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邊鄉[雲南省楚雄州元謀縣江邊鄉]

江邊鄉[雲南省楚雄州元謀縣江邊鄉]

江邊鄉隸屬雲南省楚雄州元謀縣,位於元謀縣城東北部,距縣城32公里,全鄉國土面積252.3平方公里,人口14533人。

簡介

鄉政府大門 鄉政府大門

江邊鄉位於雲南省楚雄州元謀縣城東北角,東經101º48'至102º05',北緯25º'52至26º03'之間,東與武定縣環州、東坡二鄉接壤,南、西、北與本縣黃瓜園、物茂、姜驛等鄉(鎮)相連,國土面積252.3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835.9米,最低海拔898米,鄉政府所地海拔980米,轄大樹、龍街、鹽水井、魚窩、丙弄、中村、卡莫、阿卓8個村委會54個村民小組,全鄉3427戶,總人口14528人。其中農業人口14501人,占全鄉總人口的97%,少數民族人口8392人,占總人口的56.6%,有彝、僳僳、苗等7種少數民族,均分布於山區、半山區,壩區 ,鄉政府駐龍街,距縣城32公里,距成—昆鐵路向陽乘降所2公里,龍街渡口為川滇出入境的重要渡口,航道可達皎平渡。

江邊鄉境內金沙江與一級支流龍川江交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資源交融,旅遊資源豐富、類型較全,以高山峽谷、金沙江銀灘、多民族文化風情為主的旅遊景點有48處。金沙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屬於長江上遊河段,從青海省直門達以上稱通天河,從直門達到四川宜濱泯江口稱金沙江,全長2316公里,龍街渡口位於金沙江中段,海拔850米,倚江邊龍街村而得名。

主要以漢族為主,耕地面積15984畝(其中:水田4561畝,旱地11423畝),人均純收入在6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占全鄉總人口的60%以上,屬全省506個扶貧攻堅鄉之一。鄉內成--昆鐵路及黃--江公路穿境而過,金沙江航道、啟卡公路聯通各個村委會,交通四通發達,運輸便利。程控電話通至各村委會及部份村社農戶,無線電通訊網路覆蓋全鄉大部分地區,工農業生產、生活用電已得到保障。這裡,不僅因神奇秀美的金沙江聞名於世,而且還因紅軍長征留下的革命標語及“巧渡金沙江”的典故聞名於世。

1935年5月3日至5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一軍團一師長征進入元謀,為掩護主力紅軍渡江,在龍街渡石花灘架設浮橋,佯做渡江,在軍事史上譜寫了“巧渡金沙江”的著名戰例。2005年,金沙江龍街渡被列入全國100個紅色精品旅遊項目之一;2006年4月23日,中國元謀首界紅軍節的舉辦進一步提升了“金沙江旅遊“的知名度,2009年4月舉辦了中國元謀第四屆紅軍節大大的促進了我鄉旅遊業的發展。同年,電影《我的長征》在江邊龍街渡拍攝,使江邊的紅色旅遊業迅猛發展。近幾年來,江邊鄉緊緊圍繞縣委、政府發展思路,依託自身“綠、水、紅”三大資源優勢,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努力打造綠色江邊、旅遊江邊、平安江邊,期待以嶄新的姿態笑迎八方賓朋。

沿革

原屬武定縣環洲鄉,1955年由武定縣劃歸元謀縣,設江邊區。1958年成立公社,1962年改區,1969年恢復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改鄉。1997年,面積252.3平方千米,人口1.5萬,轄龍街、大樹村、鹽水井、魚窩、丙弄、阿卓、中村、卡莫8個行政村。

郵編

651312 [2007年代碼]532328204:~201龍街村 ~202卡莫村 ~203大樹村村 ~204丙弄村 ~205中村村 ~206魚窩村 ~207鹽水井村 ~208阿卓村

經濟概貌

全鄉工農業總產值5649萬元(比上年增長17%),其中農業總產值3762萬元,比上年增長10%。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3917萬元,比上年增長8.3%。農民人均純收入2382元,比上年增長18.7%。鄉鎮企業總收入完成1202.7萬元,比上年增長3.2%。財政總收入459.8萬元(比上年增長12.7%),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93萬元,比上年增長16.27%;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784萬元,比上年增長5.23%。

