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橋

永康橋位於貴州省興義市西北部的岔江,地處滇、黔兩省交界,橫跨黃泥河,興義籍人士劉顯潛(黔軍游擊軍總司令、滇黔邊防督辦)提倡並主持修建了此橋。

近百年來,永康橋一直是滇黔兩省人民互相往來的咽喉要衝、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路,興義市以“滇黔鎖鑰”著稱,該橋的修建,為滇黔兩省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據《興義縣誌》記載:“劉顯潛出資五萬銀元,修建永康橋。”1917年正式動工,1920年竣工,舉行永康橋落成典禮,據史料記載,“橋成時,滇、黔人士觀者萬餘,露宿,山為之滿”,可見百姓對此橋的期盼之情。

1988年,永康橋被貴州省興義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雲南省曲靖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修建永康橋的原因

《永康橋頌並敘》記述了修建永康橋的原因:

“江底河,紅水江之上流也,界滇、黔間,兩省往來必於是焉濟,然水勢湍急,不利舟楫,值江水盛漲,渡尤險。自來遭汨沒葬身魚腹者,不知凡幾……滇北黔南,一帶相望。臨河返轍,天限汪洋……。”

《永康橋記》碑也載述修建永康橋的緣故:“……憶自戊午秋,由滇旋里道出江,乾見江水湍激,挽渡艱險,歲遭沉沒者,不知凡幾……。”

兩碑文中都敘述,此渡口太過兇險,葬身魚腹者很多,為了保障人們過河的安全,因此劉顯潛提倡並主持橋建造了永康橋。

據《興義縣誌》記載:劉顯潛出資5萬銀元,修建江底橋。1917年11月正式動工,1920年竣工。史料記載,永康橋落成典禮那天,“橋成時,滇、黔人士觀者萬餘,露宿,山為之滿”。可見人們對此橋的期盼之情。

永康橋建橋期間,劉顯潛親自參與勘測,並赴外地取圖,親定施工人員。所募建橋錢款不足工程所需半數,他又捐銀元五萬,確保了石橋如期建成。從當地老人對建橋期間吃掉十幾馬車辣椒的敘述,可見工程之艱巨。永康橋建成,當地民眾歡欣鼓舞。

橋建成時的紀念摩崖,記述的是劉顯潛倡建永康橋的功德:“礪耶帶耶,維黔之疆,矢耶砥耶,維道之光,懿哉劉公,彌永而芳,敢告來者,視此津梁”,為盤縣知事王治和盤縣厘稅委員龍為霖聯名謹訟。

“滇黔鎖鑰”摩崖文字,是劉顯潛手書,其字型蒼勁,書法精美,是興義近代史上少有的摩崖書法精品。

永康橋為石料砌築的三孔拱橋,橋身全長79.2米,寬6.74米,高42米,中間一孔跨徑為21米,南北兩邊的兩孔跨徑均為8.4米。

摩崖石刻

永康橋北邊的貴州橋頭驛道上,有三道拐,每拐處原豎立有一通碑,現存有三道拐處的《永康橋頌並敘》碑。在山坡頂上的驛道邊,保存有1920年的《永康橋記》碑。驛道邊崖壁10米左右高處石壁上,鐫刻有“滇黔鎖鑰”四個摩崖石刻楷書大字。其附近刊刻有“如淵總司令橋成紀念”摩崖石刻一方,其文曰:“礪耶帶耶,維黔之疆。矢耶砥耶,維道之光。懿哉劉公,彌永而芳。敢告來者,視此津梁。”

在此摩崖石刻近旁,用石頭依山靠崖修建有一圓拱形關門,關門頂部中央鐫刻有“峭壁”兩個隸書大字。這些摩崖石刻和石碑,是極其珍貴的石刻文物史料。

橋名來源

永康”之名,一源自《永康橋頌並敘》碑上的楷書韻文體頌辭:“霑益之陽,盤水濫觴。下注黃泥,匯為紅江。滇北黔南,一帶相望。臨河返轍,天限汪洋。□哉劉公,愷悌慈祥。紹承先德,饑溺如傷。鑿山鞭石,穩駕鼉梁。熙來攘往,共履康莊。峨峨亘古,砥柱瀾狂。仁者用心,流澤無疆”,其中“共履康莊”四字,意即:大家共同走上這座永遠通向康莊大道之橋,二是因為劉顯潛出生於興義永康堡,故得名永康橋。

