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秋屏

江秋屏(1886~1945年),藝名小寶寶。黃陂泡桐店祝家灣人。泡桐店為黃孝花鼓戲(後更名為楚劇)“窩子”,名角輩出,江從小受藝人薰陶,10歲左右以善唱燈戲揚名故里。後拜師江長玉(別號江洋人),16歲搭職業戲班在農村集鎮唱戲。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與小年紅、夏世燮在英租界美觀茶園組班演唱。

江表演風度大方、扮相俊美,嗓音清亮、感情逼真,咬字行腔黃陂鄉土風味濃郁,以演傳統劇目而享有盛名,角色多為婦女、閨閣小姐一類。花鼓戲迷為之傾倒,常“趕包”(即趕場)在幾個茶園連續演出,方能滿足眾多觀眾的要求。茶園時興點戲,他常被點名登場演唱。其拿手戲《十二想》、《吃醋》、《雪梅觀畫》曾由百代公司灌成唱片。1912年,與朱福全、胡喜堂等人在法租界首家黃孝花鼓戲戲園共和昇平樓組班獻藝,以出售門票演出方式取代茶園的賣茶點戲。江的藝名“小寶寶”亦製成巨幅金字匾額懸掛在戲園門口。江所演角色多為閨秀、村姑和家庭少婦。《打連響》為其絕活,手持鍍鉻的銅管連響,以雙手打滿花,載歌載舞,連響聲脆,銅管閃光,令人眼花撩亂,贏得滿堂喝彩。王若愚在《楚劇奮鬥史》中說:“那時紅得發紫的小寶寶,已是鶴立雞群、所向無敵”,成為“前台老闆的聚寶盆”。
1919年,梅蘭芳初來漢口公演,看江演出後,授以化妝技術,並贈送點翠頭面及水片。黃孝花鼓戲演員自此始用貼水片、梳古妝大頭等髮式。
1930年,因倒嗓一度息影舞台。1935年,因不滿天仙戲園老闆周老九的欺辱,憤然組班赴湖南常德、衡陽等地演出。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其戲班改名為曙光抗敵流動宣傳隊,後在常德與黃楚材率領的楚藝抗敵流動宣傳隊合併,到廣西桂林演出,得到歐陽予倩解囊相助,並安排劇場演出。1945年流亡到貴陽,終因私蓄用盡,無力維持一班人生活,憂鬱成疾,於3月5日病逝。
代表劇目有《打金枝》、《打蓮湘》、《瓦車蓬》、《四下河南》、《紫荊樹》、《災民淚》等。
江秋屏(1886—1939)藝名小寶寶,黃陂李家集祝家灣人。12歲在灣里唱燈戲,嶄露頭角。16歲搭職業班,隨師江長玉到漢口唱戲。與夏世燮等在英租界辟美觀茶園,掛衣演唱,因年輕,唱工好,扮相秀麗,為戲迷所傾倒,往往一場演出,不及卸妝又趕另一茶園,到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已成為漢口租界花鼓戲茶園中的佼佼者。
1912年,與朱福全、胡喜堂等組班,在法租界創立武漢第一家正式花鼓戲院——共和昇平樓,花鼓戲由此開始劇場演出。江拿手戲有《王老六吃醋》(飾張二妹)、《酒醉花魁》(飾花魁女)、《蔡鳴風辭店》(飾胡氏)、《站花牆》(飾王美蓉)、《董永分別》(飾張七姐)等,均以唱取勝。《打蓮響》本是早期很平常的歌舞戲,旦角都能應工,但只能只手打滿花,唯江能雙手打,配以鍍鉻銅管蓮響,邊唱邊舞,滿堂喝彩。1919年梅蘭芳來漢公演,看過江演出後,授以化妝藝術,贈送點翠頭面一幅及水片等物。從此,花鼓戲藝人開始使用水片和裙、披服裝。
北伐軍進駐武漢後,江參加共產黨人李之龍在漢口舉辦的中央人民俱樂部,與陶古鵬、李百川3人代表楚劇界向市總工會呈請加入工會組織。“七一五”政變,後被迫回到租界。1930年後入漢口天仙戲院演出。1935年因不滿前台老闆欺辱,憤然組班赴外地巡演。1938年武漢淪陷時,戲班流動到沙市大陸戲院,取班名為楚藝流亡宣傳隊。後輾轉湖南衡陽、常德、澧縣等地,宣傳抗日救亡。因生活艱難,人員流散,乃與另一支楚劇隊合併,改名為曙光楚劇流亡宣傳隊,由湖南進入桂林。時戲劇家歐陽予倩任廣西藝術館長,為之安排劇場演出,勉強維持一班人生活。1939年初,率戲班流亡到貴陽市,終因無力支撐,憂鬱成疾,於同年3月5日在貴陽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