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沈錦華
身份:焦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持股市值:65億元
出生於1967年2月,籍貫為上海市。
1987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
1990年,畢業於東南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
歷任南化集團化工機械廠技術員、南京方正新技術有限公司經營部副主任。
沈錦華先生為焦點科技的創始人,現任本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焦點科技董事長
2009底,42歲的沈錦華帶著他的焦點科技終於上市。這個被人稱作“小馬雲”的企業家,其實是先發後至,他在電子商務領域已經拼了12年,甚至早於馬雲。從電子商務到線上下投資生產熱水器,他很早就不滿足於僅僅在網上為商人們牽線搭橋,這恰恰是新經濟企業家們都在做的事情。
“有媒體稱我為‘小馬雲’,真是讓人哭笑不得!”沈錦華說,“馬雲只比我大3歲,我的中國製造網創辦一年後,他才有了成立阿里巴巴的想法。”
沈錦華是2009年12月9日於深圳上市的焦點科技董事長,旗下的中國製造網為中國第三大B2B公司(前兩家為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和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環球資源網)。上市當天,焦點科技股價衝破80元,按收盤72.18元計,沈錦華身家超過50億元。
原先不知道沈錦華的人,以為他是業界突然躥出的黑馬。在一個崇尚暴富的年代,人們對一些平常事反而連表詫異:沈錦華耕種中國製造網12年方上市,做“老三”的耐心從何而來?
“ 我同樣也不喜歡被人稱‘老三’,B2B市場的蛋糕足夠大,沒必要論資排輩。不過我喜歡馬雲,他是我們這個行當的‘代言人’。”2009年12月25日,42歲的沈錦華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這是焦點科技上市後沈錦華首次接受媒體專訪,他表現得隨意、輕鬆,不知道是剛休假回來的原因,還是受聖誕氣氛的感染。
神化與質疑
有人希望被符號化,有人對之反感。沈錦華顯然是後一種。他覺得更為誇張的是,自己是江蘇鹽城人,有媒體卻稱他是“正宗的上海人”,並結合中國製造網誕生在南京的事實,模仿兩年前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上海為何出不了馬雲”的口吻稱,“‘上海出不了馬雲’事件再發生”。
“可能是從招股書上我身份證的信息判斷我是上海籍,那是因為1983年我到上海讀大學時,中國剛剛開始有身份證。”沈錦華說。
從上海交大到東南大學讀研究生,到南化集團機械廠做技術員,再到南京方正公司經營部副主任,直到1994年離開方正,及兩年後成立焦點科技至今,這是沈錦華40載人生路線圖。或許在象牙塔和國有企業壓抑太久了,他當初選擇創業的原因只是為了“不做任由他人壓榨的奴隸”。
1996年沈錦華成立焦點科技琢磨著為企業提供網上信息管理服務的時候,馬雲正在北京推銷他的黃頁。那是一個以孕育為主題的年份。不過馬雲後來在募資和團隊上大步流星,而沈錦華走得趔趄,2004年底才開始盈利。
網際網路公司征戰江湖往往打的是個性牌,就像人的個性一樣,張朝陽的張揚、丁磊的圓潤、馬化騰的內斂、陳天橋的霸氣對比鮮明。但在B2B領域,由於沒有“C”的參與,儘管商業模式各有千秋,譬如阿里巴巴和中國製造網以線上外貿服務為主,環球資源和匯慧網以線下內貿、會展、商情出版和諮詢報告為主,生意寶以行業門戶+聯盟為主,敦煌網以小宗貿易服務為主等等,但除了經常拋頭露面的馬雲之外,其他各家公司及掌門人的風格,並不為公眾所熟悉。
