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馬強,1972年生於寧夏西吉縣,先後在西北民族大學和中山大學攻讀過歷史學、宗教學和人類學專業,獲得人類學專業宗教人類學方向博士學位,現為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宗教人類學和伊斯蘭文化。在《思想戰線》、《世界宗教研究》、《民族研究》、《廣西民族大學學報》、《雲南社會科學》、《世界宗教文化》、《回族研究》、《西北民族研究》、《東南亞研究》、《尋根》等刊物發表論文及學術隨筆50多篇。專著有《民國時期廣州穆斯林報刊資料輯錄》(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流動的精神社區——人類學視野下的廣州穆斯林哲瑪提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9月)。曾主持2007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項目、2008年福特基金資助的“亞洲人研究亞洲”(Asian studies Asia)國際項目和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獲得過陝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廣東省優秀博士論文、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等多種獎勵。曾在日本、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巴基斯坦、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國家進行訪學或學術交流。近來主要學術關注點有五:城市少數民族及社區、穆斯林移民、新歸信穆斯林、Tablīgh Jamā‘at和農村伊斯蘭教問題。
圖書目錄
前言:小傳統的文化表述
第一部分廣東伊斯蘭教概況
廣州回教譚爾素
廣東全省禮拜寺分布圖
廣東全省禮拜寺分布圖說明煥文
廣州回教風俗略志傅守保
廣州回教談傅守寶
廣州回教談劍梅
談談廣州的回教伊卜剌謙
三年來的廣州伊斯蘭張堯翰
齋月在廣州有強
第二部分伊斯蘭文化教育專題
一、綜述
廣州回教教育之過去與現在周繼廉
廣州各寺教務概況《月華周報》廣州通訊
二、回文大學
廣州回文大學啟事
本社出版周年紀念與回文大學開課二周年紀念會紀盛
本寺舉行回文大學第一屆畢業暨慕晏尊就席典禮
廣州回文大學布告
歡送馬瑞圖校長之盛況
三、香港回教博愛社義學
中華回教博愛社義學校務報告李重義
致各生家長們的幾句話本校學務處
本社義學本年度校務報告學務部
博愛社義校校歌芬作
博愛義學之建設訊息
博愛社義校舉行秋季始業開課禮式紀盛
補助香港博愛社義學
香港回教博愛社義學昨恢復上課
四、東營寺義學
整理東營義學堂
廣州組織整理東營義學堂委員會
廣州伊斯蘭國小校改進教務大修校舍募捐啟事
廣州東營義學之宣言
修理東營清真國小校校產募債啟事
廣東東營義學堂之糾紛
小東營回教禮拜堂籌辦義學
五、清真國小
記春季始業盛況蘇善輔
回教俱進會粵支部附設國小校圖書室徵求書報啟事
清真國小懇親會志盛
廣州清真國小校之概況塔影
清真國小校複課周年紀念盛況亮
清真國小懇親會志盛繼橫
清真國小校最近概況春潮
齋期中各國小近訊凌雲
清真國小校一年來之概況(民國三十六年)馬景廉
廣州清真國小正式上課
六、其它學校及組織
教理演講會組織之經過
重建清真女學校碑記馬子厚
濠畔街清真寺添設經書國小校
本市女講經會紛紛活動輝煌
光塔寺擬辦成年教義速成班
濠畔寺經學院招生
濠畔寺籌辦濠光國小
關於清真中學應否繼續籌辦乙案
肇慶清真國小近況
七、教育評論
周德先生提倡改良廣州回教學校之一封書
本市回文學校宜革新譚馬性亮
籌辦廣州伊斯蘭婦女教義研究會的管見寶塔
第三部分宗教場所專題
一、懷聖寺
重修懷聖寺暨光塔募捐啟
廣東回民召集重修懷聖光塔寺籌備會議
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重修懷聖光塔寺會議紀
穆民宜捐助重修懷聖光塔寺篤初
為重修懷聖寺而作吳事勤
重修懷聖光塔寺籌備會第二次會議議案
為重修懷聖光塔寺敬告同教書
重修懷聖光塔寺籌備處啟事(之一)
重修懷聖光塔寺籌備處啟事(之二)
重修懷聖光塔寺籌備處重要啟事(之三)
重修廣東懷聖光塔寺籌備處啟事(之四)
重修廣州懷聖光塔寺籌備處啟事(之五)
重要啟事(之六)
重修光塔寺籌備會之進行近況
重修懷聖光塔寺
懷聖光塔寺之重修再不可緩矣黃承傑
光塔懷聖寺之來函
為什麼我們要重修光塔寺?
