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定位
《每日鏡報》強調文章簡短、煽情,且大量採用圖片;內容以娛樂新聞

《每日鏡報》是工黨的堅定支持者。但是,如果你光看報紙上的報導,你會懷疑該報是不是目前執政的工黨最大的反對者?瀏覽一些重要事件的報導,不難發現該報不僅在醫療、教育、福利等問題上經常猛烈批評政府,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也與工黨唱對台戲。最為典型的一個例子是伊拉克戰爭:以布萊爾為首的工黨政府積極追隨美國的對伊戰爭,而且還以實際行動來支持反戰活動。
發展歷史
《每日鏡報》與鏡報集團很多中國讀者對於《每日鏡報》有一些陌生,但是,過去幾十年里讀《參考訊息》的人,經常能夠看到的一家名為《鏡報》的報紙,就是它的前身。《鏡報》是老牌英國小報,也是全國性質

1903年,英國新聞工作者哈姆斯沃思(A.Harmsworth)創辦《每日鏡報(Daily Mirror)》,這是以婦女為主要讀者對象的小型報紙。第一年不成功,第二年改為半便士畫報後取得巨大成功。1947年的發行量達到370萬份,1951年一度發行量500萬份,當時居世界第一位;
1951年,哈姆斯沃思外甥塞西爾·金(C.King)掌握了《每日鏡報》。接著他1958年買下“混合出版公司”,從而形成了一個較大的媒介集團,被稱為“鏡報集團”;
1984年,英籍捷克出版商人馬克斯韋爾(R·Maxwell)又買下鏡報集團報業公司,主要出版《每日鏡報》、《星期日鏡報》,以及幾十家地方報刊;
1992年,該公司被戴維·梅耶(Dawid Montgom Meiy)買下,稱這是英國唯一不屬於任何公司的獨立公司,但是不久,默多克也擁有了該報團的部分股份。
1999年,鏡報集團與擁有100多份地區性報紙的三一集團合併,改名三一鏡報集團,成為英國最大的報紙出版商,《每日鏡報》是該公司的旗艦級報紙。歷史變革
與《太陽報》一樣,在1980年代之前的約八十年中,一直以勞工階層為主要讀者,是英國真正的持有

2003年春天,《鏡報》的老闆與員工無法承受發行量的下降,它已經掉下了200萬的英國小報生死線(在英國報業中,低於200萬的發行後,憑藉發行賺錢的小報已經要賠本了)。做一張嚴肅報紙,比如像《獨立報》那樣,能有二三十萬的發行量就已經很不錯了,沒有十年的堅持是很難看出效果的。2003年夏天,三一鏡報集團新的女強人柏麗上任後對於這種“嚴肅新聞”戰略並不認同,英國著名的媒體專欄都報導了她對於皮爾斯戰略的質疑,認為最次也要是“有趣的嚴肅新聞”,實際上仍然是娛樂化新聞。
英國的報紙種類繁多,有各個領域的報紙,也有當地社區的,甚至各種族也有自己的報紙,而小報是英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主要有《太陽報》和《每日鏡報》。這兩家報紙在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競爭對手,因此提到《每日鏡報》,就不得不提到它與《太陽報》之間的一次價格戰爭。

《每日鏡報》在政治上一直是英國工黨的支持者,這一點倒不像《太陽報》那樣按默多克的政治意志在不斷設定槍口。但是,作為一張報紙的老闆,如果不能前瞻性地看到一個國家的社會結構變化,肯定是要落後於對手的。《每日鏡報》代表的英國勞工階層隨著英國保守黨在1980年代初的政治改革,數量已經越來越小;同時,它忘記了《太陽報》並不只代表勞工階層,他們代表著英國全部的底層人,除了他們的聲音外還有他們的時尚。這一點,《每日鏡報》需要加速追趕。《每日鏡報》在過去的兩年里,在努力適應數位化的轉型,它在自己的網站建設上投入了一些精力,同時,也嘗試用網際網路思維去調整報紙的內容。
2007年,它的老總在談到《每日鏡報》的封面時說,“我們知道我們在速度上無法和網際網路相比,但我們想要雜誌化的封面來強化報紙的優勢”。不知在這一輪的數位化競爭中,它和《太陽報》究竟誰能找到數位化轉型的真正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