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汶川:大地震前後的珍貴記憶

永遠的汶川:大地震前後的珍貴記憶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作者第一時間趕赴震區,先後在綿竹、汶川、北川、都江堰、綿陽等地進行採訪報導,有較大影響。 本書作為《重走中國西北角》的特別專輯,通過有價值的第一手的文字、照片對比震前、震後汶川、北川等川西北地區狀況,為讀者還原汶川、北川等地的歷史真實,展示羌族文化的人文薈萃。

概述

永遠的汶川(大地震前後的珍貴記憶)

永遠的汶川:大地震前後的珍貴記憶 永遠的汶川:大地震前後的珍貴記憶

趙亞輝用鏡頭和文字獨到地展現出大地震前川西北的美麗風貌。這是一本需要用心感悟的書,真實地書寫出大地震中驚心動魄的歷史畫卷。 2007年6月,趙亞輝等組成科考隊,沿著70多年前著名記者范長江在中國西北部採訪時所走過的道路,重走中國西北角。歷時超過一年,到達中國西北部7個省區超過120個縣。其中,在2007年8月,作者曾在汶川、北川、江油、綿陽等地進行長時間的細緻走訪,深入了解川西北羌族聚居區的風土人情、羌族文化、秀美山川。本書圖文並茂,有大量原創的衝擊力極強的震前、震後的對比照片,可以從中回憶川西北的風物人情。無論是哪樣的汶川,還是我們心中的汶川!

作者簡介

趙亞輝,人民日報教科文部主任記者,第17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多次參加重大和突發事件的現場採訪和報導,曾隨遠望號航天測量船跨越三大洋,在伊朗巴姆地震重災區搶救重傷員,赴印尼班達亞齊採訪印度洋海嘯重災區,跟蹤2005珠峰測量行動超過百日…… 著有《親歷世紀大災難》等著作,報導和作品多次產生重大社會影響,反映出中國記者的職業精神和時代風貌。獲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中國科技好新聞一等獎等。李長春同志稱讚他是“記者的榜樣”,王兆國同志稱讚他是“青年的楷模”,陳至立同志稱讚他的事跡“要編入大學新聞專業教材”。他的事跡曾被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新聞調查》、《焦點訪談》、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華新聞報、中國新聞出版報等多家媒體廣泛報導。

內容提要

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前,作者曾經在“重走中國西北角”的行程中途經汶川、北川等川西北地區,用大量生動的圖片和文字記錄了那裡的風土人情、秀美山川。地震之後,作者又第一時間趕赴重災區。重回故地,當日人文薈萃、景致獨特的川西北已是滿目瘡痍,只有在今昔圖文的對比中,讓昨日重現,還原真實的川西北。

地震前後的強烈對比,震區人民的堅強意志,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讓我們對這片不曾關注的土地有了特別的記憶和情懷。正因為如此,我們將本書有限的收益捐助給北川中學“上學之路計畫”,以表達我們對未來的無限希望。

導語

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書,用鏡頭和文字獨到地展現出大地震前川西北的美麗風貌。這是一本需要用心感悟的書,真實地書寫出大地震中驚心動魄的歷史畫卷。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作者第一時間趕赴震區,先後在綿竹、汶川、北川、都江堰、綿陽等地進行採訪報導,有較大影響。 本書作為《重走中國西北角》的特別專輯,通過有價值的第一手的文字、照片對比震前、震後汶川、北川等川西北地區狀況,為讀者還原汶川、北川等地的歷史真實,展示羌族文化的人文薈萃。本書圖文並茂,有大量原創的衝擊力極強的震前、震後的對比照片,可以從中回憶川西北的風物人情。

背景

汶川大地震是中國一九四九年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大的一次特大地震,地震的強度、烈度都超過了一九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國地震研究及地質災害研究專家今天分析了汶川地震破壞性強於唐山地震的主要原因。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基礎地質研究室專家馮梅做客國土資源部門戶網時分析指出,汶川地震破壞性強於唐山地震。