農業

全鄉實有耕地面積28967畝,農作物播種面積46530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3800畝,其中:小麥2000畝、雜糧2900畝、豆類3700畝、水稻5400畝、玉米7500畝。全年糧食總產量618.4萬千克,人均有糧451千克。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7800畝,其中:甘蔗10500畝,總產量6303.2萬千克,支付蔗農款1342萬元;烤菸5000畝,收購70萬千克,支付烤菸收購款1003萬元;油料作物2300畝,產量

江邊鄉 江邊鄉

20.67噸,其他作物播種4930畝。年末大牲畜存欄8901頭,牛出欄980頭;生豬存欄12470頭,肥豬出欄18850頭;羊存欄9270隻,出欄4460隻。肉類總產量218.1萬千克,比上年增長61.2%。畜牧業總產值1889.86萬元,比上年減少6.88%。

鄉鎮企業

2008年,完成鄉鎮企業增加值431萬元,完成工業增加值74萬元,全年上交稅金26萬元。引進資金60餘萬元建起免燒磚廠1個。年末全鄉有鄉鎮企業182戶(均為個體戶),從業人員201人,主要從事商貿、運輸、餐飲、服務等行業,實現營業總收入462萬元。

基礎設施

堅持“適度規模,量財投放”的原則,採取財政扶持與民眾集資或投工投勞相結合的辦法,改善基礎設施。投資661萬元先後完成寧就至挨村、江邊至小倮份、江邊至乾田、點江路至布臘60餘千米通達工程建設;完成挨村公路和老虎箐公路共13千米農村公路建設;完成春江路、江邊集鎮老街道的硬化。投資80萬元的江邊客運站建設工程竣工。完成歲修清淤工程24件,新建家庭水窖47口,煙區水窖351口,建成小沼氣19口,實施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100戶。實施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13個,受益716戶2997人,財政獎補資金50萬元。

按照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鄉黨委政府搶抓機遇,結合各項補助項目,建成養豬示範村1個,養雞示範戶1戶,養牛示範戶1戶,以點帶面輻射全鄉經濟發展。建成獨家、哪哈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推廣種植甘面南瓜134畝,試種遼雜11號高粱3畝,試種珠芽魔芋1畝,特色產業開發取得了一定成效,示範村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20%。組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對各村環境衛生進行檢查。設有專人對示範村進行衛生整治,做到村容整潔。村支部堡壘作用得到加強,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落到實處。村兩委工作運行機制健全,村民對村務滿意率達95%以上。

全年發放小額信貸款300萬元,涉及7個村委會34個村民小組 225戶,戶最高貸款5萬元,最低1500元,主要用於扶持發展種植、養殖業的農戶。總投資70餘萬元的捨得、江西寨、綠柴沖、大窩鋪4個整村推進項目竣工投入使用。

文化教育

全鄉有初級中學1所,中心完小7所。國中在校生410人,國小在校生1046人,在職教職工113人,其中中學教師35名。2008年,國小在校生鞏固率99.91%,國小畢業生升學率100%;國中在校生鞏固率99%;國小在職教師學歷合格率97.44%,中學在職教師學歷合格率100%。中考全縣教學質量考核排名第三,600分以上2人,其中1人居山區中學第一名。初考總平均分居7個山區鄉鎮第五名。加大教育獎勵力度,在第24個教師節上,表彰獎勵優秀教師及各類優秀考生40名,獎勵資金16000餘元。投資116.1萬元的江邊國小學生宿舍樓、江邊中學、國小附屬設施(場地硬化、圍牆、大門、廁所等)工程、小倮份國小教學樓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年內組織文藝演出115人次,開展體育活動450次。

人文地理

江邊鄉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鄉鎮,居民以少數民族為主,有彝、漢、白、回、傣、僳僳等民族(彝族占85﹪)。在每年的農曆6月24日的“彝族火把節”,各村各寨都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形式有跌腳、對山歌、賽馬、鬥雞、耍龍、等獨具特色的民族活動。彝家人在不同的時候唱不同的山歌,並且多用比喻的手法(用山、水、花、草、樹木、鳥、獸作比喻)用歌唱的方式抒發感情。祝酒歌:在集會的時候為表達祝福,大家端起酒杯互相祝福(安康幸福、生活富裕、合家歡樂)。婚嫁、喪辦的時候都要請來當地德高望重的老者進行洗禮。

