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道無形之境

求道無形之境

(三)多樣化的信息活動 (二)無形的信息空間 (二)獨有的作戰特質

基本信息

出版社: 解放軍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月1日)

叢書名: 當代中國軍事學資深學者學術精品叢書
平裝: 320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大32
ISBN: 9787506557382
條形碼: 9787506557382
產品尺寸及重量: 20.8 x 14.8 x 1.8 cm ; 358 g
ASIN: B001QDT9WK

內容簡介

《求道無形之境》收錄了作者關於信息戰與軍隊信息化的30個理論觀點,研究了信息戰的基本內涵、作戰指導、力量結構、作戰樣式與建設方略,探討了軍隊信息化的時代內涵、階段性特徵、內在規律和推進策略等重大問題。這些觀點源於實踐,用於實踐,並被實踐成果所檢驗。 作者長期在信息領域工作,積極倡導參與理論創新,並以此引領建設實踐的科學發展。

作者簡介

戴清民,總參謀部某部原部長,第一屆全軍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95年授予少將軍銜。1964年畢業於張家口通信學校,歷任教員、參謀、秘書、團長、參謀長、主任、副部長、院長、部長,是我軍通信和信息戰領域知名的專家型領導,是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成都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南京政治學院兼職教授。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觀點有:積極進攻的信息作戰指導、網電一體戰創新理論、電子防空理念、電子對抗大情報思路、信息化轉型始於觀念、信息融入火力才能倍增戰鬥力、聯合訓練是訓練轉變的核心、信息化建設應採取柔性滾動發展策略、在信息化大目標下推進軍隊改革,等等。
主編《信息作戰概論》、《電子防禦導論》、《計算機網路戰綜論》、《網電一體戰引論》、《空間信息作戰概論》、《信息作戰學》、《直面信息戰》等著作7部,獨立撰寫《求索》、《科學發展觀與軍隊信息化》、《戰爭新視點》等專著3部,主持拍攝大型國防教育電視片《走進電子戰》、《信息戰衝擊波》2部,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獲全軍軍事科研一等獎一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酷愛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出版《戴清民詩詞選集》4部、《詩韻墨痕-戴清民詩詞書法作品選集》1部。

