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正康[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沈正康[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沈正康[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沈正康, ,中國地震局科技委員會委員。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委員。《地球物理學報》、《地震學報》、《地震地質》、《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雜誌編委。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沈正康[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沈正康[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沈正康,男,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1982年春畢業於北京大學,1990年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地球物理博士學位。1991-2001年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暨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博士後、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2001年8月回國。從1987年起開始從事運用GPS方法監測地形變及模型解釋、地震物理學與地球動力學等方面的研究,曾經並正在主持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聯邦地質調查局、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中國自然科學基金會、科技部等多項研究項目。

教育背景

1978/03至1982/01 北京大學學士地球物理

1983/09至1985/05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碩士地球物理

1985/09至1991/01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博士地球物理

工作經歷

1991/01至1993/01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博士後地球物理、空間大地測量

1993/02至2000/06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地球物理、空間大地測量

2000/07至2008/05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地球物理、空間大地測量

2001/08至2008/05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地球物理、空間大地測量

2008/06至現在北京大學地空學院教授地球物理、空間大地測量

主要成績

主持了1992年美國Landers地震震後震中區形變的觀測與研究。主持了南加州地震中心GPS流動網數據的分析歸算,此項目為南加州地震中心重大研究成果之一。

通過GPS資料分析得到中國華北北部地區形變帶運動場,包括山西地塹北部的拉張與張渤地震帶的左旋走滑。此結果對估計該地區長期地震危險性有重要意義。

通過對阿爾金地區GPS資料的分析,精確測定阿爾金斷層中段錯動率及青藏高原北緣和塔里木盆地運動形態。對研究青藏高原動力學模型及其與中國大陸東部岩石圈相互作用有重要意義。

通過GPS資料分析得到川滇地區地殼形變場,分析結果表明其形變方式、斷層運動特徵明顯與塊體運動模型不符,而能夠用受岩石圈流變學結構控制的連續形變模型解釋;對於認識大陸形變模式、動力學機制有重要意義。

研究環太平洋俯衝帶上均發現的周期性的慢滑移事件及其與地球自轉變化產生極潮所引起應力變化的關係。結果對於斷層轉換帶物理性質、地震觸發機制研究有重要意義。

2009年9月29日《綿陽日報》報導:

汶川大地震能量釋放來自3個斷層破裂極大區 再發生類似大地震的周期約為4000年

新華社倫敦9月27日電(記者 黃堃) 中國科研人員在27日出版的英國《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報告說,通過分析衛星大地測量數據,發現汶川大地震的能量釋放主要來自3個斷層破裂極大區,相關地區再發生類似大地震的周期約為4000年。

2013年4月20日,雅安蘆山發生7.0地震,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北京大學教授沈正康在英國《自然·地球科學》雜誌撰文稱“相關地區4000年內無大地震”,而蘆山地震讓這一“研究成果”淪為笑柄。

2013年4月21日,沈正康教授對其關於汶川地震的研究結果和蘆山地震後公眾對該研究的反應作了澄清 。沈正康教授首先說明2009年文章中約4000年的復發時間,是指汶川地震斷層的“特徵地震” 的復發時間。而2013年蘆山地震發生在汶川破裂斷層以南,未在2008年地震中發生破裂,不屬於評估範圍。另外,2010年沈正康與萬永革在國際雜誌《構造物理(Tectonophysics)》合著文章,該文章評估了汶川地震後附近斷層的地震危險性,結果“明確指出龍門山斷裂西南段(即此次蘆山地震發生段)庫侖應力增加 最高,地震危險性有明顯增加。”

從“特徵地震”的角度,沈正康教授還認為“本次地震中國地震台網報震級M7,美國USGS報M6.6。從破裂範圍和能量釋放角度來說,汶川地震是‘特徵’地震,即基本釋放了該斷裂段積蓄的能量。而此次地震不是,該斷裂段的能量遠未充分釋放。所以不能用‘特徵’地震估計的復發周期套用在其它地震周期上。事實上M6.6-7.0地震的復發周期要短得多。當然我們2009文章並沒有講到這一段的地震復發問題。”

在作以上澄清後,沈正康教授呼籲:“蘆山地震發生後大家焦慮的心情可以理解。關注此次地震造成的災害,關注地震科學是好事。但對於科學問題與結論的評價,應當有科學的態度。首先應當搞清其內容,不能將不同的內容與結論混淆在一起。對於地震的蘊育過程的研究與預測,是世界上包括中國許多地震工作者正在研究的難題,歡迎大家繼續支持、關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