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氣及其化合物》基本信息
科目:無機化學 教學對象:高一學生課時:2 教學環境:多媒體教室及實驗室
學習者特徵分析
學生分析第一,本課題是學生第一次系統地學習物質,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逐步學會認識物質的一般方法。
第二,學生對實驗探究還剛起步,所以,學生對實驗探究的意識、信心及方法步驟,需要在老師的不斷引導下,逐步增強、提高和掌握。
第三,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還剛剛開始,還處於盲目階段,所以讓學生通過觀察程式,對實驗的觀察和描述做到系統、準確,是需要老師引導的。
第四,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學以致用。
根據學生認識上的特點,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突出了實驗,讓學生有了感性認識,為增強效果,並對實驗作了一定的改進;教學中,多採用了多媒體手段,充分利用圖片、影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知欲。通過實驗探索和討論交流,認識氨氣的化學性質;啟發和引導學生通過對實驗信息的分析,認識化學變化及其基本特徵,同時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學會觀察實驗和實驗探索方法,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
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三版)第四章第四節第1課時的教學內容,主要圍繞氨氣的性質展開教學,師生共同探究氨氣的物理性質、氨水的的組成、氨氣與酸的反應、氨氣的還原性以及氨氣的用途,氨氣的製法及銨鹽的性質安排在下一課時學習。本節內容按排在”金屬及其化合物”之後,是常見無機物及其性質的繼續,屬於元素化合物內容。元素化合物知識是中學化學的基礎知識,也是學生今後在工作和生活中經常要接觸、需要了解和套用的基本知識,這些知識既可以為前面的實驗和理論知識補充感性認識的材料,又可以為將來化學Ⅱ介紹的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等理論知識打下重要的基礎。本節課主要圍繞氨氣的性質展開教學,師生共同探究氨氣的物理性質、氨水的的組成、氨氣與酸的反應、氨氣的還原性以及氨氣的用途,氨氣的製法及銨鹽的性質安排在下一課時學習
化學性質 (1)跟水反應氨在水中的反應可表示為:一水合氨不穩定受熱分解生成氨和水氨水中存在三分子、三離子、三平衡分子:NH3、NH3?H2O、H2O;離子:NH4+、OH-、H+;三平衡:NH3+H2ONH3?H2ONH4++OH-H2OH++OH-氨水在中學化學實驗中三套用①用蘸有濃氨水的玻璃棒檢驗HCl等氣體的存在;②實驗室用它與鋁鹽溶液反應制氫氧化鋁;③配製銀氨溶液檢驗有機物分子中醛基的存在。(2)跟酸反應2NH3+H2SO4===(NH4)2SO43NH3+H3PO4===(NH4)3PO4NH3+CO2+H2O===NH4HCO3(反應實質是氨分子中氮原子的孤對電子跟溶液里具有空軌道的氫離子通過配位鍵而結合成離子晶體。若在水溶液中反應,離子方程式為:8NH3+3Cl2===N2+6NH4Cl(黃綠色褪去,產生白煙)反應實質:2NH3+3Cl2===N2+6HClNH3+HCl===NH4Cl總反應式:8NH3+3Cl2===N2+6NH4Cl(3)在純氧中燃燒4NH3+3O2=2N2+6H2O(4)與碳的反應NH3+C=HCN+H2(劇毒氫氰酸)
化學性質
氨的製法氨的製法
1.工業製法:工業上氨是以哈伯法通過N2和H2在高溫高壓和催化劑存在下直接化合而製成:工業上制氨氣高溫高壓N2(g)+3H2(g)========2NH3(g)(可逆反應)催化劑△rHθ=-92.4kJ/mol2.實驗室製備:實驗室,氨常用銨鹽與鹼作用或利用氮化物易水解的特性製備:△2NH4Cl(固態)+Ca(OH)2(固態)===2NH3↑+CaCl2+2H2OLi3N+3H2O===LiOH+NH3↑(1)不能用NH4NO3跟Ca(OH)2反應制氨氣因為NH4NO3是氧化性銨鹽,加熱時低溫生成NH3和HNO3,隨著溫度升高,硝酸的強氧化性發揮作用使生成的氨進一步被氧化生成氮氣和氮的氧化物,所以不能用NH4NO3跟Ca(OH)2反應制氨氣。(2)實驗室制NH3不能用NaOH、KOH代替Ca(OH)2因為NaOH、KOH是強鹼,具有吸濕性(潮解)易結塊,不易與銨鹽混合充分接觸反應。又KOH、NaOH具有強腐蝕性在加熱情況下,對玻璃儀器有腐蝕作用,所以不用NaOH、KOH代替Ca(OH)2制NH3。(3)用試管收集氨氣為什麼要堵棉花因為NH3分子微粒直徑小,易與空氣發生對流,堵棉花目的是防止NH3與空氣對流,確保收集純淨。(4)實驗室制NH3除水蒸氣為什麼用鹼石灰,而不採用濃H2SO4和固體CaCl2因為濃H2SO4與NH3反應生成(NH4)2SO4NH3與CaCl2反應能生成CaCl2·8NH3(八氨合氯化鈣)CaCl2+8NH3==CaCl2·8NH3(5)實驗室快速製得氨氣的方法用濃氨水加固體NaOH(或加熱濃氨水)教學目標分析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氨氣的物理性質;(一)知識與技能:
