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記》原文
“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名聞於世,何及偉哉?
太岳武當,源自秦川。圓方八百里,譽振九重天。七十二峰峻岭,千秋一月和顏。巍峰金頂寶殿,背倚古架神農。添道觀棋布,如星閃玉嵌。一宮隔十里,五里距一庵。百靈森郁,萬仞山高。道觀何奕彩,漢水澤聲淘。
眸回遠眺,多少風騷。人傑於地,物華於天。山秀於靈,水碧於清。笑睹凡間歲月,沉思玄道春秋。昔日明皇賜錦,秉天御旨如松。龍騰日出,虎躍星垂。兩儀共襯,乙泰同輝。太極克剛,氣吞浩瀚。制柔神劍,劃破天蒼。剛剛柔柔,柔柔剛剛。世間今古,兩絕無雙。六十四卦,一統河山。青山放眼,靖海歸心。奇葩蝶影,紅葉心聲。縱是天飛三萬里,終歸地宿一席坪。然僧陶趣,自我閒行。徘徊漫步,略悟歲暉。達則識鯤鵬,行須問己安。萬物包容皆上等,一生怒恨終下策。心生惡、腑厭世,萬般惡世,舍此一空。祈天寄世,三豐之能,炳地逸生,鶴天絕塵。借古言,譬天窗。道可道、非常道。賢不賢,寄先賢。玄岳人魚,能過海天。物淵於本,道仁於心。今古往,相侯王,問津尋道,不絕仰攀。遊人騷客,盡揮墨翰。
尤睹太子坡里,築聖絕技妙玄。脊樑十二根,一柱頂天平。峰山鶴幻舞,幽谷虎吼聲。南岩懸峭壁,鬼亦膽心驚。唯道通天法,煉己化為神。眼看龍頭柱,重有千萬斤。若無神鬼斧,焉能入雲庭。紫宵鳳展翅,金鑾雀錦披。洞天古井映,勤酬物生移。輾轉風和暢,龍孫慧眼高。鵠雁日閃爍,龜蛇月天參。奇花各異彩,一道一聖光。輕盈抒明月,舉泰納海天。
頓悟觀世上,斯時看偉明。偉哉!太岳生瑕、豈有仙山金頂殿。玄天不偉、何來漢水怡心巒?
辭彙解析
1太子坡:太子坡和復真觀是同義詞,已合併。 復真觀,這座在武當山獅子峰60度陡坡上的古代建築,被當今建築學家讚譽為:利用陡坡開展建復真觀,這座在武當山獅子峰60度陡 坡上的古代建築,被當今建築學家讚譽為:利用陡坡開展建築的經典之作。 復真觀背依獅子山,右有天池飛瀑,左接十八盤棧道,遠眺似出水芙蓉,近看猶如富麗城池。古代建築大師們,巧妙地利用 山形地勢,不僅創造出1.6萬平方米的占地面積,而且建造殿宇200 余間,結構出“一里四道門”、“九曲黃河牆”、“一柱十二梁”、 “十里桂花香”等著名景觀。
2玄岳門位於武當山北麓,瀕臨丹江口水庫庫區,是遊覽丹江口市武當山的序幕。玄岳門,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稱,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建築。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高12米,寬12.81米,石 鑿榫卯而成。
3乙泰:乙: 乙yǐ 天干的第二位,用於作順序第二的代稱;泰:同時,泰也是《易經》第十一卦的卦名,卦的內容是超越有(器物)的界限束縛,才能通達無(道思)的大化真境。突破“器”的僵化,才能看到生的活躍。領會道的真跡,才能暢通群的和諧。泰的意思是交通和暢,卦象為表示地的“坤”和表示天的“乾”相疊加,以示陰陽交通和暢。全卦內容主要講對立面的相互轉化。
4玄道:大道,玄一之道。指道家所稱的道的本源或總體。 晉 葛洪 《抱朴子·暢玄》:“夫玄道者,得之乎內,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言也。”
5明皇:指的是大明朝的皇上
6三豐:指的是創建武當山派的道人,張三豐
7道可道非常道:
8問津:打聽渡口,引申為探求途徑或嘗試
9鯤鵬:古代傳說中能變化的大魚和大鳥。語本《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賦》:“察蟭螟於蚊睫,觀鯤鵬於北溟。” 唐 杜甫 《泊岳陽城下》詩:“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 羅惇曧 《文學源流·周秦諸子總論》:“冥靈大椿之壽,朝菌蠓蚋之夭,鯤鵬之大等喻,《列子·湯問篇》語,《莊子·逍遙遊》引之。”
10靖:這裡是個使動詞,意思為“使,,,平靜”
