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名詞
(1) 形聲 。從水,從畺,畺亦聲(故中國許多地方讀“江”為gang)。“畺”指“國家邊疆所有”、“疆土”、“國家、”疆域“。“水”與“畺”聯合起來表示“屬於疆土和國家的水道”。
本義
按《左昭十七年》所記,疆土以水紀,故為僵師而水名。“國家”一詞的字面意思是指“保衛疆土”),故“江”字本義是屬於國家的水道。國家河道與中原地區黃土地上的自然河流最大的區別在於它有人工駁堪的規則堤岸,故水道走向較為固定。由於中國南方地區的河流因氣候濕潤、植被豐茂而河道固定,很少發生河流改道情況,所以南方河流被總名為“江”。
又由於長江是南方代表性河流,從不改道,所以就使用“江”字作為其專名。
辨析
早期文獻中所指
“江”字在中國早期文獻中是特指今魯西地區的東平湖—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微山湖一線的河湖系統。
《殷本紀》引《湯誥》:“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引文中的“江”沒有可能是長江。商湯是在商初的首都亳(今河南偃師)說這番話的。因此,商湯所謂的“東為江”,是指魯西地區的五湖一線水系。這個五湖一線水系,顯然是由上古時期歷代共工氏組織大規模治水而形成。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此引文中的“江”,亦指魯西地區的五湖一線水系。諸先生補《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載田千秋上書曰:“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叛父,黃帝渡江。”黃帝集團是西部勢力集團,黃帝伐蚩尤之師是自河南中部以西地區集結出發,向東先進入作為東夷地盤的魯西豫東地區,然後橫渡魯西五湖一線,進入山東腹地,直至海邊止步。蚩尤冢祠均在今魯西地區(陽穀縣、巨野縣)。
《淮南子·本經訓》云:“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樹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闕,導廛、澗,平通溝陸,流注東海。鴻水漏,九州乾,萬民皆寧其性。”據現代歷史學家徐旭生先生研究,大禹治水的重點放在古兗州地區,即今魯西豫東地區。所以大禹疏通的“三江五湖”,必定是在魯西豫東地區。而長江水流一向通暢,從不需要疏通。因而引文中的“江”,不會是長江。

另外,上引《淮南子》文中有“鴻水”。“鴻水”之“鴻”是指大雁,特指沿著魯西地區五湖一線水系南北遷徙的大雁(因為“鴻”字從江從鳥,其中的“江”,應指魯西地區的五湖一線水系)。因此,“鴻水”是特指魯西豫東地區五湖一線水系發生的洪水。我國中原地區南北走向的人工河流還有“鴻溝”,這個命名顯然與大雁南北遷徙的習性有關。《辭海》:“鴻溝,古運河名。約戰國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開鑿。《水經·渠水注》引《竹書紀年》作‘大溝’。故道自今河南滎陽北引黃河水,東流經今中牟、開封北,折而南經通許東,太康西,至淮陽東南入潁水。聯結濟、濮、汴、睢、潁、渦、汝、泗、菏等主要河道,形成了黃淮平原上的水道交通網,對促進全國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作用。楚漢相爭時曾劃鴻溝為界:東面是楚,西面是漢。今稱界限分明為‘劃若鴻溝’,即出於此。漢以後改稱狼湯渠”。
此外,《論衡·解除》云:“昔顓頊氏有子三人,生而亡,一居江水為虐鬼,一居水中為魍魎,一居歐隅之間,主疫病人。”我們知道,顓頊之都是今河南濮陽。那么,顓頊的三個兒子也必定生活在濮陽,他們日常活動的範圍,也不會離開濮陽太遠。引文提到其中一子死後居江水,為虐鬼。其中提到的“江水”,是一條名字叫做“江”的河流,這條河流,必然離開濮陽不會太遠,所以應該就是《湯誥》“東為江”中的“江”,即今魯西地區的五大湖。
再看一例。《五帝本紀》:“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為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文中提到黃帝太子青陽居於“江水”。我們先考“青陽”的含義。《仙傳拾遺》云:“木公,亦云東王父,亦云東王公,蓋青陽之元氣,百物之先也。冠三維之冠,服九色雲霞之服,亦號玉皇君。居於雲房之間,以紫云為蓋,青云為城。”可見“青陽”與“東方”意思相近。我們再看文獻。《呂氏春秋·慎大覽》:“武王勝殷,入殷,未下輿,命封黃帝之後於鑄。”查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知道“鑄”在今山東省魯西地區的東平縣附近。此地古屬東夷地盤,是東方之地,與黃帝太子“青陽”名號含義相合,所以知道武王所封是黃帝太子青陽,封國在山東東平附近。這樣,《五帝本紀》說青陽降居江水,此“江水”應該就是魯西地區五湖一線水系。
從以上相關資料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古文獻中的“江”,不一定指長江,而可能是指魯西地區的東平湖—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微山湖一線的河湖系統。這一南北走向的水系,很可能是一個在上古時期歷代共工氏主持下,在原有湖澤系統的基礎上運用人海戰術修建而成的遠古人工水利系統。