沈錦華很少接受媒體採訪,而如今公司上市後其身家與馬雲相近,加上催生出一批“80後”億萬富豪,這成了他被神化的發端。
當然人群中間同樣不乏質疑聲。主要的質疑聲是被稱為“財務偵探”的夏草。夏草的質疑之一是,焦點科技2005年與南大科技園(南京大學聯合上海天韋、南京中央商場和南京鼓樓區國資經營中心設立的股份制企業)的股權轉讓甚為蹊蹺:2003年上海天韋將焦點科技35%的股權按原始出資價350萬元轉讓給了重慶捷創,2005年12月22日,重慶捷創將這35%股權以1000萬元轉讓給南大科技園,12月27日,南大科技園又將這部分股權以615萬元轉讓給了沈錦華。
“短短5天就縮水了385萬元,沈錦華和南大科技園到底是什麼關係?”夏草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能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幫南大科技園做過網站,收費是4000元,僅此而已。重慶捷創轉讓給南大科技園的股權是抵債用的,而我當時手頭閒錢只有600多萬,就協商後接了過來。”沈錦華對南方周末記者苦笑。
不過2008年6月,即焦點科技籌劃上市中期,上海天韋就2003年前的股權轉讓事宜起訴沈錦華和南大科技園,不久後蹊蹺撤訴。其中的恩怨令人唏噓。
都是上市惹的禍。
沈錦華對外界的質疑聲甚為重視。在北京提交上市材料時常與團隊深入探討。儘管他稱夏草主觀臆測成分大,但對於夏草對焦點科技“不差錢”的評論,他承認這也是自己在思考的問題。
夏草稱,焦點科技幾乎是零負債,2008年時賬面上現金超過2.5億元,上市募資12.5億元,“一些B2B兩億元募資額都花不掉,焦點科技呢?”
跨界投資熱水器
孫德良的生意寶2006年的淨利潤是2800萬,而焦點科技是1100萬,但一年後,前者利潤是4200萬元,後者躍升至6400萬,幾乎增長了5倍。不過生意寶(網盛科技)2006年就成功上市了,沈錦華2007年才開始謀劃第二年上市,沒想到遇到金融危機,IPO暫停,直到2009年12月才敲上市鍾。
不過,與其評說富人當下有多富,不如透視一下他最窮的時候是如何度過的。
2003年初有一件讓沈錦華哭笑不得的事。一位浙江企業的老闆跑到南京硬要請沈錦華吃飯,沈錦華一時摸不著頭腦,一問,原來是這人通過中國製造網做外貿,幾年下來賺了近兩千萬。沈錦華大跌眼鏡:要知道彼時中國製造網仍然在虧損!
受了浙江客戶的刺激後,沈錦華於2003下半年做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成立南京艾普太陽能公司。他的打算是,進入一個“人們樂於接受、未來可能有前景”的行業,以沖抵中國製造網持續虧損的風險和拖累。他選擇了投資製造太陽能熱水器。
回頭來看,這真是一個有意思的人在一個有意思的年份幹了一件有意思的事。2003年馬雲投資創辦了淘寶;韓禮士(Merle A. Hinrichs)的環球資源網在上海舉辦採購交易會,正式進入會展業;劉強東由於SARS關閉京東商城的實體店,開始專注電子商務;只有沈錦華,不走尋常路,玩了一把“混搭”。
沈錦華最後沒有走當初給自己留的這條“後路”,不過艾普太能熱水器2009年的銷售額達8000萬元,出口到歐美等國並躋身於美國市場“TOP10”行列。他自始至終沒有涉入管理,只是樂悠悠地做著大股東。
對於沈錦華而言,這並不僅僅是逼出來的創想,也是一直以來“變換身份”的延續。
“焦點科技旗下除中國製造網,還有幾家公司,我會根據不同公司印不同的名片,哪怕只是中國製造網,我也會印製不同頭銜的名片,譬如去各地調研就印‘客戶服務經理’,籌劃上市也有專門的名頭……”沈錦華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不是讓一大把的頭銜密密地擠到一張卡片上,而是根據不同時期、不同需求,有可能隱去主要頭銜,去和不同類型的人交流,沈錦華這種做法在民營企業家群體中著實另類了些。他的解讀是“客戶和市場重於面子”。