永康橋北邊的貴州橋頭驛道上,有三道拐,每拐處原豎立有一通碑,現只存有三道拐處的《永康橋頌並敘》碑。在山坡頂上的驛道邊,保存有1920年的《永康橋記》碑。驛道邊崖壁10米左右高處石壁上,鐫刻有“滇黔鎖鑰”四個摩崖石刻楷書大字。其附近刊刻有“如淵總司令橋成紀念”摩崖石刻一方,其文曰:“礪耶帶耶,維黔之疆。矢耶砥耶,維道之光。懿哉劉公,彌永而芳。敢告來者,視此津梁。”在此摩崖石刻近旁,用石頭依山靠崖修建有一圓拱形關門,關門頂部中央鐫刻有“峭壁”兩個隸書大字。這些摩崖石刻和石碑,是極其珍貴的石刻文物史料。

懸在橋底的劍 懸在橋底的劍

相關資料

民國六年,貴州省興義縣劉顯潛提倡修此橋。大橋於公元1918年11月正式備料動工,1920年竣工。

建橋後,雲貴兩省兵家各自在橋頭的至高點建立江防城堡。1949年3月中旬,國民黨駐守橋頭的興義常備大隊第四中隊宣布起義,編入羅盤區護鄉團。1950年2月,解放軍二野一個團從此進入雲南。

這座橋為青石砌築敞肩三孔石拱橋,橋長34米,加上兩側河岸的引橋,全長79.2米;橋寬為敞肩,橋中心部位橋面高出兩岸橋肩處不少。

橋面以青石逐級鋪就,從橋中心向兩邊對稱降低。石橋三孔,兩側橋肩落於岸壁岩石之上,中孔及邊孔靠河心的券拱砌石落於河床底部砌築起來的兩個金剛牆(橋墩)上。金剛牆料石厚重,設計科學。上游迎水面的分水,一尖角迎向河道來水,大大減小了橋墩迎水面積,對橋體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永康橋 永康橋

永康橋河谷段橋面長34米,金剛牆高近10米,加上矢高部分、孔洞券拱石及橋面石高度達到20餘米。

建橋選用巨石,料石經人工加工後石體規整,石面統一採用打磨工藝。橫跨黃泥河上的永康橋,其兩端分別連線著貴州、雲南的古驛道。驛道在岩石面開鑿,結合石頭鋪設,順山勢蜿蜒盤旋。

北岸驛通往興義,從橋頭沿較為平緩的岸坡呈“之”字形向上延伸。在驛道的第二個拐彎處,豎立“建橋敘碑”一座,外加壁龕式立柱及碑帽,柱面鐫刻楹聯。通過數個彎拐,上到古道最高處,道路平直地通到新店子寨。

這段平直的古道北側,豎一座青石建橋碑記,碑文為劉顯潛手書《永康橋記》。古道邊的崖壁上,鐫刻“滇黔鎖鑰”、“如淵總司令橋成紀念”摩崖各一方。

劉顯潛,字如淵,(字如淵,黔軍游擊軍總司令)“如淵總司令”指的就是倡修永康橋的這位興義實力派人物。橋建成時的紀念摩崖,記述的是劉顯潛倡建永康橋的功德:“礪耶帶耶,維黔之疆,矢耶砥耶,維道之光,懿哉劉公,彌永而芳,敢告來者,視此津梁”,為盤縣知事王治和盤縣厘稅委員龍為霖聯名謹訟。

“滇黔鎖鑰”摩崖文字,是劉顯潛手書,其字型蒼勁,書法精美,是興義近代史上少有的摩崖書法精品。

永康橋建橋期間,劉顯潛親自參與勘測,並赴外地取圖,親定施工人員。所募建橋錢款不足工程所需半數,他又捐銀元五萬,確保了石橋如期建成。從當地老人對建橋期間吃掉十幾馬車辣椒的敘述,可見工程之艱巨。永康橋建成,當地民眾歡欣鼓舞。史料記載:“橋成時,滇黔人士觀者萬餘,露宿,山為之滿。”

黃泥河邊村子裡的父老鄉親說,當年劉顯潛修了這座橋,大家感念於他的功德,在他還未去世時,就為他修建有一個祠堂,也叫生祠,其中供有劉顯潛塑像一尊。祠堂不大,只有三間,但無論是房屋的木雕還是石雕,工藝都十分精美,堪稱雲貴雕刻一絕,只可惜這些藝術品,在上世紀全部毀於一旦,沉於江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