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貴溪市

江西貴溪市

貴溪市:江西省管轄縣級市,位於贛東北、信江中游。總面積2480平方千米。由鷹潭市代管。

貴溪市市徽

圖案簡潔明了,由“貴溪”二字的漢語拼音首字母“GX”、運用藝術手段表現的一隻鯤鵬和“CU”銅元素符號組成。市徽呈圓形,用紅底色象徵貴溪老區和紅色土地,黃色表明貴溪的銅城特色,藍色為信江河流。整個市徽的寓意是,座落在這塊紅色土地上的全國最大銅基地——貴溪,猶如鯤鵬展翅,搏擊風浪,正朝著現代代的目標奮起騰飛。

貴溪市市徽設計者:張炳賢、張金華共同所設計,張炳賢全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全國特級教師。張金華 “中國道教創始人、嗣漢張天師、張道陵第六十五代後裔”,美術家協會會員、中華贛派風水研究院院長。

江西貴溪市 江西貴溪市

江西貴溪市

貴溪市位於江西省東北部,信江中游。總面積2480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區16.8平方千米。總人口56.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2萬人;城區人口15萬人。

貴溪簡介

貴溪,位於江西省東北部、信江中游,“東連江浙、南控甌閩”。自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建縣,至今已1240年,1996年撤縣設市。國土面積2480平方公里,55萬人口,轄18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7個林(墾殖、園藝)場。城市規劃面積34平方公里,建成區16.8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5萬。現為“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科技先進市”、“全國全民健身先進市”、“全國雙擁模範城”,被譽為“銅都銀鄉”。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貴溪就是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朱德、王稼祥、方誌敏等都留下過戰鬥足跡,貴溪為中國革命英勇獻身了的5540名烈士。

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橫穿東西,縱貫南北,15個火車站連珠成串,境內營運里程達156.3公里。公路四通八達,320、206國道縱橫境內,上海至瑞麗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高速掛線一期工程已建成通車,乘車貴溪至南昌2.5小時,達上海5.5小時,到杭州4小時,市、鄉、村公路網路相通。全市水運通暢,千里信江直通鄱陽湖。

土地肥沃,農業資源豐富。貴溪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南方最大早熟梨基地、江西省重點產材基地、長江防護林基地、國家儲備糧基地。全市耕地50萬畝、林地263萬畝、毛竹31萬畝、果業面積10萬畝、水面5萬畝;森林覆蓋率56%。境內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農業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礦藏資源豐富,品位極高。已探明儲量的有金、銀、鉛、鋅、鈾、瓷土、石膏、矽石、花崗岩等30餘種,其中冷水銀礦儲量為全國之最,雷溪石膏礦為華東之冠,上祝瓷土礦儲量、品位列江西省之最,花崗岩品種繁多,儲量達64萬立方米。

工業發達,經濟實力雄厚。駐有中央、省屬10多家大中型企業,有中國300強工業企業之一的江西銅業集團公司;有亞洲最大、世界排名第十位、中國現代化程度最高的銅冶煉廠——貴溪冶煉廠,陰極銅產量達40萬噸,享譽“中國銅都”之稱;有裝機容量50萬千瓦的華東電網主力電廠——貴溪電廠,2004年11月已開工建設投資27億元、裝機容量60萬千瓦的二期工程;有全國四大磷胺廠之一,年產24萬噸複合化肥廠;有銀鋅儲量“華東之最”的銀礦及國家大型建築企業首鋼四建,中國有色十五冶等。全市地方工業迅速崛起。按照“五高”要求規劃建設了10平方公里貴溪市工業園,已投產企業35家,形成了銅材、光電子、建材、化工、醫藥食品等五大支柱產業。其中,南方照明公司、竹輝公司被列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企業,一批名、優、特、高、精、新產品打入國際市場。 在滬瑞高速公路以南高標準規劃建設了江西貴溪銅產業循環經濟園區(市銅拆解加工區),為貴溪銅產業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平台。

城市優美,人居環境適宜。具有工業、交通、商貿、信息、旅遊等諸多優勢和較強輻射功能,是贛東北地區中心城市。城市基礎設施完善,道路循環互通;城市空氣清新,主要指標達標;完成了老城區主要街道改造和城南新區、城東新區開發,已初步形成“顯山、露水、綠色”的生態城市。

