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全鄉轄15個行政村,7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0099人,漢族,鄉人民政府駐地位於白水村2組(黃桷樹新集鎮)。
地理環境
全鄉面積57.95平方千米;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嶺谷之間高差懸殊,是典型的三峽山區地貌。最低海拔135.4米,最高海拔高程1231.12米。現有耕地9070.76畝,其中水田5850.03 畝,旱地1875.15畝,林地面積25813.63畝;人均耕地0.45畝,分布是沿湯溪河邊少,中山稍多。全鄉地形主要為背斜低山地貌,主要屬石灰岩層地構,土層滲水性強;土壤以暗紫色泥、冷沙黃泥水稻土為主。氣候四季分明、溫和,無霜期長(平均300天左右),溫濕適度、光照適宜、雨量充沛、水熱充足;湯溪河流經轄區6公里;年平均氣溫17.6℃,年均日照時數為1650小時,年降雨量1150㎜左右。主產水稻、小麥、玉米、薯類、毛豬、山羊、雞、鴨、鵝等小家禽。經濟作物主要有雪梨、西瓜、枇杷、柑桔、蠶桑、蓮藕等。
近年建設
近年來,該鎮抓住“移民、對口幫扶、生態建設、地災治理”的良好機遇,通過“治水、興林、修路、建園”和國家大量治理小流域及退耕還林草投入,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利用8300畝退耕還林耕地,在渝巴路沿線的三灣、坪陽、白水、鄢家等村規劃引進優質枇杷、牧草間種,3854畝的“綠色經濟走廊”已初具規模;在柏青、厚鹿等高山地段引進板栗、核桃2萬株形成乾果帶;在銅鼓、古松兩村不放鬆品牌西瓜改良、在鄢家、銅鼓、李家較高地段擴大雪梨種植面積形成優質水果帶;在毛壩、雙星、古松、三灣等村的低山水田地段間種水稻、蓮藕形成蔬菜帶;圍繞渝巴雙白段建設的15公里高效農業生態經濟圈已初具規模,以枇杷為龍頭和小家禽產業鏈帶動的結構調整正逐步趨向規模化、檔次化;改變了傳統單一的“糧豬型”經濟。
水利建設
該鎮以水利水保為重點,狠抓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著力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成效凸顯:一是完成了“2211”工程,即:整治兩大水庫(新建村小二型水庫、坪陽村水庫、增水近十萬方);修建兩處自來水工程(鄉集鎮、銅鼓村各建供水池1口,分別蓄水300立方米,分別安裝水管2600米、2500米,共解決5584人吃自來水);修建人飲池100口(山坪塘技改30口,建人飲池70處,主要分布在坪陽、三灣、雙星、毛壩、白水、新建、大華、等村,其中尤其突出的坪陽村山坪塘技改15口,建人飲池30口);興修渠堰1萬米(新建村2500米,坪陽村1500米,毛壩村2800米,古松村1900米,零修建1000餘米),總投資200萬元,其中國家投入人飲專用資金130萬元,群體投工投勞折資350萬元,基本解決了該鄉最嚴重缺水地段的水源問題;二是主要實施了“171”水保工程,即:改土1000畝(毛壩600畝,坪陽250畝,白水150畝),荒山綠化7000畝,退耕還林還(草)1萬畝(栽松柏杉200萬株,乾果1500畝,優質枇杷和雪梨3500畝,種優質牧草2000畝),總投入達800餘萬元,國家和民眾投入各半,其中水保投入150餘萬元,大大加強了農業生產後勁,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