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刊

民刊

官刊是有國家正規的刊號準許發行的刊物。 民刊一般是以書號代刊號的較多。 其三,許多有刊號的刊物其實是較典型的民刊,更有一些有書號的書,也是典型的民刊。

民刊概述:

民刊,主要指沒有正規出版或發行刊號的民間印刷物,一般用於社會團體或民間組織內部交流使用。民刊,在科學、藝術、文學等領域最為常見。如著名詩人北島創建的《今天》詩刊,就是比較成功的民刊典型。

民刊歷史:

從產權(沒有真正的私有報刊)、公開(民刊基本上都是內部)、

民刊民刊
合法(其合法只是新聞出版局的臨時性登記證)、傳播(傳播有限)、售賣(不公開發售)、閱讀(只有部分定向人閱讀,讀者很少能購買到)等渠道來看,四九年後的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民刊,如同四九年後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民間社會一樣——柴契爾夫人在八十年代初訪問中國時就說中國只有國家,沒有社會,正是基於此來說的。一個國家,政權強大到直接控制個人,即沒有社會和民間力量作為緩衝地帶,就像太陽不通過臭氧層而直接照射大地,會烤焦了大地上所有生物,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現實場景。可怖的是,四九年後我們的生活正是如此,所以才帶來了古今中外空前的災難。
四九年後政府在整人方面是空前在行,在關懷民眾方面卻空前的麻木。八十年代以前他們不準任何民間的東西出現。從民間社團等民間組織,一例地消失,即便偶有,也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官方點綴品。八十年代以降,隨著經濟開放,政治上裂開了一點縫,於是有半官方的民間組織,通過民政部門的登記(不像八十年代以前屬於政務院或者國務院的內政部,內政部是什麼東西,大家不難想見),做了些自己的活動,辦了些內刊,尤以詩人們所辦刊物居多。如《今天》、《非非》、《整體》、《他們》等等(紅衛兵小報不在此列,因為紅衛兵小報是政治潮流與裹挾,非個人表達),從粗陋之雜誌到簡單之小報,不一而足。由詩歌內刊到文化內刊,如四川的《大時代》等,比較活耀。但八九之後在思想上壓制與緊縮,沒能延續八十年代的小浪潮,復以權力經濟的誘惑,加上九十年以降官方對高校的誘買,封住了高校的活動,因此八十年代那樣的思想活躍(雖然可能質量不高)的場面不復再現。與此同時,官方對民間社團也越來越處於嚴控狀態,這在中央黨校教授閻東所寫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共與民間組織的關係》里已有基本的描述(見《當代中國研究》2007年秋季號)。如此糟糕的高壓,沒有民間真正的活力,官方不管,又不讓民間參與,使得民間最為底層的許多人需要幫助卻得不到相應的幫助,進一步惡化整箇中國社會的階層衝突。

官刊:

官刊是有國家正規的刊號準許發行的刊物。

民刊:

民刊一般是以書號代刊號的較多。他們大多是通過郵寄購買或刊物交流的形式流通,無法從郵局訂閱。民刊的生存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掛靠在宣傳部、作協、文聯、文化館、圖書館等與文化有關的單位,這樣一則可以名正言順地不被查處。二則可以找到一部分經費。另一種是個人出資或集資開辦的刊物,這種刊物隨時會因為資金鍊的斷裂而關閉的。

民刊與官刊的區別

其一,民刊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與官刊相對的概念;
其二,不能認為沒有刊號的詩歌刊物都具備民刊的精神立場,自然,民刊大多沒有正式出版號,但有些民刊不夠典型,我們研究民刊,其只能作個參數,卻不能當作重點個案來研究;
其三,許多有刊號的刊物其實是較典型的民刊,更有一些有書號的書,也是典型的民刊。是不是民刊主要看其不沒有獨立的立場。這倒不是說官刊就沒有立場,也不是說官刊的立場就不獨立,而是因為官刊既然是官辦,就要擔負許多文學管理的責任,但民刊不需要承擔這個責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