人口民族

2008年末,全鄉總戶數3452戶,總人口14127人,其中:男性7262人,女性6865人;農業人口13710人、非農業人口417人。居住著漢、彝、壯、傣、苗、白等民族。漢族人口2073人,占總人口的14.7%;少數民族人口12054人(占總人口的85.3%),其中:彝族8828人、傣族1196人、壯族1600人、苗族37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6人。

醫療衛生

全鄉有衛生院1所,職工14人,其中:主治醫師3人、執業醫師2人、助理醫士5人、技工4人,業務用房623平方米,病床20張;鄉村醫生21人。年內門診人數16168人次,入住病人504人,處方合格率95%以上,病曆書寫合格率90%以上,無菌合格率95%以上。大力推廣新型農村

江邊鄉 江邊鄉

合作醫療制度,2008年全鄉門診住院醫療報賬13581人次,辦理2009年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2538人,參合率92.23%。加強對愛滋病防治知識的宣傳力度,預防和控制愛滋病等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和滅鼠工作,出台《江邊鄉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實施方案》,集鎮環境衛生整治成效顯著。大力宣傳“一法二條例”,加強計生基層網路建設,不斷提高計生執法和服務水平,開展計畫生育優質服務活動,推動計畫生育經常性教育工作。農業人口獨生子女領證8戶,超額完成任務。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7.26‰,出生率13.57‰,計畫生育率97.3%,長效節育270例,長效節育率85.66%,出生缺陷干預目標人群孕前檢查率61.6%。

科學技術

以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科普惠農興村計畫》為主線,發揮科技工作者橋樑紐帶作用。年內配備科普宣傳員7名,舉辦各種科技培訓29期1408人次,招收農函大學員131人。發揮農業專業技術協會作用,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託,開展西瓜嫁接技術,引進、推廣優良品種,靠科技優勢取得經濟效益。

勞動保障

為貧困戶、五保戶、殘疾人排憂解難,按時足額發放優撫、低保以及臨時救濟糧和救濟金。全年發放低保金、“兩參”人員定補、援越援老民工定補、五保供養金、慰問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老鄉乾補貼共51.13萬元;發放救濟大米35戶144人1170千克,救濟衣服8戶33人15套,棉被14戶56人78床。農村危房改造和理賠20.8萬元,走訪慰問貧困殘疾家庭216戶,發放慰問金1.26

經濟林果 經濟林果

萬元;向貧困殘疾在校生爭取發放助學金6200元;為5名白內障患者(共5隻眼睛)做復明手術,為1名下肢癱瘓殘疾人發放輪椅。2008年,全鄉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616人次,轉移培訓11期,培訓505人,新增就業人數30人。做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認真簽訂勞動契約,勞動契約簽訂率100%。

健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網路,形成上下縱橫交叉的治安調解網路組織,落實綜治責任制。強化領導、強化管理、強化宣傳,建立規範的管理機構,健全安全網路,做到機構、人員、責任、資金“四落實”。不斷加大工作力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狠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的落實,為全鄉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奠定良好基礎。年內未發生50人以上的群體性治安事件。

文明建設

強化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組織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培育有文化、懂科技、守法紀、會致富的新型農民。引導農民破除封建迷信,移風易俗,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年內,表彰雙學雙比女能手3名,巾幗建功標兵2名,先進集體3個,五好文明家庭2戶,優秀婦女幹部5名。以“三八”婦女節、“五四”青年節和“七一”建黨節為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大力開展文明村、文明單位、文明小城鎮的創建活動,有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2008年,全鄉廣大幹部職工及人民民眾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發展經濟作為第一目標,把改革開放作為第一動力,把滿足民眾願望作為第一追求,搶抓機遇,奮力拚搏,較好地完成了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經濟穩步增長,社會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2156元,比上年增長7.5%。

