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梅村
皇渡河位於梅村鎮西南陶更村前,河尚在,河名未變。 解放後,興修水利,現已改觀,然“荒三千”地名未變。 太伯建國因“荒三千”是他的發祥地,於是在“荒三千”中央築一高台,取名文台。
簡介
梅村古名梅里,早在三千二百多年前,西周周太王長子泰伯,為達成父王想立三子季歷的願望,偕二弟仲雍託辭採藥,夜奔江南,拴馬於枯樹樁。到清早,見枯枝上梅花朵朵,喜出望外,頓悟此地當為寶地。於梅村(5張)是為其取“梅里”之名,斷髮紋身,從俗而化,將中原文化傳播到荊蠻之地。勾吳之國,由此發端;代代相傳,終成一邦。大江南北、太湖之濱都受到謙讓和開拓精神的導化,漸成為衣冠禮樂之邦。因此,孔子稱其為“至德”,司馬遷的《史記》有三十世家,泰伯位列“第一世家”,東漢桓帝敕令建墓立廟。如今,泰伯廟列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被評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國旅遊文化示範地,是無錫市旅遊十八景之一,泰伯旅遊風景區規劃也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每年正月初九,散居在世界名地的吳氏宗親、至德後裔,紛紛來到“江南第一古鎮”以各種形式歸宗祭祖,形成了聞名於世的泰伯廟會。 經濟強鎮
梅村有著開拓創新的光榮傳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以對外交流而在全省聞名。自劃入新區以來,梅村鎮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開發開放為契機,以招商選資為抓手,以培育骨幹為重點,創新舉辦泰伯經貿文化節,實現了經濟跨越式、裂變式增長。2006年取得了技工貿總收入168億元,財政總收入超5億元的重大突破。目前,全鎮企業400多家,其中擁有上市公司10家,高新技術企業15家,省級高新技術產品15個,申報專利突破100個,省馳名商標3個,省科技項目5個,初步形成了精密日化、精密機械、精密塑膠、精密電子四大支柱產業。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鎮黨委、政府堅持科學發展觀,高度重視社會事業發展,每年確定十件實事工程。深入開展扶貧幫困結對子活動,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失地農民保養全覆蓋,逐步完善小病到合作門診、大病靠醫療保險、重病得慈善救助的“三位一體”醫療體系。每兩年舉辦一次體育運動會,每季兩場廣場文藝。2006年農民人均收入已達1.2萬元。今後,每年將從財政收入中列專項補貼民眾,鞏固和壯大鎮慈善基金,確保每年有200萬元的資金到位,多做實事,多辦好事,切實發展好、維護好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教育重鎮
梅村教育底蘊豐厚,師資力量雄厚,教育質量上乘。錢穆、錢偉長、錢令照、錢令希等均曾在梅村求學。目前,擁有在校師生7000餘人,全國不少知名人士、企業家子女均在梅村求學。梅村中心幼稚園:省級示範幼稚園。無錫新區實驗國小:1955年即為無錫縣實驗國小,1964年為省首批示範國小,現為省級示範學校。目前以開展分校,建造了全新的教學樓和籃球場、足球場。梅里中學:省級示範國中,教育質量全市前列,周邊地區有大量學生就讀該校。梅村中學:1960年即為省重點中學。現為省首批四星級高中、國家級示範高中,全國課程與改革教學研究所實驗學校,被南京大學等著名高校譽為“共和國優秀人才的搖籃”。 現代新鎮
梅村一直是錫東重鎮和無錫市的衛星城鎮,1998年,被列為江蘇省重點中心城鎮進行規劃建設。2007年1月被命名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衛生鎮”。近年來,隨著新區大開發、大建設的輻射和推動,梅內鏈村鎮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發展戰略,根據“一河兩區三街四帶”的規劃格局,中心鎮區5.5平方公里以伯瀆河為界分成南區(老鎮區)和北區(新鎮區),北區以錫義路、新華路、泰伯旅遊街為框架打造沿路商業街。在完成建設130萬平方米農居房的同時,按照“集約、集聚、高檔”的要求,採用市場化運作方式,全面盤活土地資源,加大房產開發力度,推進商住樓宇開發,力爭“十一五”期末形成100幢小高層,逐步形成市級知名商住區。補遺
梅村古稱“蠻村”,因泰伯性喜梅花,曾帶領民眾廣植梅樹,陶怡心情,為了紀念泰伯開發“蠻村”的功績,於是改為梅村。並將鎮上伯瀆河向南的一條支流稱為“梅花港”,港上的橋叫作“梅花橋”,梅花港邊的一條街道也叫“梅花街”。梅村作為勾吳國的國都長達6個世紀,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和傳說,我們穿過時空的隧道,可以領略勾吳國的風采以及可歌可泣奮鬥史,現擷取民間傳說一束,以饗讀者。皇渡河
傳說商末,泰伯、仲雍奔荊蠻,周太王派兵追趕,泰伯一行逃至梅里,遇一河,慌忙渡河,馬夫被溺,派人尋屍,見於壩端,將其屍葬於一河旁。後人把泰伯渡河的河起名皇渡河,發現馬夫屍骨的地方叫屍骨壩,馬夫冢邊的小河稱馬夫浜。皇渡河位於梅村鎮西南陶更村前,河尚在,河名未變。屍骨壩已變音為施家壩,現為村名,距梅村鎮南半里許。馬夫浜位於南陶更村後,在20世紀70年代整田平地時填沒。荒三千
泰伯一行來到荊蠻,見平地高三丈,一片草原。詢土人,名叫“荒三千”。太伯十分驚訝,想自己的父親古公,原住豳地(今陝西邠縣)因 狄人侵略,古公不願作戰,率部遷岐山之陽(今陝西岐山縣一帶)亦名“荒三千”。泰伯以為此非巧合,實為“天命”,決定住下來,經營這塊土地。因此“荒三千”便是勾吳的發祥地。荒三千位於香一村與荊同村、齊心村交界,旁有蠻巷。解放前此地水源不足,莊稼不熟。解放後,興修水利,現已改觀,然“荒三千”地名未變。古文台
泰伯定居梅里後,把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耕作技術與當地百姓交流,“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擁為君長,自號‘勾(古寫為“句”)吳’”。太伯建國因“荒三千”是他的發祥地,於是在“荒三千”中央築一高台,取名文台。泰伯在舉行慶典時都要登台朝拜天地,檢閱臣民。據傳台成之日,有鳳凰來儀。於是把鳳凰棲足之地名叫鳳凰渚。闔閭遷都姑蘇後,亦築一台,仍名文台,“荒三千”的文台改稱“故文台”。故文台仍在“荒三千”,高約10餘丈,占地約2畝,孤立土丘,拔地而起。解放後曾種植竹木,然無大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