為重修光塔寺告全國穆士林張智良
讀元清《重修懷聖光塔序》有感而作募捐序
為募捐重修光塔及懷聖禮拜堂事向我國教胞進一言萼斯曼
周善之在香港回教博愛社演講詞
懷聖系教之隆替說馬大倫
四川教友贊助懷聖光塔寺工程函
為重修懷聖光塔寺而作楊漢光
各省穆民襄助重修懷聖光塔寺之踴躍聲(之一)
各省穆民襄助重修懷聖光塔寺之踴躍聲(之二)
各省穆民襄助重修懷聖光塔寺之踴躍聲(之三)
各省穆民襄助重修懷聖光塔寺之踴躍聲(之四)
各省穆民襄助重修懷聖光塔寺之踴躍聲(之五)
吉林為廣州懷聖寺募捐報告書
通訊(四川懋功縣致廣州重建光塔寺函)
重修廣州懷聖光塔寺籌備處第一次鳴謝
重修廣東懷聖光塔寺籌備處第二次鳴謝捐款
重修廣東懷聖光塔寺籌備處第三次鳴謝捐款
重修懷聖光塔寺籌備處第四次鳴謝捐款
重修懷聖光塔寺籌備處第六次鳴謝捐款
重修懷聖光塔寺籌備處第七次鳴謝捐款
廣州懷聖寺的故事鄭師許
懷聖寺大殿開拆記摘星
光塔懷聖寺開幕訊
重修光塔懷聖寺開幕訊春潮
懷聖寺取消開齋飯縱橫
辟馬路聲中之懷聖寺懷聖
懷聖寺頭門築路被割雄風
辟路聲中之光塔北斗
廣州懷聖寺設立教胞招待所
廣州懷聖寺成立文化部
二、其它各寺
南勝寺恭祝至聖壽及舉行重修落成典禮
濠畔街回教禮拜堂董事會啟事
濠畔回教禮拜堂從新改組
廣州濠畔寺改選管理委員會
重修崖縣三亞清真古寺籌備會致本刊之公函
崖縣三亞港回輝村清真古寺發起重修募捐
崖縣回輝村清真古寺募捐處鳴謝
肇慶東寺籌備重修
重修肇城東寺小引
廣東肇慶東寺為重修告教親勸捐
三、墓地
廣州回教請願書
南海縣長保護回教墳場之文告
廣東省會公安局布告
重修先賢古墓捐啟
廣州回教墳場被侵占近況
西人重修先賢古墓璀璨
粵回教墳場被毀糾紛
廣州先賢墓所遭之不幸
桂花崗毀墳滅骨案感言凌雲
桂花崗慘案近訊
偷石匪難逃法網雲
為廣州回教先賢墓塋被掘事告粵當局俊榮
桂花崗毀墳滅骨案各方聲援郵電匯志
廣州先賢墓所遭不幸各地之電文
桂花崗回教公有墳場慘被惡棍占地毀墳滅骨略記
中國回教俱進會粵支部公函
桂花崗假藉軍力築路近況龍蟠
筑西田公路走馬崗被劃入路線凌雲
桂花崗毀墳滅骨案近情凌雲
廣州教胞請改黃埔路線維持數千墳穴
正德學校毀墳滅骨案始末記鯤鵬
為廣東回民墳場被劃入鐵路線一案向中央各當局投遞之呈文
黃埔支線劃入我教墳場近訊璀璨
為廣州回教公墳數千被劃入鐵路線事上蔣行政院長及粵當局呈文並告全國穆士林同胞書
周家口回教支會呈文
廣州教胞請求保留回民墳地
本會為廣州回教墳場事致廣州曾市長函
西田公路實行改線祥麟
毀墳滅骨案仍未解決塔影
黃埔支線完滿解決雪花
粵回教墓場多被掘毀
倡修先賢古墓道經過羽翼鵬
第四部分各類社團、組織(宗族)及其活動
一、廣東回教崇善會
廣東回教崇善會發起小引
廣東回教崇善會訊息
廣東回教崇善會進行方略
對回教崇善會略釋傅博文
廣東回教崇善會最近進行種種
廣東回教崇善會啟事(之一)
諸君其同情於崇善會乎鎖秩泉
廣東回教崇善會最近籌備的進行工作
廣東回教崇善會選舉大會
廣東回教崇善會啟事(之二)
回教崇善會成立
廣東回教崇善會第一次會務會議錄
廣東回教崇善會啟事(之三)
廣東回教崇善會啟事(之四)
回教崇善會籌備周年紀念
廣東回教崇善會舉行一周年紀念大會情形
廣東回教崇善會二周年紀念大會紀盛
廣東回教崇善會二周年紀念演說錄
二、中國回教俱進會粵支部
回教俱進會粵支部有恢復說
十一月九日二時回教俱進會粵支部選舉大會
俱進會粵支部職員就職大會志盛
俱進會致光復公司之公函
上運動場委員會之呈稿
俱進會粵支部職員就職大會演講辭
俱進會粵支部郵電遼寧援助日警慘殺米雙禎案
中國回教俱進會粵支部公函
俱進會呈公安局之公稟
廣州教胞討論對待辱教案紀
三、廣州回教青年護教團
廣州回教青年護教團籌備會宣言
廣州回教青年護教團章程
廣州回教青年護教團組織概況
廣州回教青年護教團成立典禮情形
本市青年護教團近訊
廣州回教青年護教團啟事
四、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
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啟事
回教博愛社訊息
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開幕
博愛社益壽部結束會議
本港穆僑調查之經過及統計
回教博愛社社務報告編輯
十一月九日廣州市回教全體光塔寺開歡迎會香港博愛社代表會
致旅港本教同人公函
博愛社致遼寧電長風
中華回教博愛社大會情形
回教博愛社啟事
歡迎廣州懷聖寺代表情形
民國廿一年度社務報告
僑港回民護教大會成立宣言
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來函
香港回教博愛社之計畫與進行
香港回教博愛社勸捐小引
香港教親設立回教博愛社
中華會回教博愛社社長逝世
香港博愛社改選職員
香港快郵帶電
香港中華回教僑胞籌備發行月刊近訊
博愛社奉到省府批示雪花
博愛社社務報告
德育訊息
博愛社恭祝聖女壽辰情形
廣州回教俱進會粵支部歡迎會上之演說蓮父
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理監事選出
博愛社擴展社址
為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籌備擴充教堂而作
