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風雲往事:十里洋場的民國舊事

民間風雲往事:十里洋場的民國舊事

《民間風雲往事:十里洋場的民國舊事(插圖本)》由民國重要人物曾任法商寶多洋行買辦、重慶銀公司經理、汪偽政府時曾任復興銀行行長、中國銀行監察人、周佛海的機要秘書孫曜東的口述實錄,由上海作家協會會員、家族史專家、曾任華東師大校報主編的宋露霞整理。《民間風雲往事:十里洋場的民國舊事(插圖本)》有:十里洋場掠影、昔日老友憶舊、汪偽內幕雜憶、梨園人物漫記、銀行家軼事瑣記。孫曜東在老上海生活三十多年,是二十世紀上半葉上海風雲變幻的當事人和見證人,所記史事,對於復原老上海那段歷史,具有特別的意義,圖文並茂,資料性、可讀性俱佳。

作者簡介

宋路霞,1952年生,山東濟南人。上海作家協會會員。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該校校報編輯部主任、圖書館支部書記。主要研究方向:近現代家族史、上海史、上海洋樓文化。主要著作:《李鴻章家族》、《盛宣懷家族》、《張靜江、張石銘家族》、《百年儒商——南潯小蓮莊劉家》、《百年收藏》、《上海的豪門舊夢》、《上海的豪門望族》、《洋樓滄桑》、《回夢上海老洋房》、《回夢上海大飯店》、《錢幣大師馬定祥》、《上海頂級老洋房》、《上海灘名門閨秀》、《浮世萬象》(孫曜東口述、宋路霞整理)等。
孫曜東(1912—2005),出生官宦世家(其曾叔祖是光緒帝師孫家鼐,其祖父是清末直隸趙州縣令。其父孫多提,民國時期曾任揚由關監督、松江鹽運副),聖約翰大學畢業後留美,曾任法商寶多洋行買辦、重慶銀公司經理。汪偽政府時曾任復興銀行行長、中國銀行監察人、周佛海的機要秘書:、抗戰勝利後他與中共地下黨聯繫,在揚帆的領導下做秘密工作,策反了軍統重要人物鄧葆光。1955年潘、揚冤案事發,他被牽連入獄。1975年特赦返回上海,生前曾任徐匯區政協僑聯高級顧問。

圖書目錄

代序老上海談老上海熊月之
第一章十里洋場掠影
美食家、銀行家、菜館子
舊上海的足球隊及其後台老闆
舞廳、舞女、舞女大班
會樂里的第一奇人——含香老五
20世紀30年代世界網球大師在上海
第二章昔日老友憶舊
“大怪”張伯駒及其被綁票的真相
盧小嘉與江浙之戰內幕
軍統要員鄧葆光投共秘聞
珠寶大王鐵寶亭軼事
網球朋友與網球運動
第三章汪偽內幕雜憶
1941年的金融界大血戰
陳公博的牌友與女友
梁鴻志最後的幾首詩
我所知道的李士群
1945年的楚園與楚囚
第四章梨園人物漫記
從京津南下的戲迷世家
楊小樓“智奪”金少山
余叔岩中南海“打棍出箱”
楊寶忠“醉酒”掉胡琴
“趕三一去無京醜”
說不盡的梅蘭芳
閒話俞振飛
一代名伶馬連良
程硯秋及其傳人章遏雲
第五章銀行家逸事瑣記
“腦後見腮”的銀行家吳鼎昌
十萬元起家的銀行家陳光甫
金融巨子張家墩
朱博泉創辦上海票據交換所
學徒出身的銀行家唐壽民
中國銀行初創時的總裁孫多森
周作民赤手空拳辦銀行
葉景葵、蔣抑卮與浙江興業銀行
銀行界的“黑馬”胡筆江