資源環境

美食小烤豬 美食小烤豬

江邊鄉轄大樹、龍街、卡莫、阿卓、中村、魚窩、丙弄、鹽水井8個村委會54個村民小組,由於海拔懸殊差異,構成了山區、半山區、壩區三種結構形式。2001年按照“重點保護、合理開發、兼顧一般”的原則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是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其中,2001年至2003年退耕還林6262畝,涉及7個村委會21個村民小組,804戶1502880元,受益3152人;2008年末實有耕地面積15984畝,水田4561畝,其中雷響田990畝,旱地11423畝,水澆地1755畝;林木主要分布在卡莫、阿卓、中村、魚窩、丙弄、鹽水井6個村委會的林山上,多屬自然長,種類有雲南松、闊葉木等,屬針闊混交林,主要樹種有桉樹、酸角樹、青棗樹、梨樹、椿樹、攀枝花樹等;2008年全鄉建設公益林膏桐5230畝,封山育林區6339畝,人工模擬飛播3655畝,優質核桃2267畝。一直以來,江邊鄉始終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為目標,認真實施“林業三大程”,逐步改善了人居環境,建立了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體系。

旅遊

江邊美景 江邊美景

打造特色旅遊業,全面實施“旅遊興鄉”戰略。一是充分挖掘紅色文化,依託金沙江自然景觀,以龍街渡被列為全國首批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中國元謀首屆紅軍節”在江邊龍街渡成攻舉辦和電影《我的長征》在龍街渡拍攝為契機,突出資源優勢,科學謀劃,全力打造金沙江紅色旅遊景區;二是不斷創新“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旅遊到江邊、服務在農家”等多種運作模式,堅持金沙江之旅與紅色旅遊相結合;三是深入挖掘江邊特色飲食文化“品江魚,撿奇石、游金沙、觀神奇美麗的落水洞”和耐人尋味的“古驛道讓遊客留連往返;四是加大改善旅遊環境,充分利用“中國元謀首屆紅軍節”的舉辦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契機,對紅軍標語、奇石館周圍以及龍街村所有巷道進行路面硬化、亮化和美化,以優質的服務喜迎八方遊客,不斷提升江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2008年,江邊鄉累計接待海內外遊客36740多人次,實現旅遊帶動收入184萬元。

雲南省元謀縣龍街渡紅色旅遊區位於雲南省楚雄州元謀縣北部的江邊鄉內,是滇中昆明通往四川的“北大門”,千百年間雲南、四川兩省的商貿大道和金沙江上的軍事要塞。

龍街渡是1935年紅軍長征史上著名戰例“巧渡金沙江”的兩個紅色渡口之一。金沙江旅遊區資源豐富、品位較高,開發潛力大,但長期處於“養在深閨人未識” 的狀況。根據對金沙江旅遊區旅遊資源的普查,該旅遊區內擁有各類自然和人文景觀48種(處),革命歷史遺蹟遺存、高山峽谷、金沙江灘、多民族文化風情等,均以金沙江博大精深的原始文化為資源背景,可開發紅色旅遊等專項旅遊、峽谷觀光游,探險漂流游、沙灘休閒娛樂游,溫泉休閒度假游,沙灘淘金游以及民族文化風情游和攝影採風游等,並共同組成完整的旅遊開發體系,但到目前為止,金沙江旅遊區旅遊資源仍處於開發前狀態,前往金沙江的遊客大多屬於自發性的旅遊組織,有少數旅行社組織假日或周末休閒度假旅遊活動。江邊鄉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重要古渡口,現已有一定的旅遊接待能力,有旅店16家,床位450個,飯店 10餘家。

龍街渡位於金沙江中段K678,地處元謀縣北部,海拔980米,距縣城32公里,優越的地理和自然條件,使它成為古代南絲綢之路“靈關道”上的七大渡口之一。貫穿元謀的龍川江,在兩江交匯處,將龍街、臘甸、江頭一帶淤積成一片肥沃的小三角洲,養育著上萬生靈。龍街渡口開渡始於宋元時期,清朝民國驛渡趨盛。據史料記載,古人入滇之路有北路、南路、中路三條,龍街渡就是連線自四川建昌(今西昌)行都指揮使司屬之會川衛(今會理)至雲南武定府的川滇兩省商貿驛道上的重要渡口。

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在龍街渡口設金沙江巡檢司,民國四年設有厘金局,現建築仍存。由於地勢險要,它還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地。蜀漢時諸葛亮“攻心為上”的平南大軍,曾經三降(今元謀姜驛),下“四十五里火焰山”,涉“三十五里沙溝箐”,在這裡渡江,七擒孟獲,平定南中,留下民族和睦的千古佳話。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出使緬甸,也是穿過姜驛在龍街渡過金沙江,西行出境,完成了周邊修好的使命。清初年間,鎮守雲南的明朝舊將吳三桂反清復明,浩浩大軍踏過龍街渡的古驛道向川西進發,顯示了吳三桂的不可一世。

