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江口鄉位於通道縣境西北部,東與溪口、菁蕪州鎮相連,西北與靖州縣交界,南與縣溪鎮接壤,西與鍋沖苗族鄉搭界。境內層巒疊嶂;較著名的山峰有大坡界(地黃村境內)、石牛梁(沙團村東)、三層界山(包里村東)、小尖坡界(西團、江口、西流交界處)、九坡界(古沖村西南)、自竹尖山(古沖村西北);溪河奔流: 渠水河自南(金坑坪起)向北(大魚塘止)穿過,流程約10公里後注入靖州,境內溪流4條,分別各為小涌溪、道塘溪、西流溪和包里溪。整個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土壤的紅壤為主,黃、棕壤次之,耕地以沖極台地居多,適宜農作物生長。枝柳鐵路自北向南穿越鄉境5公里,209國道南北向橫跨鄉域9公里,村村通公路,鄉村公路總長32公里。有小(二)型水庫一座,庫容30萬立方米;旱塘水電站裝機250千瓦。該鄉物產豐富,地下礦藏以金礦和建築石材為主;金礦有沙金、礦金兩種,自古有淘采史,花崗岩石材主要分布於西流村,西流花崗岩硬度高,成型性好,為明、清以來主要建築用石材;境內有野生植物1400餘種,用材林木以針葉類松杉為主,大團村坪地團有兩株桂花樹已有400餘年歷史,相傳為明朝中期吳公清所植,現被掛牌保護;野生動物以魚類、禽類、獸類為主,歷史上有名的敞口魚、硬頭股魚現已幾乎絕跡,自1958年道塘村虎吃人,1969年豹子吃牛事件後,再未見虎豹蹤跡。境內土特產有江口趙家茶和香菇等,趙家茶清朝前貴為貢品,解放後有少量生產;香菇種植始於2000年,至2007年有300餘戶種植,年產值近千萬元。2010年,香菇種植戶為490戶,年產值2800萬元,為全縣及周邊縣市香菇集散地,被省委、省政府評為“香菇種植先進鄉鎮”。
全鄉總面積132.1平方公里(折合198185.1畝),其中耕地11175.9畝、林地176143畝。森林覆蓋率76.6%,活立木蓄積量69萬立方米。轄13個行政村,80個村民小組,2007年,有1758戶,7878人,其中男4045人,女3833人,2010年1826戶,7611人,其中男3996人,女3615人。全鄉人口密度,1998年為每平方公里55.9人,2007年為57.1人,2010年為57.4人。全鄉1996年國民生產總值為863.6萬元,2007年為2218.2萬元,2010年為3405萬元。人均純收入1996年為636元,2007年為1246元,2010年為3758元。
歷史沿革
江口鄉以境內江口村得名,民國31年(1942)置江口鄉。解放初屬第一區,撤區並鄉後為江口鄉,1958年與縣溪、地陽坪鄉合建縣溪公社,1961年按原鄉建立江口公社,1984年改社為鄉至今。至2010年,鄉人民政府下設有財政所、計生辦、經管站、農機站、廣播站、司法所、國土所、水利站、畜牧站、文化站、安檢站、林管站等12個部門。有衛生院1所,醫務人員17人,病床20張;有村級衛生室8個,7920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有中心國小1所,在校學生339人,教職人員24人。全鄉13個村開通有線電視,12個村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和開通程控電話,全鄉建有行動電話基座3座,行動電話信號覆蓋全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