序言

近代上海是世界城市史上的特例,政治格局、經濟特點、社會結構、文化風格,都戛戛獨造,自成一體,不能以尋常都市視之,至於人物,更是五方雜處。魚龍混雜,既藏龍臥虎,也藏污納垢。在這裡,善惡、美醜、真假、新舊、光明與黑暗、合法與非法、地上與地下,相反相成,相摩相盪,產生了許許多多或廣為流傳或罕為人知的有趣有味的故事。近些年,上海史熱持續升溫,關於老上海書籍、影視作品層出不窮,滿坑滿谷,其原因蓋在於此。至於老書重印,老歌新唱,老店新開,老街新建,無不瀰漫著懷舊的氣氛,訴說著老上海的魅力。
在雲蒸霞蔚、氤氳蓊鬱的上海史熱中,有一種努力最為可貴,這就是對那些櫛風沐雨、履霜踐雪的健在的老上海的訪談。因為,隨著時光的流逝,能談老上海歷史的老上海人,作為一種不能再生的資源,越來越稀缺了。雖說如今生活條件好了,人的壽命長了,但是,屈指算來,對於三四十年代上海有所經歷有所記憶的人,至少已是八十來歲的耄耋老者,發蒼蒼,視茫茫,齒牙動搖,步履蹣跚,這些人本已寥若晨星,何況其中記憶混沌、口齒含糊者又所在多有。檔案過幾年還可以再查,雜誌過幾年還可以再翻,小說過幾年還可以再寫,但是,留存在那些老上海腦海里的歷史碎片,再過幾年可能就晦明永隔,難以尋覓了。這就是老上海口述歷史無可替代的獨特價值。
本書口述人,孫曜東先生,是不可多得的老上海,其傳奇般的經歷,如果深入發掘,就是寫三五部書,也綽有餘裕。他是安徽壽縣人,1912年出生,曾叔祖孫家鼐,為光緒皇帝師父,祖、父均為官僚。他生於北京,長於上海,就讀於聖約翰大學,留學美國,專攻金融,畢業後回滬發展,任法商洋行買辦、重慶銀公司經理,汪偽時任偽復興銀行行長、偽中國銀行監察人,擔任過大漢奸周佛海的機要秘書。抗戰勝利後,坐過牢房,又與中共地下黨聯繫,在揚帆領導下做秘密工作,策反過軍統重要人物鄧葆光,在政權遞嬗之際,為辭舊迎新作了貢獻。1955年潘漢年、揚帆冤案事發,被牽連入獄,在安徽白茅嶺農場勞動改造。1975年特赦,返回上海,晚年擔任徐匯區政協僑聯高級顧問。他曾富比陶朱,也曾窮若乞丐;與黨國要人為伍,與大奸巨憝為鄰;娶舞女為妻,與明星有染……這么顯赫的家庭背景,這么多彩的人生經歷,或儒或商或政,或黑或灰或紅,或京或海,或中或洋,忽焉上天,忽焉入地,忽焉紙醉金迷,忽焉冷清孤寂,曲折坎坷,斑駁陸離,若非親訪親聞,即令莎士比亞再世,也無法編造得如此離奇異常。跌宕起伏,引人人勝。
口述史,主要述親歷親見親聞之事,其珍貴性依歷一見一聞順序而遞減。孫曜東先生此書的非常可貴之處,是其親歷親見之比重相當大。
作為闊少爺、留學生、銀行家,他是上海眾多舞場、妓院、戲院、茶館、飯店的財神爺,時常出入其間,非常熟悉這些場所的規矩、習俗、歷史,書中對此記述詳實生動,尤其對舞場特點、舞女生涯,如數家珍,娓娓道來。他長期在金融界工作,熟悉諸多銀行家的經歷、個性、風格、特點,如談周作民之能,朱博泉之圓,吳鼎昌之闖,談荔孫之精,陳光甫之明,述其家世,道其緣由,敘其事理,析其得失,探幽闡微,提綱挈領,舉重若輕,其中許多感悟性、綜合性的見解,不是從文字資料中可以總結出來的。
作為周佛海的心腹,孫曜東與汪偽集團眾多要人稔熟,記述頗多傳神之筆,狀梁鴻志之好詩近迂,述周佛海之好色藏嬌,記謝芝庭之大都會血案,說唐壽民之八面玲瓏,均親歷親聞,繪聲繪色,為有我之境,絕非道聽途說、捕風捉影、三人成虎之類野史戲說可比。
青年時代的孫曜東,興趣相當廣泛。他好京劇,看戲、評戲、捧角,對於京劇界的掌故特別留意,所述京劇界秘辛珍聞甚多,所記馬連良、余叔岩、程硯秋、章遏雲等事跡,親切而生動。他是足球迷,看球、踢球、追星,所述親歷的上海足球片段相當有價值。其中記述他與夥伴們黑夜裡痛揍黑哨洋裁判的故事,以“誤打”對“誤判”,以義憤對惡行,令人捧腹之餘,感到有趣而解恨。