首先,從震級上可以看出,汶川地震稍強。唐山地震國際上公認的是7.6級,汶川地震是8.0級。

其次,從地緣機制斷層錯動上看,唐山地震是拉張性的,是上盤往下掉。汶川地震是上盤往上升,這種轉換造成的影響要比唐山地震影響大很多。

第三,唐山地震的斷層錯動時間是十二點九秒,汶川地震是二十二點二秒,錯動時間越長,人們感受到強震的時間越長,也就是說汶川地震建築物的擺幅持續時間比唐山地震要強。

第四,從地震張量的指數上看,唐山地震是7.2級,汶川地震是9.4級,差別很大。

第五,汶川地震波及的面積、造成的受災面積比唐山地震大。馮梅說,這主要是由於斷層錯動的原因,汶川地震是擠壓斷裂,錯動方向是北東方向,也就是說汶川的北東方向受影響比較大,但是它的西部情況就會好一些。

汶川地震波及面積大,據有關訊息稱幾乎整個東南亞和整個東亞地區都有震感。“主要是因為汶川地震錯動時間特別長,比唐山地震還長,這就是為什麼唐山地震雖然死亡人數多,但是實際上災害造成的影響不如汶川地震大。”馮梅說,因為汶川災情分布比較廣。

第六,汶川地震誘發的地質災害、次生災害比唐山地震大得多。國土資源部高級諮詢研究中心教授岑嘉法分析說,因為唐山地震主要發生在平原地區,汶川地震主要發生在山區,次生災害、地質災害的種類都不太一樣,汶川地震引發的破壞性比較大的崩塌、滾石加上滑坡等,比唐山地震的次生地質災害要嚴重得多。另外,因為四川水比較多,所以堰塞湖跟唐山地震相比也是不一樣的。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基礎地質研究室專家安美建補充說,汶川地震的震級比唐山地震的震級稍微高一點,能量差三倍,地震波及能量越大,地震傳得更遠,在更遠的距離內造成破壞。另外,汶川地震的位置也非常特殊。唐山地震發生在中國東部,因為東部地區延遲線比較薄,東部地震波衰減厲害,而四川的延遲線厚,所以地震波衰減慢。從這兩個角度來說,汶川地震造成的影響要比唐山大。

目錄

序一:吳恆權

序二:范東升

自序

汶川、汶川……

從帕米爾到汶川

成都,志願者拚死去災區

漢旺的哭喊

搶救“國寶”專家

驚魂6小時

因為我還活著,所以我要來

空降汶川

震中映秀

雙胞胎的奇蹟

廢墟中撿衣服穿的孩子

妻子的歌聲,讓我活下來

最讓人無語的事

徒步紫坪鋪

野人回來了

都江堰的淚

129小時,截肢後,活著出來

時間靜止3分鐘

嬰兒推遲6天出生

一個救援隊員的災區十日

生命高於一切

北川:爾瑪之殤

奔向北川

不是震中的震中

破碎河山

北川中學的記憶

三七連環的意外

一封讓人流淚的女生來信

北川女生再次來信

女兒含笑離去

總理在黑板上寫下四個字

我們北川人,不服輸

尋找大禹出生之地

一天掙兩塊錢的打鐵老人

山體崩塌前後

中國最險峻的情人橋

西遊記里妖怪出沒的洞穴

長征中不應被遺忘的千佛山戰役

一個伐木工人的變遷

政府大門變魔術

封城、封城……

防疫的戰爭

目擊堰塞湖

決戰唐家山

綿陽:科技城之難

四個沒想到

災民之城

飄揚的黃絲帶

神秘的九院

飛船和火箭的搖籃

那一刻,我飛了起來

廣場上的按摩師

最離譜的“鴻門宴”

七年之癢看綿陽

江油:李白故里之憂

青蓮鎮上訪李白

尋找鐵杵磨成針

月圓妹妹和粉妝樓

李白紀念館裡的稀世奇珍

誤會之一:生於江油還是生於碎葉

誤會之二:死於疾病還是死於溺水

破舊老屋裡的四世同堂

一個花甲老人的尖峰時刻

稀世國寶飛天藏

偏居一隅 心懷天下

茂縣,松潘,九寨一路向北……

羌人在川不在甘

古老神秘的舞蹈

色彩絢麗的服飾

雄偉奇特的碉樓

給你戴孝一萬年

羌笛的秘密

中國最離奇的古城

尋找失蹤的千年潘洲

十萬佛像堆成的小山

奇特的白馬藏人

追拍世界珍稀的梅花鹿

中國最美的地震遺蹟

前言

在我的印象中,趙業輝的名字同很多重大或突發事件緊緊聯繫存一起:伊朗巴姆地震,“神州五號”上天,印度洋大海嘯,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兒年來,他總是積極、主動地前往重大的新聞現場進行採訪,寫出了一大批令人關注的優秀新聞作品。可以說:他是親歷式新聞的忠實踐行者。

