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遼寧省營口市的古地名之一。清朝初期營口稱沒溝營,簡稱"營子"。1688年,清政府安置巴爾虎蒙古人在營口一帶遊牧。巴爾虎人以窩棚為居室,窩棚相連,狀似軍營,因名營子。營口的潮溝在潮退時溝水乾涸,潮進時溝沒於水,故稱沒溝營。
地名由來
營口地處大遼河海口,是退海這地,至少有600年歷史。此地形成陸地後,遺留下多條潮溝,漲潮時河水便把潮溝淹沒於水中,此為"沒溝"之意。
1688年,清政府安置巴爾虎蒙古人在營口一帶遊牧。巴爾虎人以窩棚為居室,窩棚相連,狀似軍營,因名營子。營口的潮溝在潮退時溝水乾涸,潮進時溝沒於水,故稱沒溝營。
清朝初期,清廷頒布開墾遼東的規程,要求關內移民到遼東墾荒,遂山東、河北一帶的農民便紛紛來遼東,還有登州、榮城、天津海下等地的漁民也駛船來此處落戶。他們在遼河南岸潮溝旁(也有少部分在遼河北岸)搭窩棚蓋茅草房棲身。這些窩棚和茅草房遠遠望去就象一排排營房(其實並不是營房而是小漁村),故人們對此處稱之為"沒溝營"。
早先的沒溝營僅指的是現在的西潮溝一帶。後來沒溝營不斷發展,人口不斷增多,範圍不斷向東、南方向伸延,人們便從廣義上對營口稱之為沒溝營。
直到清同治年間始稱營口。
現在人們提起的沒溝營便統指整個營口地區,而不僅僅限於營口西部的西潮溝一帶。如今漁市街道辦事處境內仍設有沒溝營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