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的淡水湖泊中,只有在水深5~7m以內的湖底,才有較大型的水生植物生長,而在水深超過5~7m時,便是水底的原生裸地。
(1)自由漂浮植物階段 此階段中,植物是漂浮生長的,其死亡殘體將增加湖底有機質的聚積,同時湖岸雨水沖刷而帶來的礦物質微粒的沉積也逐漸提高了湖底。這類漂浮的植物有:浮萍、滿江紅以及一些藻類植物等。
(2)沉水植物階段 在水深5~7 m處,湖底裸地上最先出現的先鋒植物是輪藻屬(Chana)的植物。輪藻屬植物的生物量相對較大,使湖底有機質積累較快,自然也就使湖底的抬升作用加快。當水深至2~4m時,金魚藻(Cerotophyllum)、眼子菜(Potamozeton)、黑藻(Hydrilla)、茨藻(Najas)等高等水生植物開始大量出現,這些植物生長繁殖能力更強,墊高湖底的作用也就更強了。
(3)浮葉根生植物階段 隨著湖底的日益變淺,浮葉根生植物開始出現,如蓮(Nelumbo)、睡蓮等。這些植物一方面由於其自身生物量較大,殘體對進一步抬升湖底有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於這些植物葉片漂浮在水面,當它們密集時,就使得水下光照條件很差,不利於水下沉水植物的生長迫使沉水植物向較深的湖底轉移,這樣又起到了抬升湖底的作用。
(4)直立水生階段 浮葉根生植物使湖底大大變淺,為直立水生植物的出現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最終直立水生植物,如蘆葦、香蒲、澤瀉等取代了浮葉根生植物。這些植物的根莖極為茂密,常糾纏交織在一起,使湖底迅速抬高,而且有的地方甚至可以形成一些浮島。原來被水淹沒的土地開始露出水面與大氣接觸,生境開始具有陸生植物生境的特點。
(5)濕生草本植物階段 新從湖中抬升出來的地面,不僅含有豐富的有機質而且還含有近於飽和的土壤水分。喜濕生的沼澤植物開始定居在這種生境上,如莎草科和禾本科中的一些濕生性種類。若此地帶氣候乾旱,則這個階段不會持續太長,很快旱生草類將隨著生境中水分的大量喪失而取代濕生草類。若該地區適於森林的發展,則該群落將會繼續向森林方向進行演替。
(6)木本植物階段 在濕生草本植物群落中,最先出現的木本植物是灌木。而後隨著樹木的侵入,便逐漸形成了森林,其濕生生境也最終改變成中生生境。
由此看來,水生演替系列就是湖泊填平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從湖泊的周圍向湖泊中央順序發生的。因此,比較容易觀察到,在從湖岸到湖心的不同距離處,分布著演替系列中不同階段的群落環帶。每一帶都為次一帶的“進攻”準備了土壤條件。
相關詞條
-
水生演替系列
沉水植物階段:在水深5~7m處,湖底裸地上最早出現的先鋒植物是輪藻屬的植物。 浮葉根生植物階段:隨著湖底日益變淺,浮葉根生植物開始出現,如蓮、睡蓮等。 ...
-
演替
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種侵入,另一些物種消失,群落組成和環境向一定方向產生有順序的發展變化,稱為演替。主要標誌為 群落在物種組成上發生了變化;...
演替類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演替 -
森林演替
在同一地段上,一種森林群落為另一種森林群落更替的現象。廣義的森林演替是從裸地開始,由簡單的先鋒植物入侵、定居,逐漸改變環境條件,導致後繼植物入侵、定居,...
森林演替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原來的植物群落由於火災、洪水、崖崩、風災、人類活動等原因大部份消失後所發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進入或殘存的根系、種子等重新生長而發生的。可認為...
過程特點 經歷階段 演替類別 利用方式 注意事項 -
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是指在一定地段上,群落由一個類型轉變為另一類型的有序的演變過程。可分為初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與次生演替(seconda...
群落演替的定義 群落演替的特點 群落演替的原因 群落演替的類型 基質的性質 -
演替系列
生物群落的演替過程,從植物的定居開始,到形成穩定的植物群落為止,這個過程叫做演替系列。演替系列中每一個明顯步驟稱為演替階段或者演替時期。
演替系列概念 演替系列的類型 -
原生演替
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又稱為初生演替,指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進行的演替行為。 原生演替在水體環境中和陸地環境都可能發生。
概念 系列 -
水生生物學
水生生物學是研究生活在水中的植物和動物(魚類除外)的形態、分類、生態。闡明其生命活動的各種規律,並探討其控制利用的學科。它同時也是研究水生生物的種類、組...
任務 水體—水生生物的生活環境 我國水生生物學發展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