風景獨特,旅遊前景廣闊。地處龍虎山、龜峰、三清山、武夷山、五府山等“五山環繞地”,境內有國家級風景區龍虎山、中國道教聖地“嗣漢天師府”、象山森林公園、上山修竹山莊、白鶴湖、鬼谷洞、香爐峰、三陽硐府等自然景觀;還有南宋四大書院之一的象山書院、贛東北紅色根據地遺址、畲族風情、四大古鎮、明清建築群等人文景觀。

政策優惠,投資環境優越。削減了行政審批事項,規範了行政審批和收費行為,完善了稅費、用地、融資等方面優惠政策,設立了聯合辦證中心和經濟環境投訴中心,營造了“親商安商富商”的社會氛圍。貴溪已成為投資成本低、回報率高的熱土。

歷史名人

張道陵(34—156),原名張陵,字輔漢。東漢沛國豐人(今江蘇豐縣),留候張良九世孫,生於吳之天目山。通達五經,曾入太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任巴郡江州(今重慶) 令。後棄官隱居北邙山(今洛陽北)。漢章帝、漢和帝征沼皆不就。與弟子王長杖策入淮,經 鄱陽(今波陽),溯流至雲錦山(今貴溪龍虎山)煉丹,修長生之道,三年丹成。聞巴蜀診氣為害,遂與弟子赴四川鶴鳴山(一作鴿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傳道。
永和六年(141年)造作道書二十四篇,自稱“太清玄元”,奉其道者,須納五斗米,時稱“五斗米道”。漢安帝元年(142年)張陵託言太上老君親降,授“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同年又授“正一科術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經”,重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又託言太上老君於漢安帝二年下二十四治(布化行道的地區機構):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囑天師張道陵奉行布化。張陵以符水、咒法為人治病。並授民取鹽之法,後人稱“陵井”(用鹹井水熬鹽)。百姓得其益,奉之為天師,弟子戶達數萬。進而設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宰守;並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流出米絹器物樵薪等;不施刑罰,以善道治人。使有疾病者書記生身以來所犯之罪,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不得復犯罪,以生死為約。
張陵奉《老子五千文》、《太平洞極經》為主要經典,並著《老子想爾注》,宣揚人君按“道意”治國,則太平;循“道意”治民。民即壽考。
陵死,傳子衡,稱嗣師。衡死,傳子魯,稱系師。
張魯字公棋(?一216),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益州牧劉焉任張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同擊漢中太守蘇固。後魯又殺修並其眾,割據漢中,推行五斗米道,執行政教合一。“張魯少膺祖訓”,在轄區內設義舍,為路人免費提供食宿,對犯法者寬有三次,而後再犯才處以刑罰。以靖舍為民思過之處,增飾“三官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作書三通:其一上之天著于山;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並依月令執行春夏禁殺;又禁酒,史稱“民夷便樂之”。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漢中,張魯避走巴中,後封存庫藏以降。曹操嘉獎張魯的善 意,“遣使致慰”,拜張魯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遷還中原。張魯諸子皆封為侯,其中第蘭子 張盛“克志精修”封為都亭侯不就。張魯便命其嗣教,將經策印劍傳給張盛,囑託說:“龍虎 山祖師玄壇在焉。其地天星照應,地氣沖凝,神人所都,丹灶秘文藏諸岩洞,汝宜住宣吾化”。由是龍虎山道教綿延乾百年。

圖片 圖片

高仁:字寬仁,貴溪人。唐廣德二年(764年)舉明經。大曆年間任福建觀察使,額真卿為 其送行時著文說:“江西貴溪高君寬仁,舉明經,歷任中外,克謹職務,政績昭著,升福建觀察使。夫君子之仕,不以位尊為榮,而以盡職為貴。”“眾皆以位高為寬仁喜,予獨以盡職為寬仁勉。所以盡職者,無它,正己格物而已,忠君愛民而已。予與寬仁交且厚。予所以望於寬仁者,豈但在於政事文字之間而已哉2振肅風紀,表儀一方,盡致君澤民之道,使聲名流芳史冊。茲行是望,於是乎書。”
高仁逝後,葬於縣南鄉江頭坪。

