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位於鄂州市東南部,與黃石市城區毗鄰,武(漢)黃(石)高速和廣(州)大(慶)高速穿境而過,集鎮所在地距鄂州城區10公里,距黃石城區9公里,距武漢城區58公里。
[區劃人口]
國土面積78平方公里,現轄王邊、劉畈、岳石、李坳、吳垴、丁坳、丁祖、洪山、石橋、王壽、桂花、鳳凰、劉顯、劉雲、楊王、楊崗、董勝、華伍、張祖等19個行政村和一個街道居委會,常住人口為54897人。
[自然資源]
地處長江中下游鐵銅等多金屬成礦帶西部,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金、銀、銅、鐵等金屬礦石儲量3000萬噸,花崗岩、砂頁岩等非金屬礦石儲量在5000萬噸以上。
[旅遊資源]
汀祖“襟江抱湖枕名山”,境內名勝古蹟繁多,山水資源豐富:西有白雉山,青翠靈秀,是融山、水、溪、谷和田園村莊為一體的風景區;東有花馬湖,碧波萬頃,是垂釣、休閒的理想場所;南有東楚第一山——東方山,是佛教勝地;北有商周古墓區,是古文化的見證;石橋水庫是鄂州市唯一一座中(二)型水庫,水面2800畝,蓄水量8000萬立方米,四周群山環繞,四面環水小島一個,三面環水小島數個,是極佳的旅遊休閒開發寶地。
[人文典故]
一千多年前,唐高宗李淵在位時,李世民平亂來到武昌縣(今鄂州市),歇腳於一個山坳的寺廟中。與廟中一個文韜武略的老和尚一見如故,老和尚臨別贈詩云:“五五征戈十八子,翌年平川坐長基。子接父業二九餘,平暴安民繼先驅。”李世民也回贈一首:“僧前姓氏二筆劃,懷室有家耕織生。誤入紅塵差一念,何披袈紗當外衣。”唐太宗即位後南遊覓故交,而老和尚已坐化登仙,嘆其執拗,賜名“丁家拗”。明朝隆慶5年(公元1571年),知縣李有朋來丁家拗踏勘洪水災情,聽說上述典故,將此地定名為“汀祖”,意即丁家拗毀於洪水,感恩前朝皇帝曾臨幸此地。汀祖這個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自然條件
汀祖鎮地處鄂州市鄂城區東南部,東接黃石市,南靠鐵山,西與碧石渡鎮接壤,北抵花馬湖,與花湖鎮、花湖開發區隔湖相望。位於東經114°53'---115°01',北緯30°12'---30°18',國土面積約78.0平方公里。
汀祖鎮屬丘陵地區,地勢呈西南高東北低走勢。境內山水資源豐富,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具有四季分明,雨量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年平均降水量在1276mm左右,年平均氣溫為17℃,年無霜期為273天,年均日照時數為1897小時。境內的石橋水庫是鄂州市唯一的一座中型水庫,承水面積12.31平方公里,總庫容量1608萬立方米。地處鎮西南部的四峰山占地370公頃,最高峰海拔486米,為鄂州市最高山峰。優勢的光、熱、水等條件具有種養的廣泛性和多宜性。汀祖鎮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是鄂州市礦產大鎮之一,已探明的礦產有鐵、銅、金、銀、煤以及砂頁岩、花崗石、大理石、天青石等礦藏。其中鐵礦石儲量4860萬噸,銅金屬儲量18.92萬噸,伴生金和共生金12.87噸,銀48.99噸,砂頁岩約2000萬噸。現有武黃高速公路,碧(石)----黃(石)公路,橫穿鎮區,是鄂州市武黃高速公路沿線上的“五朵金花”之一。
歷史沿革
汀祖鎮相傳由丁姓祖先的住地丁祖街得名,“汀”由“丁”演變而來。清代至民國,汀祖屬大冶縣。建國後,汀祖屬大冶縣第五區。1955年底,將鄂城縣晏公區、談橋區總計35個鄉及金牛縣轄鎮劃歸大冶縣,大冶縣的汀祖、花湖、碧石渡、澤林總計33個鄉劃歸鄂城縣。1956年,減區並鄉,鄂城縣轄十個區和一個城關鎮。1957年,汀祖區公所下轄和平、同盟、先進、紅旗、花湖、石橋六個鄉。1958年,撤銷區公所(指導組),成立紅旗公社。1961年,恢復行政區建制。1964年,汀祖區下轄花湖、陳盛、石橋、泉塘四個公社。1983年成立鄂州市後,隨即成立4個派出區,汀祖鎮屬程潮區管轄。1987年,撤銷派出區,成立3個市轄區,汀祖鎮屬於鄂城區管轄至今。
社會經濟現狀
汀祖鎮西距鄂州市城區10KM,東距黃石市區9KM,下轄1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和1個農場,267個村民小組。2003年年末總人口51457人,人口出生率為7.8‰,其中城鎮人口7650人,人口密度660人/平方公里。2003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03221萬元,財政收入1236.98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2850元,城鎮化水平為14.9%。
區位優勢
汀祖鎮處在鄂東南“冶金走廊”的中心地段,武黃高速公路、碧(石)黃(石)依鎮而過,公路交通方便快捷,為汀祖鎮經濟社會的發展、產業引進和產品輸出提供了有力保障。
資源優勢
礦產資源豐富。汀祖鎮已探明的礦產有鐵礦石,儲量為4860萬噸,銅金屬儲量18.92萬噸,伴生金和共生金儲量12.87噸,銀48.99噸,砂頁岩約2000萬噸。
自然資源較為豐實。汀祖鎮內有鄂州市最高山峰----四峰山,山地有野生藥材紅骨筍、楊竹肖、麥冬、石算、小柴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