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日期: 2008-12-1
定 價: 70.0 元
內容簡介
國家減災委員會一科學技術部抗震救災專家組針對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科技需求,依據國務院“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和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發布的“國家汶川地震災後重建規劃工作方案”的要求,與國家減災委員會有關成員單位,即民政部、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中國地震局,以及受災嚴重的四川、甘肅、陝西三省有關部門,共同開展了汶川地震災害範圍、災害損失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評估工作。《汶川地震災害綜合分析與評估》介紹了這三項評估的結果,並對汶川地震災害做了多方面和綜合的分析,較為全面地闡述了汶川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房屋與基礎設施破壞,資源毀損和環境破壞等災情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本書目錄
前言
第一篇 災區孕災環境與致災因子分析
第1章 災區地質構造分析
1.1 自然地理概況
1.2 地質構造、新構造運動與地震
1.3 地層岩性
1.4 工程地質岩組劃分
參考文獻
第2章 災區地震烈度劃分
2.1 潛在震源區劃分
2.2 震區應急地震區劃圖
2.3 地震烈度
第3章 災區地震地質災害分析
3.1 地質災害類型
3.2 地質災害分布特徵
3.3 地質災害形成條件
3.4 地質災害初步分析
3.5 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參考文獻
第4章 災區氣候與氣象災害分析
4.1 地震災區主要氣候特點
4.2 汶川地震災區主要災害性天氣和次生災害
第5章 災區堰塞湖與震損水庫、堤防治理排序
5.1 堰塞湖治理排序
5.2 震損水庫治理排序
5.3 震損堤防治理排序
第二篇 災區綜合災害分析與評估
第6章 災區地震災情應急評估
6.1 總體技術路線
6.2 災情初判
6.3 災情應急監測與評估
第7章 災區範圍綜合評估
7.1 災害範圍評估原則和依據
7.2 綜合災情指數
7.3 災害範圍類別及範圍劃定
7.4 地震災害範圍類別評估結果
7.5 綜合考慮四川、甘肅和陝西三省人民政府要求後的評估結果
第8章 災區生態環境影響評估
8.1 評估範圍、目標與方法
8.2 自然環境與生態系統特徵
8.3 生態環境影響評估
8.4 生態恢復與重建對策和建議
第9章 災區農田損毀與影響評估
9.1 極重災區土地利用特點與農業基本情況
9.2 極重災區遙感樣區耕地損毀評估
9.3 主要結論
第10章 災區經濟損失及影響評估
10.1 地震損失估算方法
10.2 四川省損失的總體推算
10.3 地震損失的分類加總法估算
10.4 其他地區的經濟損失
10.5 總體經濟損失
10.6 汶川地震的經濟影響
10.7 重建投入的初步估算
參考文獻
第11章 災區災害損失綜合模型評估
11.1 基於脆弱性模型的居民住房損失評估
11.2 基於易損性模型的房屋損失評估
11.3 基於巨觀易損性模型的直接經濟損失評估
參考文獻
第12章 災區綜合災害損失評估
12.1 評估原則
12.2 評估依據
12.3 評估方法
12.4 結論
第三篇 災區恢復重建承載力分析與評估
第13章 災區斷層“避讓帶”的劃定
13.1 汶川地震斷層地表破裂帶調查
13.2 歷史地震斷層地表破裂頻寬度
13.3 建築物的抗震標準問題
13.4 地震斷層地表破裂帶的識別
13.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4章 災區自然災害綜合危險度評價
14.1 自然災害綜合危險度評價目的及範圍
14.2 數據來源
14.3 數據處理
14.4 災區各縣自然災害綜合危險度
第15章 災區水土資源承載力評估
15.1 水資源承載力評估
15.2 基於耕地變化的承載力評估
15.3 水土資源承載力的綜合分析
15.4 基於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承載力評估
參考文獻
第16章 災區生態與生產恢復分區
16.1 劃分原則與方法
16.2 分區背景
16.3 規劃結果
16.4 對策建議
第17章 極重災區恢復重建轉移安置人口數量分析
17.1 評估目的、依據和數據來源
17.2 評估原則
17.3 退耕還林與生態移民
17.4 自然災害危險性評價與風險移民
17.5 農田損毀與失地移民
17.6 主要結論
第18章 災區恢復重建空間布局研究
18.1 災區土地利用規劃總體思路
18.2 以自然-社會經濟為基礎的四川省重災區人口宜居空間評估
18.3 基於地震、地質和地形的極重災區人口宜居空間布局研究
18.4 生態環境保護的恢復重建布局
18.5 產業空間布局方案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