2、掌握氨氣的化學性質,了解氨氣的用途;3、提高規範操作能力、實驗觀察能力及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的觀察和分析,探究事物本質,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2、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套用化學實驗發現新知識的學習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合成氨方法的發明及其對解決人類糧食的重大貢獻,認識化學合成在人類社會中的重要地位,體會科學家對科學事業的推動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不斷引導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培養自身認真仔細、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努力探索的優良品質,並逐步培養其創新精神。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氨氣的化學性質。重點
2、運用科學的方法、準確的術語、規範的操作來解決實際問題。3,氨的物理性質與噴泉實驗;氨的化學性質。
難點 1、氨水的組成及其鹼性。
難點
2、培養通過現象挖掘本質的科學研究能力。3、如何有效地組織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達到師生、生生交流互動,創建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
4,噴泉實驗原理及拓展套用;氨的化學性質
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分析——說學法學習方法:實驗、探究、類比、歸納、驗證
本課時教學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歸納”的學習方法。如氨氣化學性質的研究,讓學生獲得研究物質性質的一種常用方法
教學過程分析——說程式
教學程式的正確實施是教會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過程。
本節課分為六個環節:
環節一:科學史話、導入新課
環節二:以情入境、初識氨氣
環節三:誘思探究、噴泉實驗
環節四:預測驗證、再識氨氣
環節五:總結提高、突破難點
環節六:利用性質、推測用途
環節一:科學史話、導入新課
通過介紹合成氨的化學史、氨與諾貝爾獎入手,使學生對本節課產生濃厚的興趣,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完成本節課的學習。
環節二:以情入境、初識氨氣
新聞報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新聞報導及圖片得到什麼啟示?你能總結出氨氣的哪些性質?3、如何吸收泄露瀰漫在空氣中的氨氣?三個方面討論交流。初識氨氣的物理性質。
環節三:誘思探究、噴泉實驗
展示一瓶氨氣引導學生從顏色、氣味、狀態、密度等方面進行歸納,並與以上討論結果進行對比。利用圖片中消防隊員用水龍頭對空中噴灑,誘思氨氣在水中溶解性如何呢?引出噴泉實驗並從多角度進行探究:
1、回憶生活中的噴泉,思考產生噴泉的原因(廣場噴泉、音樂噴泉、火山噴發等)
2、噴泉實驗的原理
3、噴泉實驗的拓展套用
想一想:若燒瓶內液體沒有充滿,請分析失敗的原因;還有哪些氣體可以用來做噴泉實驗?
試一試:依下圖裝置,燒瓶中充滿乾燥氣體a,燒杯中盛裝液體b,打開止水夾後,最終液體可以充滿燒瓶的是()
環節四:預測驗證、再識氨氣
由噴泉實驗中無色液體進入燒瓶變紅,引出氨氣與水反應,指導閱讀課本自學,思考氨氣與水反應的原理。
通過小魔術引出氨氣與酸反應,同時引導探究實驗中的不足之處:由於濃氨水和濃鹽酸本身都可以在空氣中形成白霧,導致反應後形成的白煙現象不太明顯,有學生會誤認為這是濃氨水或濃鹽酸本身在空氣中形成白霧,因而說服力不強。進一步師生共同分析設計一個說服力更強、體現環保的實驗。
演示:
取一根兩端開口的長玻璃管,一端塞入浸有濃鹽酸的脫脂棉,另一端塞入浸有濃氨水的脫脂棉,然後兩端用橡皮塞塞緊,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通過以上實驗,類比分析氨氣與酸反應都會產生白煙嗎?通實驗驗證,並讓學生動手完成NH3與其它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環節五:總結提高、突破難點
本階段的設定主要是幫助學生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梳理知識。由於知識比較零散,容易使學生陷入困境,為使學生情緒得以控制,應引導學生進行總結:
1、氨水中的微粒種類
2、根據氮元素價態,分析氨的還原性
3、書寫化學方程式;分析氧化還原反應;介紹氨還原性的套用。
環節六:利用性質、推測用途
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引導學生課外活動。
1.你如何對待“氨氣泄露事件”?
