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的發展
詳見百科詞條: 武術
“武術”一詞始見於《文選》南宋朝延年《皇太子釋奠會作》詩中的“偃閉武術,闡揚文令”。此處所謂武術,泛指軍事武藝。此前,此類騎馬、射箭、擊刺和徒手搏鬥等攻防格鬥技術被稱之為“技擊”或“武藝(wǔ yì)”,並沿用至近代。 在武術的發展過程中,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將它稱做“武藝”,用武術這個詞是比較晚的時期,實際上到了清代末年,到民國初年時,才選用了武術這個詞。到了民國16年以後,又把它叫做“國術”。新中國建立以後,確定使用了“武術”這個詞。但是在海外,在很多華人華僑活動的區域裡,又把它叫做“功夫”。這些名稱都有很大的差別,而每一個名稱都有它所以形成的原因,背後也有很多的文化因素。
相關概念
在中國歷史上,在很長時間裡,是把武術叫做武藝的。是因為武術在中國古代的用武之地主要在軍隊。武術具有很多功能,至少有四個方面的功能:第一個功能就是攻防格鬥的功能;第二個功能是健身強體的功能;第三個功能是演練觀賞的功能;第四個功能就是修身養性的功能。它是由這四個方面構成的。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里,具有主導位置的功能也是不同的。在古代,在相當長的一個時間裡,它的功能應該說是以攻防格鬥為主的,它服務于軍事,因為封建國家或者比封建國家更早的,早期奴隸制社會,武藝的主要用途是打仗,是用於軍事活動,也正因為是這個原因,國家會為了國家的穩定對它有相對的壟斷性。
古代的武術實際上形成了軍旅武藝,民間武藝兩個分支,這兩者之間有同有異。相同點,軍旅武藝講打,民間武藝也講打,但是程度不同。而軍旅武藝也用武藝中的某些內容來作為“慣勤肢體,活動手足”,訓練士兵的手段。而民間武藝它也是用武藝的那種健身的價值,試圖獲得一個強健的身體。舞劍這種形式,劍這種武器實際上在漢代以後基本上衰落了,因為劍和後來的軍事活動中,實際套用相比較遠遠落後於刀。所以從漢代以後,它就是漢刀了。那么劍呢,最輝煌的時期是青銅器時代。春秋戰國晚期從吳越崛起了劍,剛開始是一種短劍,後來到了戰國晚期,到了秦漢,漢的初期,出現了鐵的甚至鋼製的長劍,劍達到了輝煌的時期。但不久它就慢慢地衰退下來,因為在真正的戰場上來講,劍的實用價值不如刀,它容易折斷,技術又相對難於刀,刀是以砍劈為主的技術,劍是以刺為主的技術。
但是民間就不同,民間並不是以它是否真正有用於軍事活動為目的,所以劍在民間始終保留下來,而且劍成為一種文化的標誌,一種象徵,很多文人雅士練與不練,都願意佩一副劍,或者家裡掛一副劍,以顯示他自己是書劍並存的。他在追求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大家都知道,古代的文人們把它凝固為兩個字,叫做“書劍精神”,叫做“書劍並取”。李白曾說“十五好劍術,遍乾諸侯;三十成文章,立抵卿相。”他把劍和文章是並列的。那么這就是說有很多在軍旅武藝中沒有多大價值的東西,在民間它仍然有生存的空間,甚至仍然有發展的空間。到了唐代,公孫大娘舞劍器,那么它這個舞的內容呢,一直從我們往前追,從戰國到漢代,所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在那兒舞劍了。就是它的藝術觀賞的那個價值,仍然在民間裡得以保存下來,不但保存下來,還得到了發展。所以民間武術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實際上和軍旅武術是並行發展的。這種發展一直到什麼時候,到了明開始出現變化。
那么對武術來講,它的變化的核心是什麼呢,軍旅武藝衰亡了,武藝已經不再是軍隊里最主要的內容,但民間武藝反而相對繁榮起來。民間武藝五花八門,所謂繁榮表現為大量的新的拳術的出現,新的流派的產生,而且這些流派,這些拳,明顯地帶有某種哲學的理念,比如太極,比如形意,比如八卦,比如通備。從這些拳種的名稱上就看得出來,它和戚繼光所記載的明代的十多家拳派的名稱就不同了,這是一種體育化轉型的標誌。
古句舉隅
1、《三國志·蜀志·劉封傳》:“(劉封)有武藝,氣力過人。”
2、《陳書·高祖紀上》:“(陳高祖)讀兵書,多武藝,明達果斷。”
3、《七國春秋平話》卷中:“你有甚高強武藝交我回兵?”
4、 明 馮夢龍 《醒世恆言》第二十一卷:“再說婆留到十七八歲時,頂冠束髮,長成一表人材;生得身長力大,腰闊膀開;十八般武藝,不學自高。”
5、明 馮夢龍 清 蔡元放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零八回:“齊自王建即位,四十四年,不被兵革,下安於無事,從不曾演習武藝。”
6、清·顧炎武 《少林寺》詩:“頗聞經律餘,多亦諳武藝。”
7、清·翟灝 《通俗編·武功》:“武藝十八事:《讀書記數略》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簡、十三檛、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杷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8、楊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三段:“據他自己說,他從十幾歲就練武藝,才練的這樣強壯。”
常用詞組
1.【十八般武藝】指使用刀、槍、劍、戟等十八種古代兵器的武藝,一般用來比喻各種技能。
2.【武藝超群】形容武藝高強,超出一般人。
3.【武藝高強】形容武藝精湛。
4.【一十八般武藝】泛指各種武術技藝。(《四遊記·蕭後呂客談兵》:“戰陣機謀,無所不通;一十八般武藝,無所不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