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題黃州杏花村館驛壁

江城子·題黃州杏花村館驛壁是由北宋文學家謝逸所作的一首詞,此詞抒寫了異地思鄉懷人的情懷。全詞風格清麗疏雋 ,寫景抒懷自然天成,寫得情意蕩漾 ,悽惻感人,似肺腑中流出。

原文

杏花村館酒旗風。水溶溶①。揚殘紅。野渡舟橫,楊柳綠陰濃。望斷江南山色遠。人不見,草連空。
夕陽樓外晚煙籠。粉香融。淡眉峰。記得年時,相見畫屏中。只有關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②同。

注釋

①溶溶:水流動貌。
②素光:形容月光皎潔。

評解

楊柳濃陰,碧水溶溶。野渡無人,山色淡遠。杏花村館,環境清雅。這首詞由寫景到懷人;由眼前到過去,又由過去寫到現在。通過景物描寫,抒發作者懷人的幽思。全詞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饒有韻致。

集評

《復齋漫錄》:無逸嘗過黃州杏花村館。題《江城子》於驛壁。過者索筆於館卒。
卒苦之,因以泥塗焉。其為賞重如此。
薛礪若《宋詞通論》:其婉約處不亞少游矣。“只有關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等句,清新韻藉,婉秀多姿。

賞析

此詞抒寫了異地思鄉懷人的情懷。全詞風格清麗疏雋 ,寫景抒懷自然天成,寫得情意蕩漾 ,悽惻感人,似肺腑中流出。
起首一句源於杜牧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 》)。時節在春暮夏初的時候,地點在野外村郊臨水的路邊。這時,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輕風中微微飄揚的酒旗。目光下視,才看到杏花村酒館。以下的寫景抒情,都從此生髮開去。
接著兩個三字短句寫眼前景象 :“水溶溶,颺殘紅 ”。一句寫水,一句寫風。溶溶,流動貌。碧波粼粼 ,是令人心清氣爽的美景 。可是後句便迥然不同了 :“颺殘紅”。“紅”本已“殘”,何況又“颺”!此時見“殘紅”,詞人興起的思緒是傷春即逝的悲情。
“野渡舟橫”用韋應物《滁州西澗》詩“野渡無人舟自橫 ”。原詩雖寫景如畫,野趣盎然,但詩人的寥落之感 ,悠然可見。宋初的寇準把韋詩衍為兩句:“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意境仍出一轍。總之,“ 野渡舟橫 ”四字,暗示“杏花村館”前的淒清冷落,給予詞人的感受,應與“颺殘紅”同。但接下去一句 ,“楊柳綠陰濃”情趣又迥異了:一灣江水,兩岸楊柳 ,綠葉成陰,遮蔽天日,別有一番幽美情趣。
“水溶溶 ”以下四句,在這幅用淡墨掃出的畫圖中,前兩句是近景 ,後兩句是遠景;一、四句使人鼓舞,二、三句使人神傷;以景襯情,巧妙地透視出詞人感情上泛起的微波。
至“ 望斷江南山色遠,人不見,草連空”幾句,詞中才正面顯現出人物來。江南山色,連綿無際,如何能望盡(“望斷”)呢?這個“遠”字,如王維寫終南山峰接連不斷 :“連山接海隅”(《終南山》),也如杜甫寫泰山的綿亘曠遠 :“齊魯青未了”(《望岳》)。
山遠,路遙,所思之人,望而不見,所能望見的,只是“ 草連空”。這三個字,如秦觀的“天連哀草”意味。不過謝詞的三句是連成一氣的:所見者是山色煙雲,芳草樹木,一片大自然景色,所不見者是人!於是,詞人鋪敘直陳,把滿腔心事和盤托出了。
過片三句寫“人不見”之後,詞人腦海中展現出樓外夕陽西下,不久,暮靄漸深,晚煙朦朧這樣一幅往日見貫的溫馨旖旎的畫面。在這充滿神奇色彩的環境裡 ,一位“ 晚妝初了”的美人出現了。詞人用借代手法,不正面寫人的丰姿神采,花容月貌,只聞到她暖融融的脂粉香,只看到她那淡掃的蛾眉。這三句寫環境用實筆,寫人則虛中寓實,用側筆。接著,又回到眼前的現實中來 ,直述其事,加以補敘:“記得年時 ,相見畫屏中。”粉香眉淡,那是在去年,是相見在畫屏中的時候 。這五句都是記敘往事。“夕陽”三句之意境重現腦際 ,空靈超脫,而“記得”兩句,則完全是寫實之筆。既見清空,又復質實,虛實方可相生。
最後以感嘆作結 :“只有關山今夜月 ,千里外,素光同 ”。萬水千山,芳草連天,“人不見”,是肯定的了。人在陷入難以解脫的苦悶中時,常常會作自我慰藉 ,強求解脫 。這個結尾便是。南朝宋謝莊《月賦 》云:“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臨風嘆兮將焉歇 ,川路長兮不可越。”此詞末韻雖只化用其中一句,實亦包孕全部四句之意。以此收尾,稱得上是“ 如泉流歸海 ,迴環通首源流,有盡而不盡之意”(江順詒《詞學集成·法》)的一個較好的結尾。
傳說,作者過黃州關山杏花村館驛時,曾題此詞於壁 ,觀者如雲。可見此詞名重於當時。究其妙處,合用清麗疏雋四個字。

作者簡介

謝逸(1068-1113,一說1010-1113)字無逸,號溪堂。宋代臨川城南(今屬江西省撫州市)人。北宋文學家,江西詩派二十五法嗣之一。與其從弟謝薖並稱“臨川二謝”。與饒節、汪革、謝薖並稱為“江西詩派臨川四才子”。 曾寫過300首詠蝶詩,人稱“謝蝴蝶”。生於宋神宗趙頊熙寧元年,幼年喪父,家境貧寒。與汪革、謝薖同學於呂希哲,刻苦磨礪,詩文俱佳。兩次應科舉,均不第。然操履峻潔,不附權貴,和謝薖“修身礪行,在崇寧大觀間不為世俗毫髮污染”(《謝幼盤文集》卷首),一生過著“家貧惟飯豆,肉貴但羨藜”的安貧樂道的清苦生活,以作詩文自娛。在鄉家居,每月召集鄉中賢士聚會一次,共議古人厚德之事,並抄錄成冊,名為“寬厚會”。其《寄隱士詩》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家藏玉唾幾千卷,手校韋編三十秋。相知四海孰青眼,高臥一庵今白頭。襄陽耆舊節獨苦,只有龐公不入州”。這首詩為歷代詩論家所讚賞,《竹莊詩話》、《詩林廣記》均稱其為佳作。宋徽宗趙佶政和三年以布衣終老於故土,年四十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