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司馬相如《上林賦》敘上林諸水曰:“丹水,紫淵,灞、�、涇、渭,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灝�潢漾……東注太湖。”八川自入大河①,大河去太湖數千里,中間隔太山②及淮、濟、大江,何緣與太湖相涉?郭璞《江賦》云:“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溯沛。”《墨子》曰:“禹治天下,南為江、漢、淮、汝,東流注之五湖。”孔安國曰:“自彭蠡,江分為三,入于震澤,遂為北江而入于海。”此皆未嘗詳考地理。江、漢至五湖自隔山,其末乃繞出五湖之下流逕入于海,何緣入於五湖?淮、汝逕自徐州入海,全無交涉。《禹貢》云:“彭蠡既瀦③,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以對文言,則彭蠡,水之所瀦,三江,水之所入,非入于震澤也。震澤上源,皆山環之,了無④大川,震澤之委⑤,乃多大川,亦莫知孰為三江者。蓋三江之水無所入,則震澤壅而為害;三江之水有所入,然後震澤底定。此水之理也。
作品注釋
①大河:指黃河。
②太山:即泰山。
③瀦:水停聚的地方。
④了無:完全沒有。
⑤委:指水的下游。
作品譯文
司馬相如《上林賦》描述上林苑的各條河流說:“丹水,紫淵,灞、�、涇、渭,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灝�潢漾……東注太湖。”這八條河流自流入黃河,黃河距離太湖數千里,中間隔著泰山以及淮河、濟水、長江,怎么會與太湖牽扯到一起?郭璞《江賦》云:“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溯沛。”《墨子》曰:“禹治天下,南為江、漢、淮、汝,東流注之五湖。”孔安國曰:“自彭蠡,江分為三,入于震澤,遂為北江而入于海。”這些話都是沒有仔細考察地理的結果。長江、漢水到太湖自隔著山,它們的下游則繞過太湖往下直接流入大海,怎么會說入太湖呢?淮水、汝水直接從徐州流入大海,和太湖全無關係。《禹貢》云:“彭蠡既瀦,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從文字的對偶來說,彭蠡,是水聚集的地方,三江,是水流入的地方,並非說三江流入太湖。太湖上面的源頭都被群山環繞,根本沒有大的河流,太湖的下游才有很多大的河流,也沒有誰知道哪些屬於三江。大概如果三江的水沒有去處,太湖就會堵塞成為禍害;如果三江的水有去處,太湖才會安定。這就是水的特性。
出處簡介
《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農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和美術等。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占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占總數的36%,其餘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占全書的46%。
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
《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
作者簡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公元1063年(仁宗嘉�八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公元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1082年(元豐五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