2.請同學們思考能否用其他的方法來引發噴泉實驗?
3、上網查找有關氨氣的用途及合成氨的化學史,寫一篇關於氨氣的小論文。
教學策略的選擇與設計
在上課前一天,我給同學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從氨氣的化學式NH3,你能知道氨的哪些性質?提示他們可從化學鍵理論、分子結構、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氧化還原規律等方面入手探究,並儘可能設計實驗來驗證這些性質。課堂上同學們分組討論,氣氛熱烈。對於一些淺顯的性質同學們比較容易推出來,如(1)有同學可能以前見過聞過氨氣,提出氨氣在常溫下為氣態,有刺激性氣味。這時我給每個小組發一隻裝滿氨氣的試管,依次傳下去,讓他們看一看,聞一聞。一些農村的學生興奮地說,與化肥碳銨的氣味一樣,有反應快的同學馬上說是碳銨分解為NH3了。這時氣氛很活躍,有同學想知道碳銨是什麼,有同學說誰想打磕睡就給他聞氨氣,等等。
(2)從氨氣的化學式NH3知,其摩爾質量為17g/mol,,氨氣的密度比空氣小,標況下密度為0.771g/l,所以同學們推出氨氣可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這是舊知識的運用,不錯。
(3)有同學從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知識推出NH3的穩定性強於CH4、PH3、弱於H2O、HF。能學以致用,很好。
(4)有同學從化學鍵的知識推出NH3的電子式為,但分子結構不會分析。我提示N原子有一對電子沒有被共用,那三個N—H鍵會不會分布成正三角形,完全對稱呢?學生答不會?那請推測NH3可能為極性還是非極性分子呢?我在前面已講過這個知識,所以學生很容易推出為極性分子。我繼續引導學生思考,既然NH3為極性分子,那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何呢?學生馬上想到,NH3易溶於水。如何用實驗來證明呢?有同學說,將裝滿NH3的試管倒置在水槽中,觀察水面上升的高度。這時我給同學們演示書上的“噴泉實驗”。學生在一剎那對實驗的“動感”現象和鮮明的“色差”現象發出一陣驚嘆。學生的求知慾被激發,思維能力也活躍起來。由噴的現象極易想到瓶內氣體的壓強急劇減小,而證明了NH3極易溶於水;由“無色變紅色”的現象,也順理成章的認識到NH3的水溶液為鹼性。我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NH3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及氨水的性質。為了加深學生對“NH3+H2O≒NH3.H2O≒NH4++OH-的理解,我給每個小組發一瓶氨水,讓他們打開瓶塞,聞到其強烈的刺激性氣味,認識NH3.H2O的不穩定性,理解第一個“≒”的含義。然後進一步提出在實驗室如何用濃氨水來製取氨氣。學生很容易想到將濃氨水加熱即可。有個別同學提出在濃氨水中加入固體NaOH,,雖然不能從平衡移動的知識來解釋,但他知道固體NaOH,溶於水要放熱。我再讓學生從OH-的濃度增大來理解第二個“≒”的含義。這樣從NH3的結構推到物理性質再到化學性質層層遞進,學生易於理解和接受。
(5)從NH3的氮元素的化合價為-3,可推知NH3有還原性,可與O2、F2等氧化性的物質反應。這時我引導學生從氧化還原的規律寫出NH3分別與O2、Cl2、CuO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6)前面的幾個性質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和老師的引導下能一步步的理解和接受,但NH3還有哪些性質呢?我提示學生NH3的結構中N原子還有一對電子沒有被共用,而H+的核外沒有電子,當兩者相遇時,如何使它們都能達到穩定結構。學生可從配位鍵的角度來理解NH3與H+結合成NH4+的過程,從而認識到NH3能與酸反應成鹽,進一步認識NH3是鹼性氣體。我準備了一瓶濃鹽酸,一瓶濃流酸,一瓶濃氨水,和紅色石蕊試紙。先讓學生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放在濃氨水瓶口上方,觀察變藍的現象。再分別將蘸有濃鹽酸、濃流酸的玻棒與蘸有濃氨水的玻棒靠近,觀察現象,從而領會揮發性的酸與氨氣在空氣中相遇才產生白煙。最後學生總結氨氣如何檢驗。這樣從結構推出性質,再用實驗來證明,學生好理解,印象深刻。
