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襪史

1975年,勝利大隊襪廠和華士居委襪廠併入,職工增至100多人。 1980年,與國營針織廠協作,建電機車間,主產錦綸絲襪。 1987年遷入,時有電動襪機100多台,職工467人。

江陰是聞名全國的經濟強區,連續八年蟬聯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第一,擁有濃厚的襪子文化底蘊。近年來,江陰襪子產業已成為全區經濟發展的新亮點。江陰市華士鎮就有襪廠50多家,以華士為中心的襪子產業化集群日趨成熟。江陰的襪子歷史

紡織是江陰的傳統行業,江陰在歷史上被稱作紡織之鄉。土布紡織在南宋末期已經興起,針織業也隨之啟動。至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江陰始有手搖織襪機,織襪行業逐漸發展。民國9年(1920),瑞成襪廠開設於南門內城腳,有工人26人,置電動襪機3台、手搖襪機10餘台,年產天竹牌紗襪約1萬打。 民國12年(1923年),華士人王受甄租用當地兆豐典當隔壁兩間半平房,備3台德產手搖襪機,雇用5名工人,創辦家庭職業社,生產10支紗襪,平均日產108雙。此為江陰縣境內第二家織襪工廠,也是縣境鄉間第一家襪廠。當時供銷、修機、染整等均由王親自操持。
民國15年(1926年),擴大規模,廠房18間,置手搖襪機100台,雇搖襪工60人、做紗工20人、染整工15人,每日耗用棉紗40包,產襪子約400打,利潤在40%以上。高檔紗線襪用“星球牌”商標,普通襪用“工業牌”。中低檔產品主銷蘇北城鄉,高檔產品銷往無錫、上海等地。
民國23年(1934),以3000銀元購進原美利發布廠34間廠房,購置32匹(24千瓦)重型柴油機1台、5千瓦直流發電機1台、0.5噸立式鍋爐1台、襪機200台,用工250名,擴大生產。
至民國32年(1943年),配套有大小口徑襪機、羅紋機、縫頭機和水汀襪板2台、染襪機2台等,產品除各類粗紗襪外,並產絲光線襪、麻紗襪、跳舞襪等。民國27年(1938年),春裕、余來、廣勤、鴻余、東升昌、華豐、文記等襪廠(工場)相繼開辦,襪機在6台-30台之間。民國33年(1944年)前後,因戰亂,地方襪廠大都相繼倒閉,僅家庭、春裕、余來勉強維持。家庭職業社為求生存,減縮規模,襪機由200台減到30台,日產量從原來的800多打降到80打,用工減至40多人;淡季時,發動男工挑擔走街串巷叫賣;並在手搖襪機上進行革新,產出提花線襪和雙線繡花襪。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給予扶持。1951-1952年間,友記、新康兩家襪廠相繼興辦。1956年,家庭、春裕、余來、友記、新康等五廠合併,實行公私合營,廠址設於自由街“家庭”原址,定名“公私合營華墅針織廠”,商標“華字牌”。是年,產襪55萬雙,由無錫市百貨公司經銷,擁有襪機近200台、職工128人。江陰歷史上較大的襪廠都集中在華士鎮。如前面介紹的華士家庭職業社,1956年公私合營,1966年改名為江陰針織廠,1987年改名為江陰織襪總廠,是年產襪562.46萬雙。 歷史上華士鎮還有一個較大的襪廠是江陰市第二針織廠創建於1972年7月,時稱華士公社襪廠。由停業後的公社農藥廠(創辦於1965年)職工7人及國營針織廠亦工亦農人員共15人組成,貢長才為廠長。租用王家場民房2間,借國營針織廠10多台手搖襪機,為該廠加工半成品襪。
1973年,租國營針織廠5間宿舍為廠房。1975年,勝利大隊襪廠和華士居委襪廠併入,職工增至100多人。1978年,易名“江陰縣第二針織廠”,廠址遷鎮新生東路南端(護龍庵),產品始自營。1980年,與國營針織廠協作,建電機車間,主產錦綸絲襪。1984年,投入6萬餘元,置10餘台新型電動襪機,並爭取到外貿訂單。1985年,投入50餘萬元,改造廠房,置4噸鍋爐1台,新建3層生產大樓720平方米,完善染色和後整理定型設施;同年,江陰紡站投入針織橫機12台,始產羊毛衫、腈綸衫,企業附設“江陰縣羊毛衫四廠”;下半年,又與上海同興襪廠協作,對方提供設備、技術和銷售。是年,產各式尼龍襪、錦絲襪、卡絲襪、腈綸衫、羊毛衫、棉型紗線衫褲1萬餘件,擁有職工274人。1986年,在環東路征龍南大隊土地15畝(1公頃),闢建新廠區,總投入100多萬元。1987年遷入,時有電動襪機100多台,職工467人。1996年,由天一氣門嘴總廠兼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