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翰明
詩人,雲南省開遠人,近年來有三千多首舊體詩詞刊載於國家級出版社出版的《當代傑出詩人成名作精編》、《世界詩人大辭典》等二白六十多種詩書,獲各種獎數十個。被北京文碩圖書編著中心、《中國詩人》聘為首席顧問。著作:詩文集《心路》。
人生經歷詩人汪翰明――
歷經風霜行心路 詩文之花綻筆下
退而不休勤耕耘
汪翰明自青少年時代起就愛好詩詞。上世紀六十年代畢業於雲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分配到河口縣委宣傳部工作。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調到開遠工作後,又先後在教育戰線、行政機關工作。雖然他長期擔任部門的領導職務,但與文字工作結緣甚深。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發表詩詞作品,其後在繁忙的本職工作中筆耕不輟,創作了許多詩詞及散文和短篇小說。為此,10多年前他就加入了省詩詞學會,後來資深著名教授張文勛又介紹他加入了中華詩詞學會,人們在本市及州的多種刊物常能讀到他的詩詞。
2006年,汪翰明從民盟開遠市委的領導崗位上退休,許多單位知道他的才能,就聘請他去寫史編志。幾年來,他先後完成了《開遠民盟簡史》的撰寫,承擔了河口縣文史資料專輯《中越友誼之歌》、《開遠市環境保護志》的大量編輯工作、《開遠市志(續志)》中10多個單位材料的修編並寫了7個名人的傳(事)略,參與了《話說紅河(開遠卷)》的編寫,曾經被省政協授予“優秀文史工作者”稱號的他,退休後又被州政協聘請為文史委員。
本來像他這樣享受副處級待遇的退休幹部,辛勤工作多年,退休後可以優哉地安度晚年了。可是他覺得,即使退休了如果不發揮專長做些有益的事就是資源的浪費。他那顆不老的心始終在涌動著,手中的筆始終不甘寂寞,他文學創作的愛好和功底終於有了更好地發揮,在他的筆下綻開了許多詩文之花。
厚積薄髮結碩果
汪翰明退休後為何還樂此不疲地潛心於詩詞創作?這是緣於他的愛好,優於他的功底,但更重要的還應歸於“言為心聲”之理,他內心總是充滿陽光,充滿大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國家的強盛,眼前城鄉面貌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質量的迅速提升,常讓他興奮不已,也為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他認為不將美好的東西凝練升華成詩句他就忐忑,必謳歌而後快,於是他把“心聲”變成了“言”。
退休後,他20萬字的詩文集《心路》已正式出版,其後又寫了10餘萬字的詩文。他大量的作品發表在全國性的詩書中,詩詞的數量和質量在全國已產生了較大影響。由國家級出版社出版的260多種詩書已刊載了他的詩詞3000多首(包括轉載),其中《盛世中華》一書就刊了51首。這些詩書主要的有《中國詩人詩歌大辭典》、《當代傑出詩人經典作精編》、《世界漢詩藝術家辭海》、《華人百家詩詞精選》、《中華詩詞著作家典藏》、《中國詩人》、《中華詩詞範例寶典》、《當代國學精英大辭典》等。
他榮獲了北京多個圖書編著中心頒發的金獎、一等獎及榮譽稱號200多個,榮獲了第七、八、九屆“天籟杯”全國詩詞大賽銀獎。
在此期間,他被中華詩詞研究會、國際中華詩詞總會、中華詩詞藝術研究院、中華詩詞著作家評審會評選為“中華詩詞一級著作家”(全國56位);被中國文化促進會、中國詩歌協會評選為“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90位中華詩詞傑出著作家”,並邀請赴京授獎。
中國文學研究院、中華漢語研究會、中國詩歌協會、國際詩詞協會、國際孔子漢學研究院、世界華人詩詞著作家協會等機構先後分別聯合發檔案,授予他“中華當代傑出詩詞著作家”、“世界傑出華人詩詞著作家”、“中華詩詞德藝雙馨著作家”等榮譽稱號。
