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成本說

比較成本說

李嘉圖是英國產業革命高潮時期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他繼承和發展了斯密經濟理論中的精華,使古典政治經濟學達到了最高峰。是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傑出代表和完成者。

大衛.李嘉圖與比較優勢論

(一)大衛.李嘉圖其人

李嘉圖出生於英國倫敦一個資產階級猶太移民家庭,在十七個孩子中排行第三。童年所受教育不多,只受了兩年商業教育,14歲時,隨父親從事證券交易活動,16歲時便成了英國金融界的知名人物。1793年21歲的李嘉圖獨立開展證券交易活動,很快便獲得成功,25歲時他已擁有200萬英鎊財產,購置了一份地產。這時的李嘉圖深感早年教育不足,因此在經濟生活有了保障以後開始自學。1799年的一次鄉村度假裡,他偶然閱讀了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這是他第一次接觸經濟學,從此,對政治經濟學發生興趣並開始研究經濟問題。當時英國突出的經濟問題是“黃金價格”和“穀物法”,他熱心地參與這兩個問題的辯論。1809年,發表了他的著名論文《黃金價格》,走上了經濟學之路。直到1819年達到經濟學巔峰。不過,這位受到很少正規教育的大學者的著作儘管處處閃現著天才的光芒,但是邏輯混亂。

37歲的時候他完成了第一篇經濟學論文,10年後他在這一領域獲得了極高的聲譽。

李嘉圖在證券交易所的工作使他非常富有,1814年42歲時便退休了。

1819年,李嘉圖在英國議會上院購買了一個代表愛爾蘭的席位。他占據這個席位直到去世。作為議員,李嘉圖支持自由貿易和廢除旨在保護英國國內農業的《穀物法》。

“金價論戰”發生在18世紀末。英國由於對拿破崙的戰爭處於財政困境,政府利用大量發行銀行券的辦法彌補財政赤字,引起金價上漲,銀行券貶值。李嘉圖在《晨報》上匿名發表了《黃金價格》引起了所謂“金價論戰”的論戰。論戰分為“金屬派”和“反金屬派”兩方,李嘉圖是金屬派的首領,他以貨幣數量論為依據,認為金價上漲的原因是銀行券發行過多,從維護工業資產階級利益出發,要求有一個穩定幣值的貨幣制度。

李嘉圖於1823年9月11日去世,年僅51歲。他死得很突然,小小一隻耳朵的感染就奪取了這位天才的生命。

(二)比較利益論產生的背景

1815年英國政府為維護土地貴族階級利益而修訂了“穀物法”。“穀物法”規定,必須在國內穀物價格上漲到限額以上時才準進口,而且這個價格限額不斷地提高。“穀物法”頒布後,英國糧價上漲,地租猛增,它對地主貴族有利而嚴重地損害了產業資產階級的利益。昂貴的穀物,使工人資本工資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潤減少,削弱了工業品的競爭能力;同時昂貴的穀物也擴大了英國各階層的吃糧開支,減少了對工業品的消費。“穀物法”還招致外國以高關稅阻止英國工業品對他們的出口。出於發展資本、提高利潤率的需要,英國產業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廢除“穀物法”,從而與土地貴族階級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為了廢除“穀物法”,工業資產階級在全國各地組織“反穀物法同盟”,廣泛宣傳“穀物法”的危害性,鼓吹穀物自由貿易的好處。而地主貴族階級則千方百計維護“穀物法”。他們認為,既然英國能夠自己生產糧食,根本不需要從國外進口,反對在穀物上自由貿易。這時,工業資產階級迫切需要找到穀物自由貿易的理論依據。李嘉圖適時而應,他認為,英國不僅要從外國進口糧食;而且要大量進口,因為英國在紡織品生產上所占的優勢比在糧食生產上優勢還大。故英國應專門發展紡織品生產,以其出口換取糧食,取得比較利益,提高商品的生產數量。為此,李嘉圖在進行廢除“穀物法”的論戰中,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

(三)比較優勢的含義

在《國際經濟學》的各種版本中,對於什麼是“比較優勢”有各種不同的解釋,為了使大家更加容易地理解比較優勢,先分析一個例子,然後再給出比較優勢的定義。(英國和葡萄牙生產布和酒的比較)從分析可以看到,所謂比較優勢,就是兩個國家生產兩種產品,勞動生產率的比率相對高的一種是該國的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論的主要內容