香港博愛社籌建禮拜堂代表團訪穗
在博愛社訪問團招待會上
五、香港中華回教青年會
有感於所謂“回教自治會”忍廬
本會(香港回教青年會)祝聖記錄記者
周教長為所謂“廣州偽維持會成立”向本港報界發表談話錄自港報
(香港回教青年會)會務報告
香港中華回教青年會自動捐巨款
六、中國回教救國協會香港分會
香港分會揭穿敵在廣州煽動回胞之醜劇
香港分會正式隸屬本會
七、中國回教協會廣州支會
廣州支會籌備完成
廣東省分會籌備會及廣州支會代電
廣州通訊
前前後後(代篇首語)潘伯銘
會議記錄
福利基金管委會三十六年度收支概況表
廣州回協支會的我見周兆匡
中國回協會廣州分會雲峰公善產管理委員會成立
廣州回協會定期廣播
廣州支會工作近況
廣州支會升為分會
廣州回協招待抵粵教胞
回協宗教講座節目及日期
八、慈幼院
為慈幼院籌募救濟金敬向教胞說幾句話周善之
為慈幼院籌捐救濟基金啟事
救救這一角落的孤兒羽威揚
從外國孤兒說到我回教孤兒馮展雲
慈幼院改組綱要蔣永華
我們慈幼院的日常生活周炳勝
慈幼院中的生活剪影馬秉林
從阿文班說到慈幼院楊景棠
慈幼院發動籌募救濟基金
廣州慈幼院籌募救濟基金啟事
九、其它
婚姻崇儉會訊息
婚姻崇儉會簡章解釋
劉族修譜告成紀念盛會
家族聯歡之可風
廣東劉氏宗族自治尊親會成立
劉氏宗族自治尊親會成立會紀盛
穆民喪制會規復常會
敬告穆民喪制會全體會友書善之
(慎終會)會典紀盛
壬申四月十五日第七周(慎終會)紀念大會議決案
擬立回教追遠會宣言
周德新先生致馬德謙君的一封書
茲將民國二十一年各位捐助寡婦房柴薪列下
回教公會廣州分會組織進行訊鳳逸
香港中國回教文化研究會捐募寒衣代金
香港回教文化研究會改選
被人們遺忘的一角崖縣教胞也籌組支會了
穗市國慶日國術搏鬥大會塔光社成績優異
穗塔光社徵求社員
廣州塔光社社員參加西洋拳術比賽
安老所辦理概況楊漢光
四坊公箱接管辦理概況馬德謙
廣州薩族聯誼會繼續贈書
第五部分各類訊息、通訊、啟事、章程、言論等
一、訊息、通訊
香港教友擬發行教理刊物
今年齋月本市穆民補齋一日
金廷瑄阿衡抱卷榮歸
先賢萬國師紀念
回教博愛社月刊出版
本市回民歡迎劉傳根阿廉遊學回粵詳情
本市寡婦房行將改建
本市各寺今年舉行祝聖辦法
《天方學理月刊》之糾紛A.S.
廣州同道發生齟齬
《天方學理》糾紛之尾聲——分道揚鑣孚
懷聖寺開齋日之盛況耀漢
《穆民之一日》出版了
陳煥文先生結婚
本報社長陳煥文與薩潔卿女士結婚紀盛
劉傳根阿衡蒞常鴻爪
西粵文字吐光芒
香港回民恭祝穆聖誕日
港回教徒舉行海浴
懷聖寺古松凋零死璀
跌打醫生馬達泉贈醫施藥
《廣東時報》侮教案和平解決凌雲
馬總教長譯著《認一論》將出版雪花
馬總教長之譯述熱鳳逸
青海馬主席過港一事春潮
康壽堂改發香餼券輝煌
慶祝蔣委員長壽辰盛況龍蟠
香港清真教刊已出版
剪象謙阿訇履港訊
香港僑港印教胞籌辦孤兒院
陳煥文女公子舉行頌讚典禮
陳煥文提倡宰“爾給格”紀盛馬克文
《回教認一論》已出版懷聖
文獻會聘任我教委員瑞雪
全港回教徒祈禱抗戰勝利
香港回胞向領袖暨白理事長獻旗
南洋訪問團離港赴新
廣州教胞訊息
流離失所的廣州回教難民
香港回胞歡迎馬堅王世明
敵偽在廣州活動情形
香港回胞認購戰債三千餘元
安插香港流亡教胞
廣州支會舉行二屆集團婚禮
白壽彝教授離滇飛粵抵蘇
廣州回胞動態雜綴
新嘉坡回教會長抵粵考察
廣州各寺舉行萬葛師紀念
港《新兒童》雜誌刊載侮教文字
廣州四坊公箱撥款倡辦割禮
哈志在香港
《懷聖》出版
張鴻韜阿洪走馬上任
表彰人類師表《穆聖傳》將出版
新書出版預言
張鴻韜阿衡抵穗(之一)
張鴻韜阿衡抵穗(之二)
潘伯銘、熊振宗廣播清真回教之介紹
穗市慶祝先賢宛葛素誕辰
白榮忠在穗行醫濟世
國立中山大學增設阿拉伯文科熊振宗擔任講授
穗教胞慶祝忠孝節
文化部鳴謝
馬達五阿訇在桂林
馬達五阿洪返穗
廣州回胞關懷青海水災
熊振宗阿衡受聘中大
廣州教務簡訊
歐陽配日醫師免費為貧苦教胞服務
楊沙過穗赴港轉里
文化大學學生入教
回教精神深入農村學校去
馬達五醫師開業濟世
二、啟事
陳煥文啟事(之一)
陳煥文啟事(之二)
馬玉龍啟事(之一)
馬玉龍啟事(之二)
馬瑞圖啟事(之一)
馬瑞圖啟事(之二)
馬瑞圖啟事(之三)
陳秀芝啟事
博愛社德育部馬達五啟事
馬達五啟事
周德新先生致馬德謙君的一封書
代郵
懷聖圖書室鳴謝啟事
教善箱值理啟事
贈送教義書籍謹啟
文化部啟事(一)(二)
籌備懷聖同學會啟事
三、布告、批令、章程等
準免清真別舍捐費之批令
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布告副字第五百三十號
四方公議土工修做山墳章程
廣州市政府布告
四、言論
香港金逸卿阿洪對婚禮之意
肇地陋習穆吉瑞
窮回回讓
禪山之游應昆
廣州回教婦女前途之悲觀嫉俗少年
向一個缺乏教理學識的青年說幾句解釋的話易司馬儀
讀《訾詈馬劉兩位阿衡之傳單》後易司馬儀
《天方學理月刊》發生糾紛的感想振武
小節游墳有感東風
閱第六期《掌教阿洪之責任是什麼》感言香港姐妹團
怎樣才稱是回教的新青年立
讀《穆民》月報“婚喪專號”後衣布
這是青年應負的咎責嗎?白珩
枕畔隨筆晴天白珩
由取消開齋飯說起春潮
廣州回教目下急應改善之事樂真
塔影樓隨筆
我們的共鳴伯罕
第六部分人物專題
熱心宗教者又隕一人
吾教之健將又弱了一個
本報記者吳事勤君歸真
回教明星吳事勤君逝世
吳事勤先生逝世
佛山傳來的哀音子嘉
聞星隕有感讓
易斯馬儀道謝