2007年6月,追隨著人民日報社首任社長、傑出的新聞工作者范長江的足跡,趙亞輝踏上了重走中國西北角的漫漫征途。在近一年的時間裡,在西部的崇山峻岭、荒漠戈壁、大城小鎮、偏僻鄉村……趙亞輝在進行著一次“百科全書式的採訪”,采寫的一大批新聞作品發表在《人民門報》和人民網上,真實地反映了時代大發展形勢卜,巾國西部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微觀細節,引起了廣大讀者的熱烈反響。

正當他重走中國兩北角採訪進入最後階段時,5月12日,汶川劇慟,華夏同殤。

當天,我就接到了趙業輝前往災區前線的申請。在中請得到批准之後,他第一時間奔赴前線。作為人民日報社最早到達震區現場的記者之一,他和報社前方報導組的諸多同事一起,不畏艱險,克服困難,先後轉戰都江堰、綿竹、汶川、北川、綿陽、安縣、江油等重災區採訪,映秀、漢旺、唐家…等備受關注的前線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在前線,他和同事們夜以繼日,采寫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新聞作品,真實和生動地反映了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抗震救災的感人場景,反映了災區人民生產自救的動人畫面。

擺在我面前的這本《永遠的汶川》,是趙亞輝最新的作品,書中真實地記錄了他在汶川大地震後親歷一線的所見所聞,也講述了他2007年夏天在汶川、北川、綿陽、江油等川兩北地區的所見所聞。震前人文薈萃,震後滿目瘡痍,讀罷百感交集。

人們常說新聞作品是易碎品,隨著時間的推移,今天的熱點很快會成為明日黃花。但是,翻開趙亞輝的新書,一種強烈的歷史感撲面而來,那些人、那些事歷歷存目,仿佛就存眼前。

震後很多地方已經面目全非,那些曾經的風貌在趙亞輝的文章中得以還原,得以重現。

讓我們一起通過這本《永遠的汶川》紀念汶川,回到從前!並為重建美好家園而共同努力!

是為序。

2008年6月11日

(作者系人民日報社總編輯)

後記

即便千日無震 不可一日不防

(代後記)

在兩年前唐山大地震30周年紀念日之際,我曾經和中國地震局局長陳建民有過一次對話,作為本書的後記。

趙亞輝:7月22日雲南鹽津發生了5.1級地震,大家對此都很關心。

陳建民:這次地震從震級看並不算大,但破壞卻不小。據最新統計,地震己造成22人死亡、100餘人受傷、8人受重傷、1400餘間房屋倒塌、7000餘問房屋嚴重損壞。災害涉及鹽津縣、大關縣的13個鄉鎮。

趙亞輝:從2005年下半年至今,我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地震頻頻發生。許多民眾很關心,我國是否已進入一個地震活躍期?

陳建民:7月份我國連續發生了4次5級以上地震。這個數字不算少。近兩年來,全球7級以上的地震每年超過18次。總體看,近幾年我國地震活動水平偏低,但周邊地區和全球的地震趨勢日趨活躍,比歷史平均數要高,值得警惕。從歷史上看,我國是世界上破壞性地震最多的大陸國家之一。

趙亞輝:從歷史上看,我國地震災害有多嚴重?

陳建民:我國位於全球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的交匯部位,地震活動十分頻繁。我國的陸地面積僅為全球的1/14,但大陸地震占全球陸地破壞性地震的1/3。我們經常說,“地震災害嚴重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有兩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地震破壞的嚴重程度。20世紀以來,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數是160萬,而我國約60萬。歷史記載全球死亡超20萬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中國有4次。

趙亞輝:由於地震的極度破壞性,長期以來,人類一直希望找到地震的規律,對其進行預報。

陳建民:為什麼每年發生這么多地震,震前沒做出像天氣預報那樣的預報呢?通俗地講,上天容易入地難。

現在空間觀測技術發展很快,使氣象預報有了很好的條件。但地震預報是觀測地下。目前我們深部觀測技術發展還是非常慢的,或者說和空間技術差別比較大。現在人類打得最深的鑽井深度是12公里,而我國“九五”期間打了一口鑽井的深度是5公里。相對地球來講,這像一個雞蛋連蛋殼都沒有鑽透。向地震則發生在較深的地方,是地球內部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岩石、岩層的破裂產生巨大的能量釋放和震動。地震預報的難度就在這裡。

