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子·秋風颯颯撼蒼梧

水仙子·秋風颯颯撼蒼梧

水仙子·秋風颯颯撼蒼梧這支小令前後的兩組鼎足對,十分令人注目。前一組三句均以一個“秋”字領起,分別渲染了風、雨、雲的蕭瑟秋象,每一句中有形象,有動態,有效果,構成了生動可感的三幅畫面。

基本信息

宮調:雙調

曲牌:水仙子

曲名:未命名

作者:劉庭信

年代:元代

體裁:散曲

作品原文

(雙調)水仙子

秋風颯颯撼蒼梧,秋雨瀟瀟響翠竹,秋雲黯黯迷煙樹。三般兒一樣苦,苦的人魂魄全無。雲結就心間愁悶,雨少似眼中淚珠,風做了口內長吁。

作品譯文

秋風沙沙地勁吹,把梧桐樹不住地搖撼;秋雨淅淅瀝瀝,在翠竹中響成一片;秋雲遮迷了遠方的樹影,罩上了一派昏暗。這三件都增添了愁苦,使人無所適從,肝腸寸斷:秋雲仿佛壓上了心口,鬱積為濃重的愁煩;秋雨綿綿,還及不上眼中的淚點;秋風陣陣,都化成了一聲聲長嘆。

作品鑑賞

四、五兩句,“三般兒一樣苦”作一小結,“苦的人魂魄全無”推進一步,引起下文。這承上啟下的過渡,不僅綰聯了首尾的兩組對仗,還巧妙地將外界的物象與人物的內心世界轉接起來。末尾三句是對“魂魄全無”的詮釋,妙在它仍以上文的“三般兒”作為暗喻對象,一一與人物的愁苦掛起鉤來。秋雲不是“黯黯”低壓,將煙樹的遠景都遮迷了嗎?其濃重的鬱結,不過只是“心間愁悶”的象徵。秋雨“瀟瀟”,打得竹林沙沙亂響,其點密勢猛可想而知,卻還“少似眼中淚珠”。至於秋風“颯颯”,撼動蒼梧,迅烈而悽厲,作者則比之為“口內長吁”,一個“做”字,將長吁的不由自主形象地表現出來。這樣,前時的景語頓時都化作了情語,“颯颯”、“瀟瀟”、“黯黯”的疊字增添了悽苦的神韻,而主人公在清秋季節的悲愁深悒,也就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鄭光祖《王粲登樓》雜劇〔普天樂〕曲:“楚天秋,山疊翠,對無窮景色,總是傷悲。好教我動旅懷難成醉,枉了也壯志如虹英雄輩,都做助江天景物淒其:氣呵做了江風淅淅,愁呵做了江聲瀝瀝,淚呵彈做了江雨霏霏。”本曲的構思或受了鄭曲的影響,但它先作風、雨、雲的伏筆,再作照應,針線細密;三則借喻生動貼切,使人幾乎忘了其中的誇張成分:這一切都是本篇青出於藍之處。尤其是“風做了口內長吁”,更是散曲的俊語。莎士比亞對“嘆息是一陣風”的比喻頗為自賞,在劇作中多次運用,殊不知中國散曲作家的同類妙思,要比莎翁領先問世二百多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