一句原本聽起來有些務虛的話在他的“名片情結”中顯得反而有了分量。這讓人想起創維集團創始人黃宏生在獄中給創維高管們推薦的一本書《砍掉成本》,曾經非常要面子且控制欲和支配慾極強的黃宏生讓高管們細讀的章節是《砍掉面子》。
從電子商務到投資實體企業,儘管彼時沈錦華跨行業的步子邁得大了一些,但是拿到動輒言內需的2008年,其隱喻與啟發不可小覷——更多的網路公司開始走到網下,進入實體領域,譬如原本擅長網上銷售和郵寄銷售的麥考林早在2006年就開出了第一 家EUROMODA實體店,如今實體店數量接近300家。
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盛大的陳天橋。2009年11月,盛大與無錫市政府簽下一紙協定,宣布將聯手在無錫打造“國內第一個基於物聯網的互動娛樂主題示範園區”。一個月後,盛大發布三季報,其CFO吳兆莆在盛大文學、音樂、網遊、旅遊、影視等產業布局中首次提及旅遊業,盛大旅遊掛牌箭在弦上。
“要先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田”
直來直去的人
沈錦華是個直來直去的人,他稱馬雲是外人眼中的“教父”、行業人的“代言人”,也不諱言對慧聰網郭凡生風格的不認同。他不讓自己的任何遠近親屬在企業中任職,亦對包括張德江等國家領導人的視察“輕描淡寫”,這並不代表他不謙遜、不入世,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要先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田”。在他的辦公桌上,擺著一本奈斯比特的《定見》。
他一邊是信心百倍,“‘中國製造’的廣告都打到CNN了,未來我們在社會責任認證、電子商務解決方案、低碳經濟等方面都可對商業模式進行最佳化”,一邊毫不掩飾自己的困惑和擔憂,“就怕花錯錢。”他說。2001年前搖搖欲墜,如今卻要為如何花錢而頭疼。這正是電子商務的弔詭之處。
低碳經濟
談到低碳經濟,他興致昂然,“艾普太陽能熱水器在歐洲某國的一個代理商,一位老頭,以進貨價的10倍價格銷售,屢試不爽,他的秘訣其實很簡單——在小區里進行現場推廣,打低碳和綠色牌。後來我取消了他的獨家代理資格,因為銷量太少啦!不過我把他的經驗學到手了——英文網站上的口號正是“安裝一台艾普太陽能便能減少20%的碳排放,相當於植樹200棵!”
如果說將做中國製造網時的客戶服務精神和賣熱水器的心得互動移植是“內部”資源共享的話,B2B公司如今在外部資源拓展上步伐明顯加快——馬雲一口氣在諸多城市分別拿下電子商務雲計算中心、阿里巴巴西部基地、阿里巴巴南方總部和國際運營總部、阿里巴巴華南區總部等,可謂遍地開花。
阿里巴巴到全國各地跑馬圈地的速度明顯快於兄弟企業,最為關鍵的是,所到之處,必受當地政府夾道歡迎。譬如2008年“兩會”期間汪洋會馬雲,不久後,廣東中山、佛山等地政府都與阿里巴巴簽下合作框架。
培訓路線
沈錦華走的是培訓路線。從2003年開始,陸續到外貿活躍的地區,與當地政府合作多次舉辦進出口企業電子商務培訓會,而最近兩年“升級”為給政府部門做培訓,譬如2009年10月廣交會期間和商務部及廣東省外經貿廳合作的“外經貿系統電子商務及電子政務培訓班”。他還專門針對江蘇市場成立了“江蘇製造網”。
他的培訓路線多路出擊,到底能起到多大的槓桿效用,或是在多大程度上只是在做“啟蒙師”,沒人知道,沈錦華也只是盡力表現出“從長計議”的灑脫。
想到高校當老師
“有時我真想到高校當老師。”2009年聖誕節的午餐桌上,沈錦華半玩笑半認真地對南方周末記者道,“不少人說我身家幾十億,我半點感覺都沒有,遠沒有回家抱孩子感到踏實。有人說這正是我能將企業堅持做下來、做大的底氣,我怎么覺得這是我的宿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