悼亡友吳君事勤劉傳根
讀吳海萍君逝世噩耗之感想國慶
吳君仙遊後劉傳鋆
致悼死了不久的吳君依布
悼吳事勤先生常步舜
再悼吳事勤先生常步舜
吳事勤君之夫人寄養於陳煥文家中
吳事勤君紀念碑
東營寺有關吳事勤後事啟事
吊吳君海萍維
代辦吳事勤先生喪務處報告
省港穆民為吳事勤先生樹紀念碑
《月華》編輯部復佛山易斯馬儀函
追挽吳海萍先生
哈俊駒先生逝世
周善之啟事
教中青年又弱了一個張廣義
爾斯曼在南勝寺演講(紀念周承恩)
中國之好阿衡又弱了一位:關於魏文齋阿訇
亡父傳略馬雲從馬雲良
回民國大代表廣東省候選人潘伯銘先生
報告發現蒲壽庚家譜經過張玉光金德寶
第七部分刊物社務、啟事、信函、布告、簡章、訊息等
一、《天方學理月刊》
發刊詞馬玉龍
《天方學理月刊》投稿簡章
本刊啟事(之一)
本社開幕典禮盛況
編餘
中國回教公會總會來函一則
改版宣言應章
《學理》之前煥文
《天方學理月刊》社啟事
祝詞
本刊命名說玉龍
說月刊的裨益及如何求其進步瑞圖
在一周紀念重談本刊的使命阿厘
一周年後對本刊的一點希望大偉
本刊聯歡會紀盛
本刊啟事(之二)
編者的話
馬玉龍啟事
贅聲易司馬儀
本刊啟事(之三)
本刊舉行青年教友聯歡大會情形
本刊二周年紀念的回想玉龍
拉雜寫來敬祝《學理》二周年子嘉
《天方學理月刊》二周紀念感言步舜
對於本刊之希望國慶
為本刊二周年紀念對各方面說幾句誠懇的話易斯馬儀
《天方學理月刊》今後之使命俊駒
刊尾語編者
在《天方學理月刊》二周年紀念會致答詞草稿
本刊啟事(之四)
《天方學理月刊》停版訊息
本刊啟事(之五)
三周年紀念感言
為《天方學理月刊》三周年紀念說幾句話李斌
天堂鑰風東
《天方學理月刊》三周年紀念祝詞河北平博齋
《天方學理月刊》簡稱《天理月刊》之我見爾思曼
本刊聲請登記之呈文
中國國民黨西南出版物審查理事處致本刊之公函
貢獻於《天方學理月刊》者張幼文
二、《穆士林》
發刊例話長風
本刊重要啟事
編後談話編者
寫在本刊周年後白珩
編後布告編者
續刊詞編者
痛斥香港《南強報》的經過
三、《穆民》
創刊絮言鎖秩泉
發刊詞陳煥文
《穆民》月報發刊的感想張一偉
二十年元旦本報社開幕紀盛
編輯以後
本報代收款項處
開卷語編者
《穆民》月報增價啟事
《穆民》月報推廣啟事
本報重要啟事
廣州東營寺致《穆民》月報函
四、《塔光》
《塔光》創刊序李健兒
發刊詞璀璨
對於刊物之感想清真室主
編後話
《塔光》被日偽冒名出版
被敵強冒之廣州《塔光》社堯翰
五、《清真教刊》
發刊詞
本刊啟事
《清真教刊》首版宣言
《清真教刊》社組織大綱
編後話振宗
六、其它
廣東編印《回聲》月刊
《廣州回協》出版
附屬檔案:民國時期粵港回族報刊目錄索引
序言
小傳統的文化表述
一、民國大勢與粵港回族文化活動
清末民初,中國歷經戊戌變法、八國聯軍入侵、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一系列事件,社會動盪,國勢飄搖。這一時期,也是中國思想和文化領域受到各種衝擊最為激烈的時代。千餘年封建帝制瓦解於旦夕之間,打碎了“天子”家天下的君權神授思想,皇權至上的觀念從此在國人的記憶中淡出,西方的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如期而至,促發一批批滿懷大義,尋求強國富民,發展圖存的理想之士激流勇進。值此風雨飄搖之秋,也是思想薈萃,民智漸開之時。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各地,特別是地處政治、文化中心,或沿海交通便利之地的回族深受其影響,創辦各類刊物近300種。
民國時期廣東回族主要分布在廣州、肇慶、崖縣(海南建省前歸廣東管轄,稱瓊崖或瓊州,回族主要分布在三亞)三地。三亞回族與粵方言回族在語言和地域文化方面差距較大,加之地理區隔聯繫很少。廣州為伊斯蘭教初傳中國之地,伊斯蘭文化年湮代遠,世代守替;血脈流行,根深葉茂。因清末社會動盪,廣州、肇慶回族輾轉於粵港之間,百年間已經發展成為香港諸多穆斯林社團中特色鮮明的回族社團。
值此社會動盪、國勢飄搖、思想碰撞、民智漸開之時,民國時期粵港回族也成立社團、組織義學、創辦報刊、投身公益、興辦實業等以啟迪民智,改革民風,挽教門於狂瀾即倒,救民族於水深火熱。在許多仁人志士的努力下,粵港回族以不多之人口,卻為後人留下了十餘種珍貴的報刊資料。這些文本從不同角度論及廣東的伊斯蘭教狀況和回族的社會生活,是研究民國時期整個廣東乃至香港、澳門等地穆斯林活動的重要文獻。
因刊物交流、編輯互動、作者和讀者關心,粵港回族在民國時期表現較為活躍,倍受國內回族諸多報刊的關注,其社會史料也發現於國內各地諸多報刊。長期以來,因處於邊緣、小傳統和非主流之故,這種被體制內媒體視為“不入流”、“不重要”的文本與圖書館基本絕緣,大多散落於回族民間團體和個人。長期以來,西北回族多視阿拉伯文字的出版物為“經典”,對類似漢文小報小刊往往棄之不藏,因而民間珍視收藏者亦極為貧乏。二十世紀,國人多遭政治和文化運動之浩劫,大多數類似資料歷遭沒收或銷毀,或被某些個人據為己有,完整收藏成套報刊的情況難得一見。就國內收藏情況而言,國家圖書館、寧夏社科院、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北京大學圖書館,以及個別省市的地方文獻部通過堅持不懈的蒐集有適量收藏,但各種刊物的保存狀況堪憂,有些可能是孤本、絕版的報刊至今仍未進行縮微和影印等保護工作。