孫曜東在老上海生活三十多年,是20世紀上半葉上海風雲變幻、陵谷興替的當事人和見證人,所記史事,對於復原老上海那段歷史,具有特別的意義。書中寫道,近代中國兵荒馬亂,地方實力派都給自己預留後路,以便打仗失敗、政治失意後,好到租界當寓公,因此紛紛在上海租界置辦房產。置辦花園洋房的,就有劉驥在五原路,李鳴鐘在香山路,劉郁芬在永嘉路,這些洋房都是托孫曜東管理或經租的。這對於理解近代上海冠蓋雲集的原因、上海在中國的特殊地位很有幫助。
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三國演義》開頭的這幾句俯瞰歷史、富於哲理的話,用來描寫晚年的孫曜東心態,再恰當不過了。經過那么多的是非曲直,悲歡離合,看慣春花秋月,潮漲潮落,年逾九旬的孫曜東心靜如水,寵辱不驚。他眼不花,耳不聾,思路清晰,心情開朗。敘述往事,不偏頗、不激憤,也不迎合時尚潮流。他失勢潦倒以後,那些看重錢財、權勢的姨太太,遠他而去,各奔東西,他理解諒解,並無怨言。他的口述,有當事者的真切,審視者的清明,旁觀者的幽默,但沒有為自己辯誣的繁詞,沒有對落水者痛罵的垢語,沖淡平和,一片坦誠,其言實,其理朴,其情真。
現代史上,有相當一批搏風擊浪、大起大落的風雲人物,在風停雨歇之後,息影林泉,悠遊卒歲,得高壽者並不少見,張學良、宋美齡、陳立夫,都活過期頤之年。我接觸過的薛耕莘、陸久之,還有本書口述人孫曜東,也都過九望百。是什麼營養在滋潤他們那累累傷痕的生命綠樹?我曾問過其長壽秘訣,他們各有各的說法。我想,遺傳基因、規律生活等因素之外,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樂觀達觀。樂天者壽,達觀者壽。進而為儒,退而為道,對於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這一進退哲學,真正明理不易,踐行更難。孫曜東身跨兩朝,學兼中西,大富大貧,大紅大黑,兩入牢獄而不改其為人宗旨,樂天順命,可謂深得入儒出道之文化三昧矣。
人與人的關係是一種緣,人與事的關係也是一種緣。本書整理者宋路霞。本非史學專業出身,一個偶然的機會,因緣際會,讓她對老上海名門望族的歷史發生了興趣,一頭扎進去,一發不可收,一乾二十年,走街串巷,飛南走北,翻閱舊籍,考核新知。王謝堂前,圖書館內,灑下了她串串汗水。在她的名下,已經排出一長串書名:《百年收藏》《洋樓滄桑》《百年家族——盛宣懷》《上海的豪門舊夢》《上海灘豪門望族》《回夢上海大飯店》。在今天的上海史學界,宋路霞三字,已與上海豪門掌故同義。為了解讀孫曜東這部大書,她四年來,周必一訪,不避寒暑,設問發履,口訪筆錄,由此及彼,牽絲攀藤,補漏充實,更訛糾謬,獲得了大量極其寶貴的資料。其心誠,其志專,這些豐碩的成果都是對她應有的回報。
這是我第三次為宋路霞的書作序了。她一再表示抱歉,說是寫序增加了我的負擔,其真誠不容置疑。但是,她哪裡知道,讀這樣內蘊豐富、文字秀美的好書,真是如沐春風、如飲醇醪,如看好戲,如聽美樂,可以增知識、長見識、明事理、陶情性,甚者可以從中悟得一些人生與歷史的真諦,那是一頓文化大餐,一次美的享受,何苦之有!
是為序。
熊月之
於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本文作者是上海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歷史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上海通史》主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