目錄

自序
上篇 走進信息空間
一、多層次的信息內涵
(一)深刻的內涵
(二)獨有的特質
(三)多樣化的信息活動
二、信息的作用在於感知、聯通與控制
(一)揭開戰場迷霧
(二)聯通作戰要素
(三)掌控作戰行動
三、走進新的作戰空間
(一)戰爭空間由有形向無形拓展
(二)無形的信息空間
(三)能動利用信息環境
四、資訊時代戰爭的制高點
(一)悄然形成於資訊時代
(二)無形對抗決定有形勝負
(三)打開現代戰爭勝利之門的鑰匙
(四)聚焦制高點建設發展
中篇 鑄造信息利劍
五、可控性強、效費比高的主戰手段
(一)把握主戰性質,糾正泛化傾向
(二)聯合戰役的重要打擊手段
(三)認清信息戰戰略地位
六、三大要素支撐構成
(一)主要包括電子戰和網路戰
(二)從信息的多層次性認識構成要素
七、質變於百年之後
(一)高技術戰爭的主角
(二)從專業向合成的邁進
(三)從電子戰向信息戰延伸
八、網路時代的狂飆
(一)網路戰迅猛崛起
(二)樹立新觀念,開闢新領域
(三)兩條戰線同時展開
九、戰爭制勝的最高境界
(一)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手段
(二)獨有的作戰特質
(三)重要的作戰形式
(四)北約與南聯盟戰爭的心理戰
十、關注空間信息作戰
(一)占有雙重製高點
(二)堅持漸進性發展
(三)戰略競爭的核心領域
(四)儘早應對,搶占主動
十一、在總結戰爭實踐中認識信息作戰規律
(一)局部戰爭信息作戰運用特點鮮明
(二)在研究戰爭中探尋規律
(三)在學習戰爭中獲得啟示
十二、從修正作戰指導人手
(一)創新、發展信息作戰思想
(二)突出積極進攻,創新信息作戰指導
十三、解決作戰目標這一“瓶頸”
(一)情報是基礎
(二)“四多四合”的大情報思路
十四、最佳化力量支撐體系
(一)最佳化力量體系是重中之重
(二)建立便於集中使用的支撐力量
(三)推進信息作戰力量的跨越發展
十五、現代防空理念的革命
(一)現代防空新威脅-一
(二)把握防空信息作戰的關節點
(三)認清電子防空的獨特優勢與作用
十六、切莫忽視電子防禦
(一)“防不勝防”不代表不防
(二)事關國防建設大局
(三)深化電子防禦研究
十七、以網電一體戰對抗網路中心戰
(一)戰爭形態發展的必然產物
(二)對抗網路中心戰的重要方略
下篇 引領軍隊轉型
十八、轉型始於觀念
(一)觀念關乎全局
(二)轉變觀念是永恆的主題
(三)觀念的背後是知識
十九、現代化的時代主題
(一)現代化的突出標誌
(二)軍事變革的核心
(三)內涵豐富的系統工程
(四)漸進發展的歷史過程
(五)機遇與挑戰並存
二十、探尋信息化特點規律
(一)科學發展觀是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
(二)階段性特徵
(三)基本規律
二十一、順應信息化的“柔性”要求
(一)頂層設計必須前瞻看得遠
(二)項目建設必須彈性可擴展
(三)相關建設必須配套跟得上
二十二、目標是提升“五種能力”
(一)資訊時代新型戰鬥力
(二)著力提高五種能力
二十三、為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提供支撐
(一)深化多樣化軍事任務需求研究
(二)確保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中的互聯互通
(三)開發利用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需要的信息資源
(四)構建支持多樣化軍事行動的一體化信息系統
二十四、不能迴避體制上的矛盾
(一)創新體制是必然要求
(二)體制改革要著眼“聯合”
(三)改革要強調主動作為和滾動推進
二十五、核心是信息資源開發利用
(一)把握內涵
(二)認清地位作用
(三)正視問題
(四)抓住關鍵
二十六、關注人才的信息素質
(一)人才信息素質內涵
(二)人才信息素質不容樂觀
(三)著力提高人才信息素質
二十七、把握軍事訓練轉變的核心
(一)信息化戰爭始於訓練場
(二)軍事訓練的高級階段是設計戰爭
(三)聯合訓練是訓練轉變的核心
二十八、狠抓複雜電磁環境下軍事訓練不放鬆
(一)信息化加劇了電磁環境複雜性
(二)複雜的構成因素
(三)全時空複雜多變的特徵
(四)實戰化訓練的最新體現
(五)強化複雜電磁環境下訓練
二十九、以信息化推進軍事管理創新
(一)促進管理“陽光”
(二)提高管理效益
(三)增進管理精確
三十、在信息化的大目標下推進軍隊轉型發展
(一)向信息化聚焦
(二)順應轉型要求
(三)著力解決現實矛盾
(四)與信息化建設互動發展

序言

2008年5月,拙作《戰爭新視點》出版發行。之後,不少老領導、老前輩,以及同志戰友或來電話,或寫信,多有鼓勵。解放軍出版社也提議召開一次小型作品座談會,以作進一步的理論探討和思想碰撞。經短時間準備,這次會議便於7月在風景秀麗的黃山召開。糜振玉、李鼎文等前輩和不少軍事理論專家出席了會議。根據安排,我對近十年來在信息對抗、軍隊信息化以及信息化戰爭理論方面所做的探索、實踐和思考,作了較為系統的梳理,歸納為若干觀點,在會上作了主題發言,得到了與會同志的諸多肯定和鼓勵。芻蕘之言,謬蒙欣賞,能不為之惶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