吳武陵(?一835),初名侃。貴溪人。唐元和二年(807年)進士。拜翰林學士。年輕時胸懷大志,倜儻不群,淮西吳少陽久聞其才,欲羅致幕中,遣客鄭平致意,武陵婉拒。後少陽子吳元濟叛唐,吳武陵去長信,曉之以理,動之以勢,元濟不悟。裴度東討。韓愈為司馬,吳武陵通過韓愈屢獻良策,為裴度所賞識。
元和三年,因得罪權貴,流放永州,與貶為永州司馬的柳宗元相遇,兩人意氣相投。同游永州山水。後柳宗元調任柳州刺史,吳武陵北還。吳武陵多次向宰相裴度陳述柳宗元的不幸,並給工部侍郎孟簡寫信,請求他們將柳宗元從邊地調回,改變境遇。然事將有緒時,宗元已逝。
長慶初(821年),吳武陵主持北邊鹽務。他評議時政說:“天下不治病,權不歸有司也。
鹽鐵度支,一戶部郎中事,今三分其務,吏萬員,財賦日蹙。”大和初(828年),入為太學博士。禮部侍郎崔郾試進士於東都,吳武陵力薦杜牧,並出示《阿房宮賦》,因第一已定,鏇列異等。
大和中出任韶州刺吏。大和八年遭權貴構陷,以“髒罪狼藉”貶為潘州司戶參軍。時上敕令廣州幕史查問,逼之甚急,吳武陵不勝其忿,題詩在路旁佛廟說:“雀兒來逐陋風高,下視鷹隼意氣豪。自謂能生千里翼,黃昏依舊入蓬篙。”在《貢院樓北新栽小松》詩中寫道:拂檻愛貞容,移根自遠峰。已曾經草沒,終不任苔封。葉少初凌雪,鱗生欲化龍。乘春濯雨露,得地近垣塘。逐吹香微動,含煙色慾濃。時回日月照,為謝小山松。”表達他不阿附奸佞的節操。不久吳武陵便鬱憤而逝。
《新唐書.藝文志》載:吳武陵有書一卷,詩一卷,《十三代史駁議》十二卷。
吳武陵之父吳緬,字弱齡,祖籍河南濮陽,因迷戀貴溪山水,遂定居貴溪,曾於貴溪南郊五面峰下“一線洞天”中讀書,匾曰“潛谷”。學者稱其為潛谷先生,五面峰因之而諧音吳緬峰。元和初,以布衣沼拜水曹,四十歲時辭官,屢征不就。其友贈詩云:“故舊遺相訪,平生只愛山。琴書供日永,杖履躡雲間。種竹蓮花塢,栽桃鑿石灣。卻嫌歸去晚,名姓滿人間。”
柳宗元在《濮陽吳君弱齡文集序》中,稱其“發言成章有可觀者”,然“近世之居位者,或未能盡用古道。故吳君之行不昭,而其辭不薦。”

陸象山(1139—1193),名九淵,字子靜,號存齋,溢文安。金谿縣青田人。宋乾道八年(1172年)登進士,曾任隆興府靖安縣主簿,建寧府崇安縣主簿。淳熙九年(1182年)任國子正,為大學生講授《春秋》。一年後在敕所任刪定官,修訂奏章律令。淳熙十四年至紹熙元年(1187—1190)主管台州崇道觀,以祠祿官閒居。
當時陸九淵門人彭興宗由金溪到貴溪應天山麓訪張氏(張伯強、 張行已——宋故侍郎張運之侄)諸友,“登山遊覽,見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乃與諸張議,結廬以迎子靜講學其上。子靜登而樂之”。因山形如象,改名象山、自號象山翁,稱所居為象山草堂、親書匾額為“象山精舍”。學子繞精舍結廬而居,分別題名為居仁齋、由義齋、養心齋、明德、志道、儲雲、愈高、規齋、達誠、瓊芳、濯纓、批荊等。一時學者輻湊。
陸象山講學,每旦鳴鼓,揖升講座,容色粹然,精神炯然,雖酷暑,衣冠必整肅。學子以一小牌書姓名年甲,依次坐定,秩序井然。先生從容不迫,終日不倦。學生感奮激勵,多自嘆服。
由於陸九淵學識淵博,獨闢蹊徑,“郡縣禮樂之士時相渴訪,喜聞其化,故四方學子大集。”
陸九淵在貴溪象山講學五年,先後求見問學者“逾數乾人”。朱熹說:“今浙東學子多為子靜 門人”。
清代李級考其弟子說:“卓然見於史冊地誌者,亦七十餘人”,當時流傳“非從學象山不得為邑寓賢”。全祖望評說:“嶽麓、白鹿、東萊之麗澤,陸氏之象山,並起齊名,四家之徒遍天下,”稱“南宋之四大書院”。陸九淵系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與朱熹齊名。其學說經楊簡、袁甫、錢時等傳至明代王陽明,獨成一派,世稱陸王學派。
紹熙二年(1191年),陸象山奉記知荊門。在荊門政聲斐然。一年後蠱然而逝,溢文安。其象山精舍,以應天山交通不便遷至貴溪。在三峰山下辦學歷數百年,為貴溪的文化傳播開歷史悠長之先河。其址今為貴溪第一中學。校園內塑有象山遺像,三峰山石壁上遺有明武宗沼賜鐫刻的“象山書院”四個大字。