11太極:古代哲學家稱最原始的混沌之氣。謂太極運動而分化出陰陽,由陰陽而產生四時變化,繼而出現各種自然現象,是宇宙萬物之原。《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穎達 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12兩儀:指天地。《易·繫辭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孔穎達疏:“不言天地而言兩儀者,指其物體;下與四象(金、木、水、火)相對,故曰兩儀,謂兩體容儀也。”《晉書·摯虞傳》:“考步兩儀,則天地無所隱其情;準正三辰,則懸象無所容其謬。”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當日三才始判,兩儀初分;乾坤:清者為乾,濁者為坤,人在中間相混。” 金一 《文學上之美術觀》:“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生矣。”
13人傑於地,物華於天:從人傑地靈,物華天寶引申而來。
14六十四卦:《易》中的八經卦,兩兩重複排列為六十四卦。
15如:常用的引申意,意思為“好像,,,,”
16神農:指的是神農架
17奇葩:喻出眾的作品。 碧野 《名城頌》:“﹝《絲路花雨》﹞這朵鮮艷多姿的藝術奇葩,給死者以懷念,給生者以欣慰
18睹:意思為“看”
19剛柔:).陰陽。《易·繫辭下》:“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孔穎達 疏:“剛柔即陰陽也。”《淮南子·精神訓》:“剛柔相成,萬物乃形。” 高誘 註:“剛柔,陰陽也。”
20鬼斧:鬼神使用的斧斤。喻指超人的力量。 元 吳萊 《大食瓶》詩:“晶熒龍宮獻,錯落鬼斧鐫。” 明 徐渭 《七十二峰歸來書寺壁》詩:“五條掛練玉龍奔,七十二峰鬼斧痕。” 清 昭連 《嘯亭雜錄·玉瓮》:“伊誰鏟削運鬼斧,或巨靈掌 吳剛 柯。” 潘飛聲 《碧雲寺題石台上》詩:“偉哉石壇成,除是鬼斧鑿。”
21棋布:繁密如棋子似地分布
22太岳:古山名。即 霍山。亦稱 霍太山。在今 山西 霍縣 東南。《書·禹貢》:“ 壺口 雷首 ,至於 太岳。”
23漢水:漢水發源於陝西省寧強縣蟠冢山,自西向東流入湖北後在武漢注入長江。沿途接納胥水河、旬河、堵河(最大)、丹江、唐白河等,沿途經過主要城市有漢中、安康、十堰、襄樊、武漢等。漢江上有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渠首。
24:騷客:泛指憂愁失意的文士、詩人,如: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李白《古風》遷客騷人,多會於此。――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25太岳人魚:指武當山下的娃娃魚。
27天飛三萬里,地宿一席坪:意指人輝煌一生,最終都需要找回歸原點,找到一個歸宿。
28:洞天:道教語,指神道居住的名山勝地。洞天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構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體部分,中國五嶽則包括在洞天之內。洞天福地多系實指。歷代道士多往其間建宮立觀,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觀、歷史文物和神話傳說。
古井:即磨針井,在武當山距玄岳門約十公里的登山道旁。相傳昔年淨國王太子得到玉清聖祖紫虛元君的啟示,入武當山修煉學道,因意志不堅,欲出山還俗,一日走到這裡,遇見一姥姆坐在井邊礪磨鐵杵,太子甚感奇怪,上前問道:“磨鐵杵何用?曰:“磨針”,太子吃驚地說:“那不太難了嗎!”,對曰:“鐵杵磨繡針,功到自然成。”太子頓時恍然大悟,遂轉回繼續修煉,功德圓滿,得道成仙,後來人們便稱此為磨針井,並在此處修建了一些建築物。
龜蛇:中國古代四大神獸之一,為龜蛇合體,即玄武,這裡喻真武大帝,是道教所奉的神
頓悟:佛教術語。 是禪宗的一個法門,相對於漸悟法門。也就是六祖惠能提倡的“ 明心見性”法門。 它通過正確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領悟佛法的要領,從而指導正確的實踐而獲得成就。。
