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江西贛江職業技術學院座落在省會所轄之新建縣長堎工業園區創業南路,湖水粼粼,綠樹成蔭,莘莘學子,求學勝地。校園占地面積約123萬平方米,合計1844.54畝。學校以長江在江西省境內最大支流贛江而得名。江西贛江職業技術學院是江西省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所民辦大學,它與1988年8月創辦的贛江大學(1998年曾更名為贛江專修學院)一脈相承,至今已有20年的歷史。辦學方式由公有民辦到民營民辦,由非學歷教育到學歷教育,學校從小到大,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先後為國家培養了數萬名“能用、頂用、好用”、品學兼優的高素質技能型專業人才,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1988年原省委書記傅雨田等一大批老同志,以改革的精神和創新的勇氣,衝破當時很多條條框框的限制和體制上的束縛,創辦了我省第一所民辦全日制綜合性大學——贛江大學,得到了當時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白棟材同志為贛江大學題寫了校名,鼓勵“贛江大學要繼續辦下去”,吳官正同志稱讚:“贛江大學為江西人民辦了一件好事”,贛江大學還被載入《江西學府志》,譽為“江西社會力量辦學的驕傲”。然而,贛江大學創立時,接受單位資助及個人自籌資金總計不足1萬元,可謂“白手起家”,當時校舍是租用的,教學設備除桌椅板凳和簡單的教具自置外,其他都是通過協定與公辦學校共享。“初生之物,其行必醜,其神也旺”,條件如此簡陋,在夾縫中生存的贛江大學卻能破繭而出,第一年就招收了4個專業300餘名學生。1997年經省教委批准,國家教委備案同意,贛江大學被列為江西省首批高等教育學歷文憑考試試點院校,成為中國高等學歷教育的組成部分。1998年根據國務院《社會力量辦學條例》規定,贛江大學更名為贛江專修學院。2003年省政府要求引入民辦資金的機制,遂由江西超弦教育培訓有限公司作為學校的舉辦者,於同年4月4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贛府[2003]24號),國家教育部備案,在贛江專修學院的基礎上,成立江西贛江職業技術學院,從此學校進入了國家專科層次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序列,同年11月,學校被教育部選定為“全國高校民族預科教育基地”和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創新能力培養試點院校”,2005年4月,被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示範基地”。
2004年根據辦學規模迅速擴大的實際,學校董事會從長遠發展出發,投入6億元資金用於新校園的建設。從2004年上半年至2005年下半年,僅用一年多神奇的速度,就在長堎工業園區一片雜草從生的紅土坡上,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新型大學校園,被省教育工委領導稱為“高校園區建設的奇蹟”,被南昌市領導稱為“民營資本是最有效的資本”。幾代贛江人蓽路藍縷,艱苦奮鬥,夢寐以求,終成現實!新校園占地面積1844.54畝,是老校區的61倍;校舍面積36萬多平方米,是老校區的10倍;新校區現有容量23000人,規劃規模30000人,相當於老校區的20倍。2006年2月,新校區正式投入使用,學校辦學從原來8個分散校區集中到了新校區,徹底改變了過去靠租賃校區辦學的落後局面。目前新校區在校生達11126人。學校基礎設施齊全,擁有行政辦公樓、教學樓、實驗實訓室、圖書館、田徑場、足球場、籃球場、羽毛球場、學生公寓、普通食堂、清真食堂、醫院、郵局、商業街、學生活動中心等,為廣大師生的學習、工作、生活、娛樂和體育鍛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自2003年江西贛江職業技術學院成立5年以來,學校發展開始步入快車道,辦學層次進一步提升,辦學資質取得了實質性突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學校實現了從非學歷教育向學歷教育的轉變,進入了普通高等學校的序列。學校堅持“高職教育為主,其他形式為輔”的辦學模式,緊抓高職教育,5年來,組建了9個院(部),開設高職專業39個,比2003年增加新專業30個,涵蓋理、工、經、管、文、法等6大學科,形成以工管為主,其他學科為輔的綜合型大學格局。
學校機構-->決策機構:學校決策機構為學校董事會。1988年7月,贛江大學成立了第一屆學校董事會,由傅雨田任董事長,制定了贛江大學第一個規範性檔案——《董事會議事規則》,表明學校自誕生之日起就走上了依法辦學,規範管理的道路。現任學校董事長王斌,董事會成員胡鵬、劉孚威、陶也青和蔣健心。
行政機構
學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現行政班子成員5人,由常務副校長陶也青主持工作。行政部門設有:校長辦公室、教務處、科研處、督導組、人事處、財務處、資產管理處、學工處、招生辦、就業指導中心、保衛處、圖書館、後勤管理處、基建處和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等;二級學院有:機械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電子工程學院、信息學院、建築工程學院、人文學院、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和民族預科部。黨群機構:黨委班子成員5人,政府督導專員兼黨委書記劉孚威主持黨委工作。黨群部門設有:黨委工作部、工會、團委,機關及各二級學院黨總支部、工會分會、分團委。實驗實訓-->針對高等職業教育特點,著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學校董事會先後投資4000餘萬元,添置和完善了教學實訓設備。我校現有教學用計算機2143台;面積達2000平方米的現代加工中心成為“國家製造業信息化三維CAD教育培訓基地”,包括數控實驗室、CAD/CAM實訓室和金工實訓室,其中加工製造設備達80餘台,實訓實驗儀器裝置552台(套)。教學儀器設備總值4589萬元(其中租賃2576萬元),生均4124.6元,儀器設備10827台套;實驗實訓室64個,建立了5個校辦教學實訓基地和60個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圖書館面積15925.3平方米,藏書531183冊;有教學用計算機2143台,語音室8間450座,多媒體教室31間3969座;有400米跑道標準田徑場,29個籃球場總計23800平方米,羽毛球場987平方米,排球場1180平方米。上述辦學條件通過了各類專家組評估,已基本達到國家教育部對高職院校的設定條件。
科研成果-->2006年以來,學校承擔科研項目達22項,其中省廳級4項,學校項目9項,參與教師39人次,取得9項科研成果;出版公開發行教材本29本,其中主編18本;編寫校本教材(包括實驗實訓指導書)21本;在各類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表論文86篇。
師資隊伍-->學校現有教職員工1373人。教師758人,其中專任教師480人,兼職教師278人。在專任教師隊伍中,副高以上職稱103人,中級職稱115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師中“雙師型”教師329人;有研究生學歷或碩士及以上學位的94人。
民族家園-->2003年學校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高校民族預科教育(江西)基地”,肩負著全國高等預科教育的光榮而神聖的使命。幾年來,學校為中央財經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武漢大學和江西財經大學等50餘所院校培養了6832名少數民族本科預科生,得到了教育部和本科委託培養學校的高度評價,形成了江西“民族小省辦民族大教育”、“民族高職為本科院校培養合格預科生”的新格局,為江西民辦教育和民族教育增光添彩。同時,按教育部專項計畫,學校每年面向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招收並培養了大量少數民族專科及預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