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腺毛囊角化症

汗腺毛囊角化症(Fox-fordyce disease)亦稱腋窩陰阜頂泌汗腺(大汗腺)炎、福克斯-阜太斯病。為慢性、瘙癢性丘疹性疾病。

概述

目前汗腺毛囊角化症的病因尚不明,可能為內分泌失調,導致大汗腺口角栓形成和閉塞,使大汗腺表皮部腺管擴張和破裂、汗液溢入表皮內所致。情感因素可促使發作。汗腺毛囊角化症在毛囊壁中可出現海綿水腫性水皰,即頂泌汗腺瀦留性水皰。毛囊漏斗部棘層肥厚,漏斗部周圍的真皮中可有炎性細胞浸潤,嚴重時可合併感染。

未報導過青春期前或絕經期後的汗腺毛囊角化症發病者。更年期後,由於性腺活動降低而自愈。損害僅發生在有頂泌汗腺部位的皮膚,主要為腋窩,其次為乳暈、臍窩、恥骨部及會陰部,分布對稱。基本損害為針頭至綠豆大小的毛囊丘疹,堅實、表而光滑、圓形、肉色或淡黃色,互不融合。有的丘疹頂端中心為毛囊口,用手指擠壓時,可有少量略微渾濁的液體從毛囊口內擠出。患部毛髮稀疏或缺失。自覺劇癢,有的患者在月經期瘙癢加劇。妊娠期間,因性腺內分泌改變。頂泌汗腺分泌減少,可使症狀暫時減輕以至消退。

汗腺毛囊角化症應與限局性神經性皮炎、扁平苔蘚、汗管瘤等相鑑別。預防本病,要保持外陰清潔,教育子女了解外陰清潔的重要性,避免穿尼龍內褲。早期治療可用1∶5000高錳酸鉀液溫熱坐浴,2~3次/d。外陰清潔後保持乾爽。

病因

汗腺毛囊角化症的病因不明,可能為內分泌失調,導致大汗腺口角栓形成和閉塞,使大汗腺表皮部腺管擴張和破裂、汗液溢入表皮內所致。情感因素可促使發作。

診斷和檢查

汗腺毛囊角化症於女性多見,根據症狀開始於女性青春期後,月經期加重,大汗腺分布區出現對稱分布、典型劇癢、疏散排列的圓錐形堅實丘疹,可擠出混濁液體,與正常膚色相同及活檢標本的組織病理檢查能證實診斷。

鑑別診斷

汗腺毛囊角化症應與限局性神經性皮炎、扁平苔蘚、汗管瘤等相鑑別。

其他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角化亢進,毛囊口充填角栓,毛囊漏斗部棘細胞層肥厚,真皮大汗腺呈瀦留性水皰,內皮細胞有實質性退行性改變,血管和汗腺周圍有淋巴細胞浸潤。

實驗室檢查

分泌物行微生物學檢查。

發病機制

汗腺毛囊角化症可能是在內分泌的影響下,頂泌汗腺功能失調,然後使頂泌汗腺發生無菌性炎症而致本病。毛囊壁中可出現海綿水腫性水皰,即頂泌汗腺瀦留性水皰。毛囊漏斗部棘層肥厚,漏斗部周圍的真皮中可有炎性細胞浸潤。

臨床表現

1.汗腺毛囊角化症常見於13~15歲的青春期女性,偶見於男性或兒童,未報導過青春期前或絕經期後發病者。月經來潮時有發作性劇烈瘙癢。妊娠期間,因性腺內分泌改變,頂泌汗腺分泌減少,可使症狀暫時減輕以至消退。更年期後,由於性腺活動降低而自愈,本病少見。

2.皮疹為帽針頭至小米粒大,淡紅色、青紅色、肉色或淡黃色圓形或半球形扁平隆起,界限清楚,質地堅實堅硬,表面光滑有光澤。

3.皮疹稀疏、散在或排列成念珠狀或密集,但互不融合。

4.丘疹頂端中心為毛囊口,有小凹陷或小角栓,用手指擠壓時,可有少量略微渾濁的液體從毛囊口內擠出,部分丘疹可形成水皰或膿皰。

5.皮疹呈對稱分布,好發於大汗腺分布區,如腋窩、乳暈、臍窩、恥骨部、陰阜、外陰及肛門周圍。

6.患部毛髮稀疏或缺失

流行病學

汗腺毛囊角化症最早由Fox-Fordyce於1902年報導,為一種少見病,多見於青年及中年女性。90%見於13~35歲女性,少數可發生在男性。

ICD號:L75.8

分類

皮膚科 > 皮膚腺疾病

ICD號:R21

分類

婦科 > 外陰疾病 > 外陰皮膚病

治療

1.可試用己烯雌酚,每次1mg,1次/d;也可試用女性避孕藥,劑量及用法同避孕所用,或口服異維A酸10mg,2次/d。

2.局部外搽各種止癢劑或0.05%~0.1%維A酸霜。

3.物理治療 對嚴重瘙癢而上述治療效果不滿意者,可用淺部X線放射治療和行冷凍、電凝、CO2雷射等破壞性治療。

4.手術治療 手術切除及植皮術。

5.近年有報導用硫酸克林黴素酒精溶液治療本徵,1個月後症狀消失,6個月後丘疹消失。

預防

保持外陰清潔,教育子女了解外陰清潔的重要性,避免穿尼龍內褲。早期治療可用1∶5000高錳酸鉀液溫熱坐浴,2~3次/d。外陰清潔後保持乾爽。

預後

病情頑固,不易治癒。妊娠期暫時減輕,40歲以後往往自愈。

相關藥品

己烯雌酚、異維A酸、維A酸、克林黴素、高錳酸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