(7)學生沒有學過氫鍵,我從共用電子對的偏移及原子半徑大小補充了NH3與NH3、NH3與H2O之間有氫鍵的形成,理解NH3易液化,易溶於水。這樣讓學生對NH3有全面的了解。
教學過程與媒體資源
化學是一門實驗學科,對剛升入高中不久的學生來說,大部分人的抽象思維比較困難,有些學生學得比較呆板,不太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習方法上往往更多地習慣死記硬背,不習慣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獨立思考,在動手探究能力方面則更差。為此,本節課的教學主要以史料和新聞報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充分運用實驗探究,層層推進,堅持以人為本的宗旨,注重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和科學思維的培養,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教學流程圖
【引入】由氫氣和氮氣合成引出本節課題回憶舊知識,明確本節目標。複習,引導學生進入新課情景。【板書】一、氨(NH3,式量=17)1、氨的分子結構【提問】用電子式和結構式表示氨分子的結構思考,書寫。電子式結構式HH..│H∶N∶H-N..│HH用理論分析氨的分子結構
【展示】氨分子的球棍模型【提問】氨的分子結構,判斷氨分子是極性分子嗎?觀察模型,認真思考並回答。有一對孤對電子,呈三角錐形,極性分子培養立體思維能力,幫助理解記憶。
【展示】一瓶氨氣【提問】通常狀況下,氨有哪些物理性質?【投影】在通常狀況下,氨是無色氣體,有刺激性氣味,比空氣輕,易液化,極易溶於水。【板書】1、氨的物理性質通過對氨的加壓、液化、放熱、減壓、氣化、吸熱過程的講解,告訴學生氨做致冷劑的原理和實際套用。觀察,描述。培養觀察和思考的能力。
【指導】氨的噴泉實驗【提問】(1)酚酞溶液為什麼會噴入圓底燒瓶?(2)酚酞溶液為什麼會變成紅色?分組實驗並討論。結論(1)氨極易溶於水(1:700)(2)氨溶於水後呈鹼性1、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2、通過討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多方面考慮問題,加深印象。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4、引導學生髮現化學中蘊涵的美。
【過渡】大家分析發生了什麼化學變化呢?分析,思考。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欲望。
【板書】2、、氨的化學性質【板書】(1)氨與水的反應NH3+H2O=NH3·H2O=NH4++OH-NH3·H2O=NH3+H2O【講解】NH3。H2O不穩定,且在水溶液中能少部分電離出NH4+和OH-,所以氨水顯弱鹼性。【討論】在氨水中,主要存在哪些分子和離子?【演示】將濕的紅色石蕊試紙,接近打開的盛有濃氨水的試劑瓶瓶口【講解】濃氨水有揮發性,揮發出的氨跟水反應,使濕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實驗室用此方法檢驗氨的存在。分組討論,提出看法並說明理由。思考,討論。1、給學生營造一個研討的氣氛。2、滲透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的觀點3、鞏固重點內容,及時反饋知識掌握情況。4、提高學生分析實驗現象,解決問題的能力。5、複習舊知識,鞏固新知識,加深認識。
【過渡設問】氨水有鹼性,能與哪類物質反應呢?【指導】氨與氯化氫反應【提問】描述觀察到的現象,並分析推斷出什麼結論?【過渡設問】氨與酸能反應,反應的實質是什麼呢?【計算機演示】氨與酸溶液中H+結合成NH4+的過程(引導學生分析氨中氮元素的化合價,判斷出氨有還原性)【板書】(2)氨與酸反應NH3+HCl=NH4Cl【講解】由配位鍵的形成條件知,有孤對電子的NH3可以和有空軌道的H+形成配位鍵而地到NH4+。NH3+H+→NH4+三角錐正四面體【練習】NH3+HNO3=NH4NO32NH3+H2SO4=(NH4)2SO4分組實驗,觀察現象,討論結果。思考,討論。思考反應實質練習書寫化學方程式1、親手實驗,加深印象。2、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3、培養邏輯推理能力。設疑,激發學習興趣。變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滲透結構與性質的關係。