夏言(1482- 1548)字公謹,號桂洲,上清桂洲村人。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中進士,授行人,摧兵科給事中,機敏善論,廷辯剛直。嘉靖七年,夏言調吏部,當時世宗正著意於向神佛或祖先進行祭祀的典章,認為"天地合祀禮,欲分建二郊,並日、月而四。"大學士張孚敬不敢決。夏言卻上疏請皇帝"親耕南郊,後親蠶北郊,為天下倡"。自此,夏言深得世宗皇帝的賞識。繼夏言出任禮部尚書的嚴嵩(江西分宜人),原和夏言以同鄉稱,對夏言甚恭謹,遂提拔他以自代。嚴嵩內心卻十分妒恨夏言,他看出夏言和嘉靖及武定侯郭勛等人的矛盾,便不斷進讒言陷害夏言。每次太監到夏言家時,夏言都氣勢岸然,以"內豎"待之。而太監到嚴嵩那裡時,嚴嵩卻親自讓坐,"禮極恭",而且送錢給太監。故太監們按嚴嵩之意,在嘉靖面前總說夏言的壞話。夏言漸漸失去了世宗的寵信,接二連三地遭受斥責,如"稽緩敕之潔,不遵用印記之,人閣晏晚以及禁內扛輿(坐轎子)之潔。"小有過失即蒙申斥。嘉靖二十一年,因"昭聖太后崩,詔問太子服制言報疏有偽字",夏言被嚴嵩排擠去官,回江西,並在家鄉貴溪象山書院建"象麓草堂"以自適。 待嘉靖之子穆宗繼位,柄政禍國二十餘年的嚴氏父子終於敗死。夏言家人上書伸冤,穆宗予以昭雪。下詔復其官爵,重祭安葬並追溢"文憋"。夏言有《桂洲集》十八卷及《南宮奏稿》傳世。他的部分創作能揭露社會矛盾,一些寫景抒情之作技巧也比較純熟。《安鄉道中觀婦人插田》中寫道:"南村北村競栽禾,新婦小姑兼阿婆,青裙束腰白裹首,手擲新秧如擲梭;打鼓不停歌不息,似比男兒更普力。自古男耕和女織,憐爾一身勤兩役。吁嗟乎!長安多少閨中人,十指不動金滿身。"夏言墓葬於上饒市郊。

首推抗日名將-----黃維

邵元節總領天下道教 邵元節:江西貴溪人,龍虎山上清宮的道士

方從義:元代畫家。字元隅,號方壺,不芒道人,金門羽客等。江西貴溪人。上清宮道士。

明朝水利學家-----徐貞明

徐九思(1495--1580年),字子慎,江西貴溪人,為明朝孝宗、五宗、世宗、穆宗、神宗五世臣。一生官職不高,但剛正廉潔,愛民如子。

劉亨雲 劉亨雲 ------ 少將(1913—1992),江西貴溪人,1935年入黨。

鬼谷子 春秋戰國時代衛國人 出生年份不詳,江西貴溪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