根據現已發現的資料,民國時期粵港回族所辦刊物有十餘種,大多創辦於1930年代左右,有些停刊於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只有《懷聖》創辦時間較晚,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對於這些刊物,《中國伊斯蘭教百科全書》、《廣州宗教志》、《廣東省志·宗教志》等書中有簡要介紹,但不乏錯漏。 2004年,筆者編輯出版了《民國時期廣州穆斯林報刊資料輯錄》,主要對廣東省文獻館所藏民國廣東回族期刊進行了梳理和編目。 由於經費和時間所限,沒有對散見於其他地方的粵港回族創辦報刊,以及民國其他各地回族刊物中記錄的粵港回族社會史料進行整理,始終感覺遺憾。現根據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地方文獻部、國家圖書館珍藏文獻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處所藏,及筆者從香港、西安等地收集到的民國時期粵港回族所辦幾種報刊,以及當時國內其它回族報刊中所涉及粵港回族社會史料編輯成冊,為日後研究做一鋪墊。
二、民國粵港回族出版報刊情況
1、《天方學理月刊》
月刊。創刊於1928年10月,由廣州濠畔街回教堂《天方學理月刊》社主辦,是當時任濠畔寺教長的馬瑞圖同周善之、陳煥文等人創辦的文化宣傳刊物,主編馬瑞圖。開闢有論壇、譯叢、譯海新潮、雜俎、革俗、特載、問答、鳥瞰、小評、論著、邏輯、筆記、常識顧問、中外新聞、回教青年、文藝、小說、零金碎玉、教理測驗等欄目,是民國時期廣州創辦最早的刊物,主筆者有馬瑞圖(玉龍)、楊瑞生、陳煥文、馬得康、吳事勤、山國慶、易司馬儀等。根據現已掌握的資料,該刊可能於1936年3月七卷二號時停刊,共出版七十四期。僅從出版數量和持續年限來看,民國回族報刊中只有《月華》、《伊光》、《震宗報》、《成師校刊》、《突厥》、《中國回教救國協會會刊》等為數不多的幾份刊物可與之媲美。現中山圖書館特藏部藏有第八、九、十、十一、十五、二十、二周年紀念號、三卷三號、四卷七號、八號。
2、《晨光周刊》
周報。1925年創刊於廣州,具體情況不詳。
3、《廣州回教青年會月刊》
月刊。約出版於1920年代後期,廣州回教青年會編印,內容以闡揚教理、報導回族青年活動情況等為主。
4、《穆士林》
期刊。1930年9月創刊於香港,代理發行處為香港下環灣仔道陳東里中華回教博愛社,承印者廣州市西湖街岐興閣,第三刊時編輯兼發刊者為廣東穆士林書報社,中華回教博愛社成為代理處,在廣州市西門長庚路寧家裡湖洞新巷第一號設有代派處。後來到第七期才由中華回教博愛社穆士林刊社編輯發行,廣州市小北湛家二巷六號穆民月報編輯部代訂。因而本刊早期也可視為是廣州回族參與創辦的刊物,其實後來的主辦者也主要是旅居香港的廣東回族。主要開闢有論壇、譯叢、要聞、宗教、布告、翻譯、文海、鳥瞰、特載、言論、教義、事件、社務、來函照錄等欄目,其中第十一期除正式欄目外還收編了《護教匯聞》,詳細輯錄了《南華文藝》等報刊刊載的侮辱伊斯蘭教的文章,並附有英文翻譯提要,對這一事件的始由敘述得很清楚,內容涉及教案、電報、信箱、日記、社論等,並對教案提及的侮辱性言詞進行了批駁和反擊。該社主要成員及主筆者有馬敬之、馬受百、馬慎康、楊一飛、白珩、馬達吾(野谷)等人。此外《穆民》和《天方學理月刊》的作者也經常投稿。該刊是現在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所辦《穆斯林先驅》的前身,也是研究香港穆斯林及其與廣州等地穆斯林關係的珍貴資料。中山圖書館特藏部藏有三、四、五六合刊、七、八九合刊、十一期。
5、《穆民》
月刊。1931年元月創刊於廣州小東營回教禮拜堂穆民月報社。主編陳煥文,編輯通訊處在廣州小北湛家2巷6號。開闢有穆民言論、翻譯經典、穆民文藝、天方故事、東鱗西爪、穆民訊息、教義研究、穆民金玉、醫學常識、統計調查等欄目,該刊第一卷第二期為貴月號,專門介紹並討論穆斯林齋月的宗教禮儀和活動;第一卷第四期為婚喪專號,專門介紹了婚姻和喪葬方面的有關知識。主筆人主要有山國慶、吳事勤、陳應琨、白珩、楊瑞生、易司馬儀、野谷、馬之驥、納子嘉(納忠)等人。本刊的出版起因於《天方學理月刊》因刊登念經受酬問題內部發生糾紛,主張廢除“海迪葉”(饋贈)的部分編輯和作者退出另辦斯刊。其內容和風格基本與《天方學理月刊》保持一致,作者群基本上也一樣。中山圖書館特藏部藏有貴月號、第一卷第四期、八九期合刊(婚喪專號)、十期。
6、《塔光》
不定期刊物。創刊於1935年11月25日,籌備人為張耀漢、楊漢光、馬志鵬、楊孔德、馬興亮,邀請著名文人李健兒作序。社址在光塔街五十六號清真國小內,初期分為四個欄目:教義、論壇、文藝、訊息,後來又增加了論著、特載、雜俎、編後語等欄目。撰稿人除馬瑞圖、周善之、楊瑞生等人外,其餘均採用筆名,有幽蓮、亮公、寶塔、巍峨、凌雲、懷聖、塔影等。現共發現4期,中山圖書館特藏部藏有創刊號及第二、四期。盧溝橋事變後,該刊部分編輯和作者投筆從戎,刊物陷於停頓。1938年日本占領廣州後曾一度冒名出版,情況不詳。
7、《清真教刊》
