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坪遺址

毛家坪遺址

毛家坪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距甘谷縣城25公里的磐安鎮毛家坪村渭河南岸的二級台地上,東西寬約600米,南北長約1000米,面積約60萬平方米,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共勘探出墓葬千餘座,累計發掘面積約4000平方米,共清理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小墓葬199座、灰坑752個,出土各類小件文物1000餘件,發掘大量繩紋灰陶片,出土青銅容器51件,青銅兵器11件,車馬坑5座,大型墓葬兩座,其中一座為級別較高的貴族墓葬。 毛家坪遺址的發掘,或將秦文化的編年推進到西周時期,在學術史上有標桿意義。同時為2700年前設縣的“華夏第一縣”——冀縣的確認提供了重要物證。

地理位置

毛家坪遺址 毛家坪遺址

毛家坪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距甘谷縣城25公里的磐安鎮毛家坪村渭河南岸的二級台地上,東西寬約600米,南北長約1000米,面積約60萬平方米,分溝東和溝西兩部分,溝西區北部及西部為居址區,大部分被村莊疊壓,溝西、溝東區主要為墓葬區,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出土文物

遺址早在1947年就被人發現,經過1982年、1983年的兩次發掘,在遺址溝西的墓葬區共發掘土坑墓22座,在居址區發掘200平方米,發掘灰坑37個,房基4處,土坑墓11座,鬲棺葬12組。

2012年7月,由5家單位組成的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對遺址進行再次發掘。歷時3個年頭,共勘探出墓葬千餘座;累計發掘面積約4000平方米;共清理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小墓葬199座、灰坑752個;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青銅器、骨器等各類小件文物1000餘件,發掘大量繩紋灰陶片,出土鼎、簋(guǐ)、方壺、甗(yǎn)、孟、敦(duì)、盤、匜(yí)等青銅容器51件,出土短劍、戈、矛等青銅兵器11件;發掘車馬坑5座;發掘大型墓葬兩座,其中一座為級別較高的貴族墓葬。

考古發現

毛家坪遺址 毛家坪遺址

考古學上探索早期秦文化,就開始於上世紀80年代甘谷毛家坪遺址的發掘。上世紀80年代初,考古學家在渭河上游的甘谷縣毛家坪遺址首次發掘到西周時期的秦文化遺存,同時發掘了東周時期的秦文化和西戎文化遺存。而這次發掘,或將秦文化的編年推進到西周時期,在學術史上有標桿意義。

由於此次發掘的墓葬均為西首向、屈肢葬,與關中地區的東周秦墓的傳統葬式相同,墓內出土的鬲、盆、豆、罐等陶器亦與後者的同類器一脈相承,故有專家判斷其為西周時期的秦墓,並把居址的文化遺存推定為西周時期的秦文化。

據介紹,經考古隊勘探發掘,確定了遺址的面積不少於60萬平方米,如此規模的遺址在甘谷縣境內是絕無僅有的。與此同時,有專家認為毛家坪遺址極可能是秦武公所設冀縣的縣治(縣城)之所在。在遺址現場,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此次毛家坪遺址發掘為2700年前設縣的“華夏第一縣”——冀縣的確認提供了重要物證。

如此規模的遺址在整個渭河上游實屬罕見。文化遺存以周秦文化為主,年代從西周延續到戰國。從年代、地望及遺址的規模來看,毛家坪遺址極可能是秦武公設冀縣的縣治(縣城)之所在。據《史記·秦本紀》記載,公元前688年,秦武公攻伐當地戎人後建立了縣和冀縣,為秦國最早設縣,是郡縣制的濫觴。毛家坪遺址挖掘工作基本結束,進入文物修復、資料整理、考古報告撰寫階段,並對車馬坑墓葬進行了保護性回填。天水市及甘谷縣正積極配合早期秦文化考古隊分步驟進行2014年十大考古發現、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毛家坪遺址公園申報工作。

考古歷程

2012年至2014年,聯合考古隊,對甘谷縣毛家坪遺址進行了全面勘探發掘。截至2014年,共勘探出墓葬1000多座,發掘墓葬199座,灰坑752個,車馬坑5座。共出土銅容器51件,陶器約500件。累計發掘面積達4000平方米。

2014年12月13日,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的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經過多年考古發掘研究,發現並確認了甘肅省甘谷縣毛家坪遺址是2700多年前秦國設立的古冀縣縣治所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輝介紹,《史記》記載,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征伐冀地的西戎部族,戰勝後設立了冀縣,這是秦國最早設立的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設立的縣之一。“據文獻記載,冀縣就在現在甘肅省東南部、渭河上游的甘谷縣一帶,當地民間也有 華夏第一縣 的說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