《武當記》社會影響
《武當記》將掀“武當游”新使命
截至目前,陳少慈先生已有《鵬城八景》、《潮汕賦》、《武當記》三篇佳作連續入選國家級規劃教材,這無疑是對陳少慈先生文學造詣和文學地位的一大肯定。
《武當記》是陳少慈先生遊覽武當山,有感於武當山自然風景的壯美和人文歷史的深厚,經過反覆推敲、嚴格行文而成就的,堪稱絢麗華章。《武當記》文字精美,通古博今,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囊括了武當山的歷史人文、史跡遺存、風景名勝、地理環境、風味特色等方方面面,令人稱絕。
陳少慈先生的《武當記》從不同角度詮釋出武當山的品質、意象與內涵。《武當記》一文中採用我國古老文學體裁――“賦”的行文規律、融入了現代人的語法習慣和行文方式,更好表現出了武當山深厚的歷史文化意韻和進取的現代人文精神。
《武當記》自問世以來就得到媒體的推崇、文人墨客的讚許和社會各界的景仰,中國廣播網、中國日報、湖北日報、網易、新華社等多家媒體先後進行相關報導;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鄭伯農、原中央紀委原副書記徐青、原人民最高法院院長肖揚等人對陳少慈的代表作品《武當記》更是讚賞有加。
此次十二五規劃教材收錄《武當記》對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起到積極的帶動和指導作用,更重要的是,該文對武當山的絕妙描寫對進一步傳揚武當山的歷史文化,彰顯武當山旅遊特色將起到不可估量的長遠影響,甚至將掀起游武當的新高潮。
《武當記》入選國家教材,引領文化新潮流
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由我國著名詩人、辭賦大家、書法家陳少慈先生創作的《武當記》,近日已正式納入在國家十二五規劃教科書——《大學語文》。這是陳少慈先生繼《鵬城八景》和《潮汕賦》之後第三篇被“國家級規劃教材”收錄的作品。
陳少慈先生登臨武當山,感懷於武當風景的壯美秀麗和磅礴大氣,懷著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景仰熱愛之情,博古通今,寫下了將現代之風和古代之律相糅合的經典賦文《武當記》,此文可謂一氣呵成,朗然上口,剛柔並濟,獨具匠心。
作為一篇現代賦文,《武當記》被納入“國家級規劃教材”,無疑是對現行教材文化空白的一大填充。在詩詞歌賦等傳統文學逐漸邊緣化的現代社會,陳少慈先生的賦文連續被國家級教材收錄,充分反映出其作為潮汕第一人的高深文學造詣,更體現了國家教育部對傳統文體和文學的重視。
“賦”這一古老文體在國家級教材中所占比例的回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高校學子學習和了解傳統文化,而作為我國有史以來唯一能將儒釋道寫成辭賦的代表人物,陳少慈所著《武當記》在文法上的創新和改進,擬將引領傳統文化的另一個新的潮流。
《武當記》納入國家教材 填補文化空白
記者近日獲悉,我國著名古書畫鑑賞家、詩人、辭賦大家、書法家陳少慈創作的《武當記》正式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大學語文》,填補了我國現行教材在賦作方面的一大文化空白。
《武當記》是陳少慈登臨武當,有感而發所創作的以寫景為主的記述文,也是其繼《鵬城八景》和《潮汕賦》之後第三篇納入“國家級規劃教材”的作品。
該文在認真遵循“賦”這一體例的嚴格性之基礎上,獨闢蹊徑,將現代文法習慣和行文方式糅合在古老的賦作之中,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還讓人身臨其境的感受武當山景色與人文的渾然天成。
陳少慈的《武當記》納入十二五規劃教材,有益於增進青年一代對賦這種古老的文體的認識和理解;而其在賦作上的創新,不單具有開賦作新風創立新文體的重大里程碑意義,更是為我國現行教材的賦作注入了一股新鮮的力量,填補了賦作方面的文化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