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氰化鉀和氰化鈉都是無色晶體,在潮濕的空氣中,水解產生氫氰酸而具有苦杏仁味。

氰化物的毒性主要由其在體內釋放的氰根而引起。氰化物可由呼吸道和消化道攝入體內。氰根離子在體內能很快與細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價鐵離子結合,抑制該酶活性,使組織不能利用氧。當大量吞入或吸入高濃度氰化物時,中毒者隨即倒地,意識喪失,瞳孔放大,迅速死亡。吞服氰化物較少者,開始感到咽喉緊縮、強烈恐懼、胸內抑悶、眩暈、嘔吐、眼睛凸出,肌肉痙攣、脈搏快而弱,最後因呼吸麻痹而死,前後不過20分鐘左右。攝人體內低濃度的氰化物,一部分轉化成硫氰酸鹽隨尿排出體外,一部分逐漸在體內蓄積,久而久之,引起慢性中毒。患者頭痛失眠、四肢乏力、容易疲勞、胸部與上腹有壓迫感,血壓下降。
然而它們絕非化學家的創造,恰恰相反,它們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尤其是生物界。氰化物可由某些細菌,真菌或藻類製造,並存在於相當多的食物與植物中。例如,在杏、桃、李、枇杷、櫻桃、梅等核仁中,以及在木薯、嫩毛筍、茅膏菜及嫩高粱葉中,都含有一種叫氰甙的物質,可使人中毒,最常見的是吃苦杏仁中毒。在植物中,氰化物通常與糖分子結合,並以含氰糖苷(cyanogenic glycoside)形式存在。木薯中就含有含氰糖苷,在食用前必須設法將其除去(通常靠持續沸煮)。水果的核中通常含有氰化物或含氰糖苷。如杏仁中含有的苦杏仁苷,就是一種含氰糖苷,故食用杏仁前通常用溫水浸泡以去毒。
人類的活動也導致氰化物的形成。 環境中的氰化物主要來自工業“三廢”,也有含氰的殺蟲劑或藥劑污染的,但以前者為主。汽車尾氣和香菸的煙霧中都含有氰化氫,燃燒某些塑膠也會產生氰化氫。氫氰酸是製造丙烯腈的原料,每生產10噸丙烯腈約排放50- 100公斤氫氰酸。氰化鈉、氰化鉀用於金屬電鍍、礦石浮選、染料,製藥、金屬看色、鉑金精煉等工業。顯而易見,水域一旦被氰化物污染,其後果不堪構想。
HCN是一種極弱的酸,其電離程度甚至比水還要弱,25℃時HF的電離度8%,乙酸的是1.3%,HCN的是0.01%,所以其相應的強鹼鹽會發生強烈水解如氰化鈉和氰化鉀等都顯強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