【引入】在NH3分子中,N呈-3價,是最低價,能被氧化而升高,O2是最常見的強氧化劑,那么,NH3和O2之間在什麼條件下可以反應?有什麼現象?產物是什麼呢?思考引出氨與氧氣反應的性質
【演示】取乾燥的250ml燒瓶在酒精燈上預熱一分鐘,迅速將瓶口對著盛氨水的試劑瓶口,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氨氣20秒,再將燒紅熱的螺鏇狀鉑絲迅速插入燒瓶中。【提問】觀察到什麼現象?說明什麼問題?講解在上述條件下,NH3和O2可以反應,反應放熱,初時無明顯現象,冷卻時有紅棕色氣體生成,說明初時有NO生成。觀察實驗現象,歸納反應原理。1、培養觀察能力、敘述能力及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2、培養思維的嚴密性、敏捷性和創造性。
【板書】(3)氨跟氧氣的反應催4NH3+5O2=4NO+6H2O△-3+2【講解】在反應中,N→N,0-2被氧化,O→O,被還原,由於這是在NH3、O2與催化劑接觸時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所以叫"氨的催化氧化法"反應,這是工業制硝酸的基礎反應。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總數利用氧化--還原反應的原理探討反應的實質。
【過渡】通過上邊的學習,不難看出氨有許多性質。【板書】4、氨的用途自己畫網路圖。1、滲透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唯物主義觀點。2、通過介紹氨的用途,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並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
【練習】1、氨水與液氨有什麼不同?2、濃硫酸常用氣體乾燥劑,是否可以用來乾燥氨氣?為什麼?3、找出兩種在實驗室檢驗氨氣的方法?考察學生對本節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
教學評價
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觀念也必須與時俱進。但在高考的指揮棒下,我們如何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眾多問題:傳統教學模式真的應該擯棄?它確實有課堂知識點容量大,可緩解化學課時緊張的特點。教學時間與山區教學條件的限制,我們該如何開展素質教育?長遠培養人的目標與短期的教學成績的衝突如何解決?學生的良好的能力素質不是在短期能體現出來的,該如何評價一個教師的能力呢?我很想知道在今天的高考制度下,該如何進行素質教育?願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討。備註與反思
我這節課的設計思路是;由氨氣的結構推出它的性質,再用實驗來證明它的性質,最後由性質聯繫它的用途。這樣層層推進,學生便於理解和接收。另外,我想通過讓學生自主參與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分析能力,讓他們學會學習。同學們覺得較輕鬆地掌握了重難點知識,且學到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效果較好。但我覺得最大的幾個問題是:(1)時間不夠。大綱要求的一節課內容,至少要2節課才能完成。若再將噴泉實驗引申和歸納,則需3節課。
(2)對於優生源的班級開展探究式學習還可以,對於基礎較差、條件艱苦的偏遠山區的學生開展起來很困難。
(3)課堂上同學們有時會因為某個問題一直深入討論,或扯到其它不相干的問題上,難回到我們這節課的主題上來。從而浪費課堂時間,重點不突出,教學任務難以完成。
(4)我在構想,如果我每節課都儘量讓學生主動探索學習,討論學習,教師最後再歸納、總結、補充,從長久來看,學生會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取科學的方法,逐步形成終生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正是素質教育的體現。但由於時間限制,做題少了,訓練少了,複習少了,講評少了,短期的教學成績肯定會受影響,而現在對教師的考核唯分數為高,教師如何體現自身的價值?如何把握“探究程度”與“知識點落實”兩全其美的度?