大衛·李嘉圖認為:在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中真正起到決定作用的是比較利益,而不是絕對利益。哪怕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具有絕對優勢,而另一個國家在兩種產品的生產上都表現出絕對的劣勢,兩國之間仍有可能通過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而獲得利益。為了說明他的比較優勢論,李嘉圖建立了經濟模型,合理地抽象和簡化了複雜的經濟情況,其理論的前提主要有以下幾點:

1.只有兩個國家,生產兩種商品。

2.自由貿易。

3.勞動在國內具有完全的流動性,但在兩國之間完全缺乏流動性。

4.每種產品的國內生產成本都是固定的。

5.沒有運輸費用。

6.不存在技術變化。

7.貿易按物物交換方式進行。

8.勞動價值論(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勞動是惟一的生產要素;所有勞動都是同質的(homogenous);每單位產品生產所需要的勞動投人維持不變。

比較利益論的進一步分析

現仍以英國和美國生產小麥和棉布為例,對李嘉圖的比較利益論分析如下

假設美國每工時可生產6蒲式耳小麥,英國每工時只能生產1蒲式耳小麥;美國每工時可生產4碼布,英國每工時只能生產2碼布(見表)。

國家

商品美國英國

小麥(蒲式耳/工時)

棉布(碼/工時)6

41

5

表:比較利益

雖然美國在兩種產品生產上都處於絕對有利地位,英國在兩種產品的生產上都處於絕對不利地位。然而,兩國生產的相對成本是不同的,因而兩國各具比較優勢,美國在小麥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英國在棉布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根據比較利益論,美國應專門從事小麥生產,並出口部分小麥換取英國的棉布,而英國則應專門從事棉布生產,並出口部分棉布換取美國的小麥。如果兩國間小麥和棉布的交換比例為1∶1,美國用6蒲式耳小麥交換英國的6碼布,比分工前的國內交換多獲2碼布或節約1/2工時,而英國用6碼布可換取美國的6蒲式耳小麥,相當於國內生產的12碼布,與分工前相比,實際獲益6碼布或節約3工時。可見,即使一國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於不利地位,通過兩國分工與貿易,雙方仍可獲益。

現代分析方法在比較優勢理論上的套用

分析工具簡介

1.需求曲線

經濟學上的需求是指在某個價格水平上人們的購買量的多少。在坐標圖上是一條向右下傾向的曲線。

2.供給曲線

經濟學上的供給是指在某個價格水平上廠商的生產量的多少。在坐標圖上是一條向右上傾向的曲線。

3.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

消費者剩餘是指消費者為了購買某種商品已支付的價錢和這種商品實際價格之間的差額。生產者剩餘等於市場價格減去各個生產者的成本的差的和。

4.邊際分析

邊際分析是指一個經濟變數每增加一個單位或發生微小變動,所引起的另一個經濟變數的變化程度。

5.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即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其實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選擇成本。

6.生產可能性曲線

生產可能性曲線表示資源在不同產品生產中的分配所形成的替代關係。坐標系中的每一點都代表一個國家生產兩種產品的一個產量組合。由於邊際機會成本的變化趨勢不同,導致生產可能性曲線呈現不同的形狀:當邊際成本不變的時候,生產可能性曲線是一條直線;而當邊際成本遞增的時候,生產可能性曲線是一條凹向原點的曲線。

Y

A

X

O B

圖:生產可能性曲線(邊際機會成本不變)

Y

A

O B X

圖:生產可能性曲線(邊際機會成本遞增)

7.社會無差異曲線

Y

U3

U2

U1

O X 圖:社會無差異曲線

(二)對比較優勢理論的均衡分析

Y Y

(a)A 國 (b)B國

TA

PPCA Ⅲ

B Ⅱ

Ⅲ TB

Ⅰ A Ⅱ Ⅰ PPCB

O X O X

圖:封閉條件下的生產與交易

比較利益論簡評

(一)比較利益論的科學性及歷史進步意義

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提出了國際貿易理論的科學核心,為國際貿易理論奠定了基石,可以說,現代國際貿易理論都是建立在比較優勢理論的技術後;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它證明了國際貿易不僅是由於絕對利益的差異,更是因為比較利益的差異而產生的。

2.它從理論上有力支持了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爭取貿易自由,促進了英國生產力的發展。

(二)比較利益論的歷史局限性

1.李嘉圖研究方法是形上學的。

2.未揭示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

3.無法解釋國際貿易的一些實際情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