漫洪沉積物,多屬泥質礫石。流溝是槽洪活動的主要場所,水流既淘洗改造漫洪階段沉積物,又堆積含泥量低的粗碎屑,因此流溝沉積物的滲透性高於溝間灘沉積物,支撐礫岩即形成於流溝中。流溝和溝間灘反覆遷移更替,使之兩種滲透性差別很大的沉積物在主槽剖面上反覆交替。

側緣槽

位於扇根一側或兩側,其上游端在山口附近與主槽分權,形態狹長,下游端消失於扇間地帶。它位於外側的山麓風化基岩和內側的主槽之間,以狹窄的槽灘或漫洪帶或扇間沉積物作為過渡。在年輕的扇體上,側緣槽常不發育。

沉積物與主槽沉積無明顯差別,常混有少量坡積、墜積物,洪積層理髮育。沉積厚度比主槽薄,礫岩含量在90%以上。含泥量和主槽沉積中上部相近或較低,以底部最低。支撐礫岩見於中下部。

漫洪帶

漫洪帶是扇根亞相中的最高部位,僅在特大洪水暴發時才接受沉積。其成因有三:主槽某一部分在一定條件下不斷加積堆高,兩側或一側被沖蝕;源區抬升,山區河流下切,從而使主槽的切割加深,主槽兩側形成階地。這兩種成因的漫洪帶都以主槽的巨厚碎屑沉積物為基座;突出於扇表的基岩殘丘。以上3種情況以第二種最普遍。

漫洪帶沉積在扇根沉積物中占的比例很小,單層厚度僅數十厘米至數米。它與土石流沉積的區別在於漫洪帶沉積物在扇根剖面上出現次數少,少見100mm以上的卵石,有成層性,見不規則層理,下伏礫岩頂面的礫石表面常見鐵質薄膜和裂解現象。沉積物多為棕黃或黃褐色含砂礫泥岩和泥質砂礫岩。砂礫分布不均,分選差,但無大漂礫。礫石表面有時可見沙漠漆,圓度差,往往風化裂解成板片狀或成為砂級顆粒。電性特徵近於D型,但電阻率略高且顯示為薄層。

槽灘

槽灘是扇根的溝槽(主槽或側緣槽)與相對高部位(漫洪帶、基岩殘丘、扇側山坡)間的過渡地帶,呈狹長條帶鑲嵌於上述各微相之間。當主槽內地形起伏較大時,也可出現槽灘。

棺灘沉積以巨粗砂岩和礫岩為主夾薄層不純泥岩,砂礫岩含量在70%-90%之間,含泥量較主槽和側緣抬高,分選也差,洪積層理髮育,支撐礫岩少見。電阻率中高值,自然電位中幅負偏,曲線鋸齒明顯,旋迴性不明顯。滲透性從溝槽一側向地形高的一側逐漸變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