不定期刊物。1936年創刊於香港,原定為月刊,初定名為《清真月報》,後因香港對於定期刊物必須立案,手續繁瑣,改為不定期出版,免費索取,地址為香港灣仔道陳東里回教博愛社轉,熊振宗任主編。 具體出版期數不詳。開闢有論說、教義、文藝、雜俎、訊息、編後語等欄目。
8、《回教青年會刊》
不定期刊物。創刊於1937年齋月,由香港中華回教青年會主辦,社址在香港銅鑼灣糖街25號2樓。辦刊宗旨是:為抗戰吶喊宣傳,聯絡溝通民眾情感,健全教胞愛國為教之精神。內容主要包括教義、教育、抗戰宣傳、活動及會務報告、訊息等。開設了教義、論壇、文藝、本地訊息、編後語等欄目。
9、《回聲》
月刊。中國回教救國協會廣東省肇慶支會創刊於1941年,鄔白泳主編,函索地址為:廣東肇慶水師營三十三號。
10、《廣州回協》
中國回教協會廣州支會會刊。1947年時曾經出版過八版新聞報紙一張,主要報導廣州支會會務。1947年12月第十八次理事會聘請楊漢光、楊殿鑲為編輯。 於1948年1月出版一期後估計停刊,內容多為廣州回族伊斯蘭教事務。
11、《懷聖》
月報。創刊於1948年7月5日,由中國回教協會廣州分會光塔寺(懷聖寺)文化部主辦。總編輯為熊振宗。社址在光塔路56號。開闢有教義講座、伊斯蘭文化、伊斯蘭教史、世界伊斯蘭介紹、各地伊斯蘭動態、文藝、家庭與衛生、學術園地、伊斯蘭聖地遊記、教義問答、訊息、通訊、經文譯解等欄目。本刊是其它各刊因抗戰、經費、人員流動等各種原因相繼停辦以後僅存的出版物,目的是闡揚教義,擴大宣傳,延續辦刊傳統。由於熊振宗是歸國留學生,具有紮實的阿拉伯語基礎和豐富的教義學知識,與國內外學術界溝通廣泛,因而本刊登載了一些反應國外伊斯蘭教情況和國內知名學者的文章,執筆者主要有鄭師許、陳克禮、岑家悟、熊振宗、馬肇選、馬景廉等。估計共出12期,中山圖書館特藏部現藏有第二、三、四、五、六、十、十二號。
三、辦刊宗旨及服務對象
上述刊物的主辦者主要是廣州以回族為主的穆斯林知識分子,他們針對當時伊斯蘭教衰微不振,回族大多不懂教義,信仰滑坡;外人猜測,肆意曲解;國勢飄搖,民心離散的狀況,力圖闡揚教義,振奮民心,挽救教門,為增加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之間的對話和理解而辦。其作者群和讀者群基本上都是居住在廣州的阿訇、社會賢達、文人學者、在校學生等,多數都是近代以來才入居廣州者,且以外地人暫居者較多。他們深受全國各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和感召,在外地來粵開學阿訇的倡議下,聯合各清真寺鄉老和學董中的有識之士,走文化救族、振奮民心及復興宗教之路。這一特點在各刊物中都有反映。
《天方學理月刊》宗旨為“用顯淺和有趣的文字,糾正教俗相沿的錯誤,以科學理解表揚真理,使閱者鹹具教理卓識,提倡教育和傳達訊息,促進穆民信仰的思想”。
《穆民》的徵文規約中有“本報以闡揚教理,振興宗教,提倡實業,研究學術,促進建設,指導穆民愛國愛教為宗旨”。
《塔光》發刊詞為:“溯我教傳入中國,業有悠久歷史,徒以閉關自守,不尚宣傳,教外人難明奧義,鹹以神秘目我,傳聞懸揣,誤會滋多,而好事者又推波助瀾,以訛傳訛,於是謗毀雜茁,數見不鮮,近數年來所發生之侮教案,其動機半由於此,言之能不痛心哉,敝社同仁,有鑒及斯,乃不揣鄙陋,創組是刊……純以闡揚我教真理為宗旨,以期稍盡教徒天職……”。
刊物的發行範圍主要在粵港地區,此外還輻射到北京、上海、昆明、重慶等辦有穆斯林民間刊物的地方。廣州穆斯林免費索取,外地來函付郵資即寄。從編輯來往信函看,其占有的讀者量雖不算大,但流布的範圍還是非常廣泛,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有些外地讀者也獻言獻策,關心刊物的生存和發展。建國前,《懷聖》報還與廣州市政府電台廣播形成良性互動,每周邀請精通教義的知名人士在電台做專題講座,之後又發表到《懷聖》上,這一做法對消除非穆斯林的誤解,促進各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避免了侮教案的發生。因而可以說電台的聽眾也是讀者的一部分。
四、報刊內容分類及簡評
雖然各刊物內容不盡一致,但就其主要欄目,可以將文本內容大致概括為以下幾種:
1、伊斯蘭教義方面:宣傳教義是各個刊物的重點,也是針對性比較強的欄目,通過介紹伊斯蘭教的信仰總綱和宗教禮儀、活動、實踐,以期達到在回族中普及信仰知識的目的。因而這一方面文章的執筆者往往是清真寺的伊瑪目或懂得教義學、教法學的人。他們引經據典,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講解教義,其實類似於清真寺聚禮時阿訇的演說詞,是教人行善,止人作惡,傳播教義的書面表達。因此還有人專門記錄阿訇的“臥爾茲”, 經過加工整理髮表在刊物上。作者中,馬瑞圖、穆吉瑞、周善之、馬達五、楊瑞生、楊竹平、劉傳根、金廷瑄、張廣義、張鴻韜、馬仁峰、熊振宗等都是當時粵港地區的著名阿訇,其他諸位一般有過念經的背景,對較細緻的教法問題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有些人對一神教系列各大宗教也有比較研究,反映了當時外國基督教和天主教傳教士日增,他們利用經濟優勢和廣州已有的傳媒進行宣傳,可能對伊斯蘭教教義學方面多有誤解,為了澄清真相,釋疑解惑,許多回族學人也開始對這些事件進行回應。