他被聘請為國際詩詞協會副會長、北京文碩圖書編著中心《中國詩人》首席顧問、中國國家詩書畫院高級研究員,並被免費吸收為世界華文詩詞學會會員、中國作家創作協會會員、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學協會會員、中國詩詞家協會會員。在2010年3月《中國詩人》(第二卷)的“徵稿啟事”中寫道“擬聘請全球著名詩人霍松林、汪翰明……任首席顧問。”這一定位,出其所料,他只有將其視為鞭策激勵。也正由於他發表的許多詩詞因思想性藝術性而贏得眾多讀者,所以他被市政協退休黨支部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把辛勞的付出與金錢的獲得聯繫在一起,這是常理,但汪翰明卻不是這樣的人。有人說發稿多稿費多,有人問聘為“顧問”給多少報酬?其實,當今的許多公開出版發行的詩書,不收審稿編輯出版費,也不發稿費,購書價優惠(可擺書店出售有些利,但難賣出);出版個人專著,也無稿費可言;聘為顧問,書中有名字有頭像,但無報酬,也不收費,這只能說明是對本人水平和成就的認可肯定,是榮譽罷了。
對於稿費他從來也不在乎,他說:如果只會看錢就不會看詩了,如果寫詩時想著稿費寫出來的就沒有詩味了。他認為,只要能發揮專長,把心中的話變為讀者喜愛的詩,創造點精神財富,為傳承中國古典文化作點滴貢獻就高興了。他的金錢觀淡漠,但注重人生的價值觀和精神財富,“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他說:“食不過三餐,睡不過三尺”,有退休金,衣食無憂,只要身體健康就幸福了;自古以來,寫詩是不能發財的,偉大詩人李白、杜甫不都是貧窮的嗎?汪翰明如是認為,這也是他辛勤創作的原動力。
梅花香自苦寒來
汪翰明幾年來筆耕的果實,人們看得見,但他在書齋里的艱辛卻鮮為人知。作為退休人員的他,精力漸差,要創作出如此多的作品,其艱苦的努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在許多退休人員活動的場所見不到汪翰明,柳暗花明處和鬧市區也難覓他的身影,每天除晨練和料理自己的生活外,他就是“爬格”和閱讀。白天約5小時的文字“活計”,晨讀約一小時。“寫”和“讀”是被許多人視為辛苦之事,他卻苦中尋樂,以讀寫為樂,博覽群書。1957年出版的《李白詩選》,已被翻得破舊發黃了,他仍愛不釋手;外祖父的詩集,他反覆拜讀;書房四個書櫃,難容其書;床頭也總擺一堆常讀之書。他的思緒總在詩苑中徜徉,一有靈感的火花,他就將其“逮住”,夜間遇有詩句浮現,他即開床頭燈寫下,這是常有的事。”也許是愛好單一的緣故,幾年來,他沒有雙休日及一般節假日的概念。每天起床前,想的就是今天有哪些急需做的事,連他自己也費解的是,總是天天有事需做。
春夏秋冬幾乎每天他都在燈下吃晚飯,中午旁人午覺醒了還聽他的鍋鏟響。本應進醫院看的一些小病痛,他總是拖著,因為怕費時,以致社交也極少,疏遠了親友。前久他外出了兩個月,返回開遠的當天晚,拆了30多封稿件函看到深夜。他每年處理的稿件函200多。《心路》一書的出版,他耗費的精力也不少,翻箱倒櫃搜找文稿,反覆認真校對,同時又寫了許多詩詞充實其中。人們見他走路總是急匆匆的,因為他是在和時間賽跑,忙著辦事。
人所共知,寫作是一種複雜的腦力勞動,而寫舊體詩詞則更是傷神的細活,自古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之說。數百件作品,算是嘔心瀝血之果。有兩件較有影響的作品,其創作的過程也非同尋常。古體長詩《小康頌》,僅約1100字,但把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巨大變化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來了,既有古詩的韻味,又通俗易懂,被州市的多種報刊及全國多種詩書刊用,還被選編入《共和國60年重大獲獎理論成果彙編》。創作此詩時,他激動疲乏交加,思緒翻騰,於是邊喝酒邊寫,確實體味了一把“太白遺風”的滋味。再就是論文《詩(詞)體創新二說》的創作,文思來潮時,凌晨4點披襟伏案,此文被選編入《共和國重大前沿創新理論成果文選》。
汪翰明是一位歷經風霜、意志堅定的詩人,在前進的道路上難免會招來微詞碎語,但他總是只管“走自己的路”,在山峰如林的詩詞世界中,他終於走上了一個小小的峰巔,欣喜地品味著豐收的果實。他在詩文苑中灑下了辛勤耕耘的汗水,也澆灌出了一些絢麗的花朵,他感到幸福快樂。
他認為,退休人不一定歡歌笑語才為樂,做自己喜歡而又對社會有益的事,更是很好的“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相關報導:
新華網――
新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