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濱梅

《江濱梅》是唐代詩人王適的一首五絕。這首詩攝下了早梅的一組短鏡頭,表現出詩人對江邊早梅驚望、凝想,繼而頷首、自笑的乍驚乍喜之狀,並巧妙地描畫出早梅如珠似玉的幽姿雅韻。

作品原文

濱梅
忽見寒梅樹,開花漢水濱。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⑴。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⑴弄珠人——即仙女。《列仙傳》:“鄭交甫嘗游漢江,見二女,皆麗服華裝,佩兩明珠,大如雞卵。交甫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人也。”

作品譯文

寒冷中忽見梅花一樹,花開就在漢水之濱。
沒想到春色花開早,卻懷疑是仙女佩明珠。

作品鑑賞

小詩全用陳述筆調,詩人似指點著向我們講說他新奇的發現:“忽見寒梅樹,開花漢水濱。”突兀的語勢,流注一氣的筆調,口語般平暢的語言,共同表現出驚嘆不已,喜不自禁的激動情緒。這兩句寫梅花的“早”。“忽”字寫出驟見早梅時的突兀感,這突兀中包含著反常,而這反常正顯示出早梅的特性。由梅前的“寒”字,點出梅花開放的時間。在覆雪的山崖前,在水流枯落的漢水之側,一樹早梅卻已開了花,這怎不叫人驚嘆!這一句通過忽見早梅的感情意緒的渲染,使人領略了早梅凌寒傲雪,神清骨秀的貞姿勁質。這同“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齊己《早梅》)、“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庾信《詠梅花》)異曲同工,但更簡約含蓄。
次句從開放的地點寫這株梅的早開。梅花早放,而近水者猶早,所謂《早梅》詩說:“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詩人所見正是漢水邊上先發的早梅。這裡點題、釋題,寫明此梅早發的條件。使前面的“忽”字有了著落,後面的“疑”字也可坐實。另外,從寫實的角度看這句也勾畫了江濱早梅的剪影,同後兩句結合起來,正構成一幅清淡悠遠的江濱早梅圖,這讀完後兩句便自然領略。
詩人把他驚人的發現匆匆告訴我們後,感情仍在興奮之中。這時他恐怕感到所述還不完全,不能讓人盡解其心。於是,又把話折回,補敘出他在確認眼前所見竟是早發梅花之前心中的疑惑,眼前的錯覺:“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這兩句仍說梅“早”。但是具體地寫出自己在驟見的突兀之後,心中進而由疑誤產生的幻感。詩人是北國幽州人,想不到江南梅花這樣早地送來了春意,初見,完全出於意外,竟把點點新梅疑作弄珠人手中玩耍的珍珠。北人不適梅花,也可為情理中事。王安石《詠梅》中有“北人初未識,渾作杏花看。”而此處強調“不知”,正是為了引出下句的“疑”。這兩句的構思十分精巧,美麗的想像,奇妙的比附真是再恰當不過了。以珠喻梅花,既寫出它潤澤光潔的形色,又寫出它春節見人的內質,可謂形神兼備。而“弄”字尤其用得好,生動、形象,頗有美感。它包含的縈繞牽連之意,正使人想到珠玉的串連、飛動,進而想到一樹疏枝橫斜、蓓蕾如珠的清疏淡雅的早梅。
這兩句,以疑梅為珠,寫梅早得出人意料。同其他許多寫早梅的詩立意相同,但想像豐富,詩的形象更為優美動人。而從全詩看,它又同前兩句相連,使江邊早梅的剪影活泛起來,由遠而近,由朦朧而清晰,在外面眼前展開了一副清幽淡遠的江濱早梅圖。詩人錯覺寫真,真而又巧,發人聯想。
這首絕句寫早梅,但不是一般地刻畫形象,而是把自己初見不識,欲辨忘言,驚定復思,疑其為珠,再看知為早梅,這樣一個發現、思索、認定的過程寫出來,使讀者也跟著領略一番,如身臨其境。同時,詩人又以錯覺寫真,巧作譬喻,生動地展示出臨江早梅的美麗花姿,讀者從梅臨江早開的時地,和如珠似玉的比附中深識梅花氣傲寒冰、骨沁幽香的高韻勁節。

作者簡介

王適,生卒年均不詳,約公元690年前後在世(約唐武后天授初年),字不詳,幽州人。工詩文,初見陳子昂感遇詩,驚其必為天下文宗。武后臨朝,敕吏部糊名考選人判,所求才俊,適與劉憲、司馬鍠梁載言相次入第二等。官至雍州司功參軍。適著有文集二十卷,有《舊唐書經籍志》傳於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