2、論壇欄目及其主題:這一欄目是各個報刊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反映當時回族社會宗教信仰狀況的真實寫照。內容涉及婚姻、宗教教育、宣傳、刊物、婦女解放、風俗改良、抗日等多個方面,涉獵面十分寬泛。重點在於討論如何挽救伊斯蘭教信仰,興辦教育,改革陋習,擴大宣傳,激發廣大穆斯林青年愛國愛教的熱情,關注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發展,注重對伊斯蘭教的學習。同時報刊還關注時事,思考當時的社會問題並聯繫廣州回族的現實生活。文章即有理論方面的關注,也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探討。回溯各刊出版之時,正是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繼而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際,呼籲宣傳抗日,凝聚民心,喚醒民眾是這些刊物的一個共同特徵。也有些文章偏重於介紹伊斯蘭教曆史,宣傳伊斯蘭文明,不失為很好的學術文章。
3、翻譯欄目:主要由懂得阿拉伯語的作者翻譯伊斯蘭教典籍、教義學著作及聖訓。當時《古蘭經》雖有清代馬復初的《寶命真經直解》行世,但刊行有限,流布不廣,許多回族文化人士都參閱散見於明末清初以儒詮經學派作品中的零星翻譯。1930年代雖然有鐵錚、姬覺彌、王靜齋的翻譯本問世,一方面前兩種本子為漢族人由日文和英文轉譯過來,不易在民間獲得認可。此外當時刊印經書流通渠道不通,都沒有在民間形成大的影響,廣州地區雖然有1929年番禺白銘庵遺著《漢譯古羅伽尼駭聽真經》,抗戰前也有木板印刷《哈庭》, 但因節選的經文過於短小,不能起到全面了解經文的作用,因而廣州穆斯林知識分子非常重視經典的翻譯。對發生在阿拉伯半島上的瓦哈比運動也有介紹,從中可以看出境外伊斯蘭思潮對中國穆斯林的影響及他們的認識,鑒於其對瓦哈比運動持否定態度,可以推斷當時廣州穆斯林完全遵從大伊瑪目艾布·哈尼法的教法,教派隸屬上基本上是格底目(老派),延續著廣州開天古教的教門傳統,在思想意識方面對發生在伊斯蘭教聖地的宗教革新運動並不認同;對聖訓的翻譯也格外重視,說明當時穆斯林社會急需要教義教規的知識和規範,藉助伊斯蘭教的兩大法律源泉《古蘭經》和聖訓教導普通大眾的願望較為強烈。
4、時事:這一部分內容比較零亂,有些文章內容與論壇欄目有重複,但主要採用幽默詼諧的筆調,借古諷今,針砭時弊,雖然沒有論壇欄目一言直中要害之痛切,但讀來使人有更多的感性認識,也是從不同角度了解廣東伊斯蘭教的視窗。欄目的設定有利於讀者擴大知識面,培養後備作者隊伍,其革俗部分也是對其它欄目內容的補充。
5、特載:各個報刊基本上都選取一些當時反映比較強烈和敏感的問題專門約稿,例如《天方學理月刊》1929年8月的“貴聖專號”主要內容有介紹先知的品行、歷史、聖紀等。1929年12月的“回耶辯真專號”專門針對基督教媒體對伊斯蘭教的曲解進行辨析,詳述了伊斯蘭教對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態度,分析了產生誤會的緣由,批駁了原罪說,介紹了伊斯蘭教關於前定和個人意志自由之間的關係,並發出了兩種宗教對話的聲音。這種辯論有時形成筆戰,穆斯林往往以上述幾種刊物作為文化陣地,對基督教媒體的言論進行筆伐,可惜的是沒有形成很好的學術討論環境。1930年6月的“婦女專號”主要內容有伊斯蘭教與婦女、離婚、平等、當代婦女問題等。
1931年9月出版的《穆民》“婚喪專號”專門討論婚姻和喪葬,其實都屬於伊斯蘭教法學研究的範圍,目的是提供合法婚姻的教法解釋,從婚齡、聘禮、儀式、衛生、夫妻責任、離婚談到當時廣東的大操大辦、奢侈成風的婚姻陋俗及其對穆斯林生活形成的影響,內容詳盡。喪葬問題中,從料理死者到伊斯蘭教的速葬、薄葬、土葬、喪制、游墳、紀念亡人等方面作了詳細說明,既有針對當時許多回族子弟放棄了伊斯蘭教信仰,不懂得具體喪葬過程和方法,因而有特意傳播有關知識的良苦用心,同時也是對非穆斯林民眾的宣傳。1931年2月份出版的《穆民》“貴月號”就是借穆斯林齋月之際,專門就封齋開齋等有關齋戒問題集中刊出,便於穆斯林學習和實踐。本期就有七篇文章涉及開齋節。這些文章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利用專輯的形式出版便於信教民眾查閱和學習。
《穆士林》1932年12月出版的第十、十一期合刊專門記錄了《南華文藝》侮教案始末,並號召粵港穆斯林團體或清真寺團結一致,聲援護教運動,同聲譴責侮教事件,內容翔實,是研究侮教案不可多得的資料,其護教匯聞包括教案、電報、信箱、日記、社論等內容。