趙亞輝:人們一般更關心近期發生地震的可能性。

陳建民:我們對地震孕育發生的原理、規律有所認識,但還遠沒有完全認識;我們能夠對某種類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預報,但還不能預報所有的地震;我們做出的較大時間尺度的中長期預報已有一定可信度,但短臨預報的成功率還相對很低。

地震預報是世界性難題,仍處於探索階段。我們尚未掌握地震孕育發展的規律。預報主要是根據多年積累的觀測資料和震例,進行經驗性預報,不可避免地帶有很大局限性。

趙亞輝:您認為地震到底能不能預報?

陳建民:要簡單地回答這個問題,應該是肯定的。為什麼這么說?因為從1966年邢台地震後,通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至少我們現在能夠對特定地區的某種類型地震在一定程度上做出預報。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1975年2月4日海城7.3級地震,只死亡1300人。專家們預計,這次地震如果沒有預報,將會死亡10萬多人。此外,這30年米,我們又先後對2003年雲南大姚6.2級與甘肅民樂6.1級地震等20多次地震做出較為成功的預報,取得一定減災效益。

趙亞輝:但是,預測成功的次數跟實際發生的次數相比,機率還是很低。

陳建民: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圍的地震預報水平已居世界先進行列。但是我們能做出的有減災實效的預測大概是10%。中長期年度預測的水平高一點,在30%到40%。不過,我認為,只要科學水平不斷提高,總有一天地震預報會達到一個讓大家滿意的水平和程度。

趙亞輝:在我國,地震預報由誰發布?

陳建民:我國對地震預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發布權在政府,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發布有關地震預報的訊息。

趙亞輝:在目前地震監測預報有難度的情況下,防忠於未然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們知道關於抗震設防有這樣一句行話,就是“地上搞結實,地下搞清楚”。

陳建民:“地上搞結實”就是採取設防措施,提高建築和_T程的抗震能力。“地下搞清楚”就是要查明地下地質結構,包括地基情況、活斷層分布等,這是設防的基礎工作。說到底,抗震設防就是要保證建築和工程抵禦地震的能力。

趙亞輝:那么目前我國建築的抗震情況如何?老百姓的住房能否抵禦地震的威脅?

陳建民:城市中的情況和農村的情況很不相同。在城市中,1998年以後建設的房屋基本都考慮了抗震設防,而之前建造的建築物有相當一部分未考慮抗震設防或抗震能力不足。這些建築物在城市中還占有相當的比例。

趙亞輝:那農村的情況呢?

陳建民:在農村地區,形勢就更嚴峻。20世紀以來,我國破壞性地震大多發生在農村,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員中近60%為農村人口。受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農村民房基本沒有納入規範的建設管理,農民住房抗震能力非常差,廣大農村基本處於不設防的狀態。“小震致災”甚至“小震大災”是我國農村地震災害的顯著特點,一次5級左右的地震,就會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員傷亡,甚至一些4級多的地震,也能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我國農村民房抗震能力急需提高。

趙亞輝:我們有何應對措施?

陳建民:2004年全國防震減災工作會議後,各地開始積極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新疆等18個省(區、市)的近百個縣市150多個村開展了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範村建設;16個省(區、市)將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列入當地“十一五”規劃,14個省(區、市)政府下發檔案,對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進行部署……不久前我到新疆看到,已經有59.6萬戶、約248萬人住進了安全抗震的新居。

抗震安 居最終要全面鋪開推廣,因為地震預防是寧可千日無震,不可一日不防!

該書由《人民日報》赴震區一線記者趙亞輝撰寫,記錄了震後災區的真實狀況以及一線抗震救災的感人故事,反映了震前川西北地區的歷史和羌族文化。全書分為5個部分,總計13萬字,收錄照片424張。

趙亞輝在18日舉行的新書發布會上說,自己在一年內兩度來到川西北地區,感受截然不同。此次撰寫《永遠的汶川》一書,力圖客觀、真實地反映親歷事實,也是作為記者對社會的最大貢獻。

此外,該書還將參與北川中學“上學之路計畫”,每銷售一冊就為該學校590名高三倖存學生捐款1元。

:::內容簡介:::