氯氣及其化合物綜合題
--------------------------------------------------------------------------------例題:如圖所示,是一個製取氯氣並以氯氣為原料進行特定反應的裝置,其中各試劑瓶裝的試劑為:B(氫硫酸)C(溴化亞鐵溶液)D(碘化鉀澱粉溶液)E(混有二氧化硫的氯化鋇溶液)F(水)H(紫色石蕊試液)
(1)A是氯氣發生裝置,其化學反應方程式可以是:;;;
(2)Ⅰ中b瓶內宜加入的液體一般是。關閉Ⅰ中的活塞,在選取試劑正確且適量的前提下,製取氯氣時c中的液面不明顯上升,估計可能的原因是。檢查原因的簡單方法是;怎樣檢驗這一部分裝置的氣密性。
(3)用圖示的Ⅱ或Ⅲ代替Ⅰ是否可行?。簡要說明理由。
(4)實驗開始時,先點燃A處酒精燈,打開分液漏斗鏇塞和Ⅰ處活塞,讓氯氣充滿整個裝置,再點燃G處酒精燈,回答下列問題:
a、怎樣證明氯氣已充滿了整個裝置
b、下列裝置中的現象是B;C;D;E;F。
(5)G裝置的硬質玻璃管內盛有碳粉,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其產物為二氧化碳、和氯化氫,寫出G中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裝置F的作用是。
(6)在H處,紫色石蕊試液的顏色由紫色變為紅色,再變為無色,其原因是。
(7)若將H處的燒杯中的溶液改為澄清的石灰水,反應過程中的現象為(選填標號)
A、有白色沉澱
B、無現象
C、先生成白色沉澱而後消失
(8)G處反應完畢後關閉分液漏斗鏇塞,移去酒精燈,但由於餘熱的作用,A處仍有氯氣產生,此時應該怎樣操作;裝置Ⅰ中的現象是;裝置Ⅰ的作用是。
(9)實驗完畢後如將F中的溶液逐滴滴入含酚酞的氫氧化鈉溶液中,當滴到最後一滴時,紅色突然褪去,產生該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兩個,請用簡要的文字說明:
①是由於。
②是由於。
簡述怎樣用實驗的方法證明紅色褪去原因是①或是②;
(10)若將F中的水換成氫氧化鈉溶液,溶液中不但有NaClO還有NaClO3,其物質的量比為2:1,則氧化劑和還原劑的物質的量比為:。
[參考答案]
(1)MnO2+4HCl(濃)MnCl2+H2O+Cl2↑
2NaCl+2H2SO4(濃)+MnO2MnSO4+Na2SO4+2H2O+Cl2↑
6HCl(濃)+KClO3KCl+3H2O+3Cl2↑
(2)飽和食鹽水裝置漏氣檢查原因的簡單方法:用濕潤的碘化鉀澱粉試紙靠近各接口處,漏氣則試紙變藍。檢驗這一部分裝置的氣密性:關閉分液漏斗鏇塞和Ⅰ處活塞,從c中向容器內加飽和食鹽水,當c的下端浸入液面下且c中的液面高於b瓶內液面,並長時間不下降,則說明氣密性好。
(3)Ⅱ可行,Ⅲ不行。Ⅱ與Ⅰ原理相同,而Ⅲ中因c瓶口密封,體積不能改變,增大壓強會有危險。
(4)a、觀察當整個裝置內充滿黃綠色氣體時,說明氯氣已充滿整個裝置。
b、B:有淺黃色沉澱生成。C:溶液由淺綠色變為深紅棕色。D:溶液變藍。
E:生成白色沉澱。F:溶液變為淺黃綠色。
(5)C+2H2O+2Cl2==CO2↑+4HCl↑
向G中提供反應所需的水蒸氣
(6)生成的HCI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剩餘的氯氣又與水作用生成次氯酸,又起漂白作用,使紅色褪去。
(7)B
(8)關閉Ⅰ處活塞。現象是:Ⅰ處b瓶內液面下降,c中液面上升。作用:貯存多餘的氯氣。
(9)①是由於:F中的酸中和了氫氧化鈉溶液而是紅色褪去。
②是由於:F中的HClO氧化漂白使紅色褪去。
向褪色的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紅色又出現,說明是原因①而不是原因②
(10)7:3
1.用經Cl2消毒的自來水配製下列溶液:①Na2SO3;②KI;③AlCl3;④FeCl2;⑤AgNO3;⑥稀鹽酸,發現部分藥品變質,它們是()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
C.①②④D.③⑥
【解析】用Cl2消毒的自來水中,含有鹽酸和氧化劑HClO,Cl-能使Ag+沉澱,HClO能將SO32-、Fe2+、I-等氧化。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