民國四年(1915年),雲南護國起義,成立了軍政府,為防川軍由此過江進攻昆明,派遣護國軍一支隊駐守龍街,曾在此與渡江川軍交戰,擊退川軍。更為浪漫的是龍街渡口的歲歲月月除響徹商貿馬鈴聲和遭受古往戰亂鐵蹄肆虐之外,還曾留下文人墨客們的無限感慨。明朝嘉靖四年(1535年)被貶戍邊的狀元郎楊升庵,第一次從這裡渡過金沙江,夜宿巡檢司衙門,給後人留下了《宿金沙江》的傳世詩作,自此,楊狀元一次次回川探親,大多走的是龍街渡。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於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十二月出遊到達龍街渡,駐足江畔,面對“蜀滇交會”的青石殘碑,思緒萬千。

1935年,在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紅一軍團在這裡誘敵佯渡金沙江,掩護中央紅軍主力巧渡金沙江留下了千古絕唱。 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原金沙江巡檢司衙門府摘下的最後一塊招牌是國民黨的“江防司令部”。解放後,黨和政府修通了縣鄉公路,重修了江邊碼頭,組建了航運公司,龍街渡再度成為金沙江中游較繁榮的渡口。隨著元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旅遊業的飛速崛起,龍街渡因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已成為元謀縣金沙江風景區的一大旅遊亮點,吸引著更多的遊客。

特色產業

鄉黨委、政府結合本地實際,立足資源優勢,圍繞市場調結構,遵循一產調優二產調強三產調活的原則,強化措施,狠抓落實,穩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培強做大支柱產業,

1、綠色產業建設成郊顯著。江邊鄉始終把綠色無公害菜生產工作檯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來抓緊抓緊實無公害生產技術服務、群防聯治和農藥市場的管理勤工作,對種植、管理等過程進行全程跟蹤檢測。2008年共檢測綠色無公害蔬菜樣品502個,合格493個,合格率達98%。積極推廣“公司、協會、經紀人、”的組織模式和“好品種+訂單”等市場運作模式,突出區位優勢,引導和組織民眾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生產經營,努力做到“一村一品”的科技示範基地。

2、特色經濟林果業。根據各村委會的實際和地理區位優勢,在山區三個村委會發展經濟林果業。主要核桃和板栗的種植,2008年末全鄉共種植2267畝優質核桃,1680畝板栗,為山區人民的經濟發展拓寬了路子,也為生態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3、強化科技支撐,不斷壯大畜牧業。發展畜牧業是江邊鄉山區、半山區民眾增收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因此,鄉黨委、政府堅持“以銷袋子促養”原則、引導民眾規模飼養、改革傳統飼養方式的同時,著重在重大動物防疫防治和行政執法上下功夫,加大鄉村畜牧獸醫網路服務建設工作力度,不斷推進綠色畜禽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步代。2007年末,扶持黑山羊和種公羊育種繁殖場2個,引進優良種公羊波雲F1代23隻。全鄉牛存欄6396頭,出欄1419頭;豬存欄11227頭,出欄10850頭;羊存欄22871隻,出欄10697隻;家禽存欄22163隻,出欄31180隻;畜牧產值達1619.5萬元。

社會保障

1、社會力量關心殘疾人的生產生活,積極爭取上級的支持,對5名白內障患者施行了復明手術;爭取“春雨助學”項目,為16名困難殘疾學生爭取助學金2400元。

2、做好雙擁、優撫安置工作,動員全鄉各級各部門廣泛深入開展擁軍優屬活動,關心軍烈屬、革命傷殘軍人、復員退伍軍人的生產生活,力所能及地為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發放現役軍人家屬優撫金23140元,發放軍屬、烈屬、病故軍人家屬、革命傷殘軍人、老復員軍人、軍隊退休幹部、精簡退職幹部、五保戶、原大隊幹部等110人優撫、救濟對象定期生活補助131736.36元。

3、參與扶貧濟困送溫暖活動,並做好救災救濟工作,對全鄉因長期疾病殘疾等原因造成生產生活困難的80戶155人農民低保糧食13950公斤,發放45戶71人城鎮居民低保金91654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