特指長江
指 長江[Changjiang River]
![江[漢語漢字]](/img/9/4af/wZwpmL3IDN1kjN4gTN4IDN0UTMyITNykTO0EDMwAjMwUzL4UzLw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江,江水(河流)也。
江之永矣。--《詩·周南·漢廣》
滔滔江漢。--《詩·小雅·四月》
江上幾人在,天涯孤桌還。--溫庭筠《送人東歸》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杜甫《秋興八首》
(3) 又如:江漢(長江與漢水);江水(即長江);江左煙霞(江東的山水風景。江左指今江蘇、安徽等長江沿江地帶);江陵(縣名。在今湖北省中部偏南、長江沿岸。向為我國南北陸路交通要衝)
(4) 江河的通稱[river]
南方的河流多稱“江”,如:“贛江”(江西)、“珠江”(廣東)、“信江”(江西)、“沅江”(湖南);
北方的河流多稱“河”,如:“洛河”、“渭河”、“漳河”;
東北的河流也多稱“江”,如黑龍江牡丹江圖們江烏蘇里江 松花江嫩江
西北的河流也多稱“河”,如塔里木河額爾齊斯河
何江也?有丹徒大江,有 錢塘浙江,有 吳通陵江。--《論衡·書虛》
至江,江上有一漁父乘船。-《史記·伍子胥列傳》
(5)又如: 江口(江水與他水會流處);江燕引雛(江邊的燕子,為避災禍,遂引雛燕棄巢而離去);江州車(一種獨輪推車)
(6) 中國古國名[Jiang state]。嬴姓,在今河南正陽西南,公元前623年滅於楚。
(7) 是中古州名[Jiang prefecture]。晉置,轄境約當今江西全省並西延至湖北省武昌附近。後專指江西省九江一帶
(8) 姓, 江姓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江 ·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3
《唐韻》《集韻》《韻會》古雙切,音槓。水名。《風俗通·山澤篇》江者,貢也。出珍物,可貢獻也。《釋名》江,共也。小江流入其中,所公共也。《說文》水出蜀湔氏徼外岷山,入海。《書·禹貢》岷山導江。《家語》夫江始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津也,不舫舟,不避風雨,不可以涉。
又《書·禹貢》三江旣入。《韋昭國語注》吳松江,錢塘江,浦陽江。《郭璞·山海經注》岷山,大江水所出。崍山,南江水所出。崌山,北江水所出。南江,北江,皆東流注於大江。《庾闡·揚都賦注》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為婁江,東南入海為東江,幷松江為三。《前漢·地理志注》三江,謂北江、中江、南江。
又九江,在荊州。《書·禹貢》九江孔殷。《正義》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為江。
又州名。春秋時為吳楚地,秦為九江郡,晉為潯陽郡,卽古江州。《地理通釋》漢九江郡,本在江北,而今所謂江州者,實武昌郡之柴桑縣。後以江北之潯陽幷柴桑而立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以故江南得有潯陽之名。後又因潯陽而攺為江州,實非古江州地也。
又姓。本伯益之後,爵封於江,後以國為氏。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天潢旁江星。江星動,人涉水。
又帝江,神鳥。出天山,識歌舞。見《山海經》。
又《韻補》葉古紅切,音公。《楚辭·九章》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今滇語呼江為公。
又名江魚為公魚。
演變過程
“江”的演變過程
![江[漢語漢字]](/img/7/16b/wZwpmLyMTM0kTN5UTN1ATN0UTMyITNykTO0EDMwAjMwUzL1UzL0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相關詩句
夜渡湘水 孟浩然
客舟貪利涉,暗裡渡湘川。
露氣聞芳杜,歌聲識採蓮。
榜人投岸火,漁子宿潭煙。
行侶時相問,潯陽何處邊。
問淮水 白居易
自嗟名利客,擾擾在人間。
何事長淮水,東流亦不閒?
淥水曲 李白
淥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苹。
荷花嬌欲語,愁殺蕩舟人。
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復舊痕。
朝來沒沙尾,碧色動柴門。
接縷垂芳餌,連筒灌小園。
已添無數鳥,爭浴故相喧。
詩中水
1.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
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3.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劉禹錫《竹枝詞)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江流輾轉繞芳甸,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
【韻部】:屬《平水韻》上平三江部,屬《中華新韻》十唐陰平部,屬《詞韻簡編》第二部平聲三江七陽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