《永遠的汶川》通過震前與震後的鮮活對比,以獨特而開闊的視角及厚重的人文情懷,述說這場殘酷的地震災難中災區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講述往日山川之秀美、羌族文化的博大,歌頌災難中潛藏的人文精神。全書分為"汶川、汶川……"、"北川:爾瑪之殤"、"綿陽:科技城之難"、"江油:李白故里之憂"、"茂縣,松潘,九寨,一路向北……"五個部分,以13萬字和400多張照片記錄了震後災區的真實狀況和一線抗震救災的感人故事,重點反映了震前川西北地區的歷史真實和羌族文化的薈萃。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作者第一時間趕赴震區,先後在綿竹、汶川、北川、都江堰、綿陽等地進行採訪報導,有較大影響。本書深入揭秘震後汶川、北川等地救災一線的情況,更包括了震前當地的美麗風景和人物故事,同時對於汶川、北川這一中國最主要的羌族聚居區的文化,從建築、服飾、音樂、舞蹈、民俗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描述,讓讀者更好的了解川西北羌族同胞的歷史和文化。

:::作者簡介:::

趙亞輝,人民日報教科文部主任記者,第17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多次參加重大和突發事件的現場採訪和報導,曾隨遠望號航天測量船跨越三大洋,在伊朗巴姆地震重災區搶救重傷員,赴印尼班達亞齊採訪印度洋海嘯重災區,跟蹤2005珠峰測量行動超過百日……

著有《親歷世紀大災難》等著作,報導和作品多次產生重大社會影響。他的事跡曾被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新聞調查》、《焦點訪談》、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華新聞報、中國新聞出版報等多家媒體廣泛報導。

:::扉頁文字:::

這是一本值得永久珍藏的書,是對受災嚴重的川西北最好的紀念。--中共北川羌族自治縣縣委書記 宋明(簽名)

:::封底文字:::

作為救援隊的"編外隊員",亞輝在火線中記錄下鮮為人知的內幕和故事。--中國地震局副局長、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總指揮 趙和平

多年後,這本書的價值將會盡顯。--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學家 姚檀棟

亞輝用文字和鏡頭,獨到地展現出大地震中最驚心動魄的歷史畫卷,這也恰好解釋了他的抗災部落格為何能脫穎而出,十多天訪問量就突破千萬。--新浪網總編輯 陳彤

跟隨趙亞輝,重走中國西北角,發現偏僻角落的精彩,追尋未曾在意的感動,經歷災難現場的悲壯,感悟歷史瞬間的永恆。--一汽大眾奧迪銷售事業部副總經理 張曉軍

震後,完全現場的目擊,讀來動人心魄。

震前,人文地理的大餐,讀來甘之如飴。--《中國國家地理》執行總編 單之薔

:::書中的十個特色人物::::

1. 陳岩 志願者,轉戰汶川、北川、綿陽等地重災區,同國家救援隊一起,救出了20多人。

語錄:"因為我還活著,所以我要來"p16

2. 黃麗 被掩埋80小時後獲救的工程師牟玉雷的妻子,用歌聲鼓舞被掩埋在廢墟中的丈夫活下來。

語錄:"阿婆阿門一顆葡萄樹" p30

3. 張曉平 被掩埋129小時後選擇截肢從而活著出來的一個都江堰市民

語錄:"我要活下去,哪怕失去雙腿。"p41

4. 王念法 中國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隊員,參加過阿爾及利亞地震、伊朗巴姆地震、印度洋海嘯等重大災害的救援。此次地震中,用日記記下了災區十日。

語錄:"生命高於一切,救人是重中之重。"p48

5. 馬曉鳳 可樂男孩背後的女孩

語錄:"你給我在這照張相吧,我要記住這一刻。"p59

6. 羅玉婷 北川中學2007屆畢業生,2007年高考北川縣文科第5名,"上學之路計畫"資助對象

語錄:"對我而言,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大學就在眼前,我卻不知道抵達它的路在哪裡。"、"我們北川人,不服輸。"p77、85、91

7. 老龔 北川縣禹里鄉一位對生活充滿樂觀的打鐵老人

語錄:"這(打鐵)是我的事業。"p97

8. 王燕 綿陽醫科學校學生,在廣場上作按摩女生鍛鍊自己

語錄:"我也是實習,還能為市民服務呢。"p146

9. 楊海平 為了給孩子掙出學費而在竇團山鐵索飛度的花甲老人

語錄:"我還打算再乾10年。"p177

10. 陳海元 羌笛演奏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