6、鳥瞰及訊息:刊物報導了國內外許多有價值的訊息及粵港地區穆斯林的活動情況,內容比較龐雜,尤其是有關清真寺辦學、修建、宗教活動場所變遷、各種社團活動、各地穆斯林的來往、流動、清真寺舉辦的各項活動等,具有十分珍貴的資料價值,是研究民國時期粵港回族社會生活的第一手資料。尤其是某些對外界的報導,如《穆士林》刊載的《甘肅臨潭縣通訊》,雖然寥寥數語,但對當時發生在甘肅臨潭縣土司對當地回族的民族仇殺敘述清楚,成為了解這一事件真相不可多得的材料。對於揭開歷史謎團,還歷史以公允意義非凡。對國外的報導主要圍繞伊斯蘭國家發生的事件,很少述及其它國際政治,對伊斯蘭教認同的價值取向很明顯。《懷聖》刊登的《籌備懷聖同學會啟事》、《濠畔寺籌辦濠光國小》、《肇慶清真國小校近況》等文章對了解回族當時的民間辦學情況及其成就很有幫助。
8、其它:文藝、醫學常識、筆記、來函照錄、社務、布告
由於各個刊物劃分欄目的標準並不一致,因而有些文章很難進行分類,足見其涉獵面之寬泛。儘管對有些內容的記載稍嫌簡略,但寥寥數語仍對後人留下了可資參閱的資料。用文學的語言宣傳伊斯蘭教可以說是這一時代一項開拓性的工作,對後來刊物的風格影響較大。民國以前回族知識分子一般只注重典籍的翻譯和闡釋,忽視文學翻譯和創作,這種習慣一直延續至今。但發韌於民國以宗教內容為題材的文學作品,成為中國伊斯蘭教文本資源本土化的一大特徵,這種本土化嘗試具有一定的開創精神。有些文章以充滿激情的言辭,援引經訓,號召回族同胞積極投身抗日戰爭,保家衛國,反映了穆斯林熱愛祖國,關注整箇中華民族前途,與祖國命運休戚與共的愛國精神和國家意識,這種愛國熱情有助於澄清歷史上因統治階級實行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而導致回漢兩族隔膜甚至仇殺之真相,就此孫中山先生曾經有過很高的評價:“回族在中國歷代受壓迫最甚,痛苦最多,而革命性亦最強。故今後宜從事於回民之喚起,使加入民族解放之革命運動。” “回族向以勇敢和不怕犧牲著名於世,苟能喚起回民之覺悟,將使革命前途得一絕大之保障。” 魯迅先生也說“每當歷代世衰,回教徒必有動作”。 此外還有紀念穆斯林文化名人的文章,如多篇文章紀念當時入教成為穆斯林的吳事勤,他本人在幾個刊物都發表了較有見地的文章,去世後很多筆友都寫了悼念性的文章。縱觀文藝類欄目,僅體裁就有詩歌、小說、隨筆、散文、祝詞等,風格多樣,以適合不同讀者的閱讀興趣。
五、學術價值簡評
中國穆斯林歷來不太注重資料的記錄和收藏,廣州雖然是穆斯林來華最早的地方,但有關唐宋元三朝先民的活動情況僅有隻言片語散見於正史、地方志及各種筆記文集中,完全由穆斯林輯錄的資料幾乎付之闕如。由於歷史久遠以及廣州文化地理變遷,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碑銘、石刻、墓誌等也有遺失或遭到破壞,現在保存下來彙編出版的古籍資料中,有關唐宋元三朝的寥寥無幾,對後人研究造成極大困難。明末清初的回回學人在翻譯經典,促進宗教本土化方面既有開創之功,也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本資源,但主要內容是“以儒詮經”和有關教義學、蘇非修持及宗教實踐方面的學問,缺乏有分量的史學資料。有清一代,一則受西北、西南回民起義的影響,滿漢統治階級人為製造的民族矛盾和衝突不斷;其次,清朝實行文字獄後民間對於出版事業謹小慎微。就伊斯蘭教而言,乾隆時期(1781年)曾發生於廣西的海富潤事件, 雖然幾經周折得到妥善解決,但給民間造成很大恐慌,更加限制了經書的刊印和流傳。
這種被動局面在民國時期獲得很大改觀,回族深受五四運動民主科學精神的影響,在新文化運動的推動下也積極展開喚醒民眾,激發宗教熱情,復興伊斯蘭文化之路,一改歷史傳統中不對外宣傳的封閉心理,興辦文化實體,出版期刊報紙,給後人留下了可資借鑑的珍貴文本。就上述創辦於粵港地區的幾種文本而言,可以說在粵港伊斯蘭教曆史上是空前的,它極大地豐富了廣東通史和地方志中缺乏的內容,是小傳統在當時的政治、文化環境中自我表述的產物,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1、能夠多角度了解粵港地區當時的民族關係、宗教互動及穆斯林的生活狀況。諸如廣州回漢文人當時良好的交往關係,回應基督教傳教士對伊斯蘭教的反面宣傳,反駁侮教案的肆意歪曲等。
2、研究廣州伊斯蘭文化變遷的有益材料。文本中記錄了大量文化變遷的內容,最典型的如婚姻方面,有異族通婚、奢侈風氣、婚俗禮儀變遷等內容,便於做歷史人類學的考察。通過當時對穆斯林在齋月、開齋節和宰牲節、聖紀、大人紀、開經等活動的記載,可以了解粵港地區穆斯林深厚的宗教文化傳統。
3、研究民國廣東回族史、伊斯蘭教史的第一手資料。
4、了解民國時期回族文人心理和穆斯林社會狀況的視窗。
5、對研究中外關係史(尤其是我國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6、撰寫回族思想史、回族人物誌的第一手資料。
六、余言
本次輯錄,因國內保存資料很少且非常分散,以及個人精力和時間所限,仍留下很多遺憾,如沒有對民國時期的檔案資料進行系統梳理,很難說此輯錄窮盡了資料;部分期刊如《回教青年會刊》和《清真教刊》因收藏極少而難以全部查閱,而《懷聖》報雖經多方努力,亦未能找到創刊號及缺失各期,而香港回族創辦的《穆士林》和《回教青年會刊》的收藏情況尤為堪憂。俱往矣!時間雖只有六十餘秋,但作為粵港回族的珍貴文本,似乎已經湮沒在歷史深入,很難發現和找到其蹤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