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禹貢》荊州之域。春秋時屬楚,謂之夏。秦屬南郡。漢置江夏郡《漢志》:郡治西陵。應劭曰:沔水,自江別至南郡華容為夏水,過郡入江,故曰江夏。後漢因之建安中,黃祖始治沙羡。吳分江夏更置武昌郡治武昌縣,以為行都。晉以武昌隸江州,江夏隸荊州晉江夏郡移治安陸縣。宋又分武昌更置江夏郡治汝南,即故沙羡也,兼置郢州。齊因之。梁分置北新州尋又分北新置土、富、徊、泉、濠五州,而江夏郡如故。隋平陳,郡廢,改置鄂州。煬帝初,改為江夏郡。唐武德四年,復置鄂州。天寶初,改江夏郡。乾元初,仍為鄂州元和初,置鄂岳觀察使治此。寶曆初,又為武昌軍節度,後改廢不一。詳州域形勢。五代唐遙改武清軍。南唐因之《志》云:南唐亦置武昌軍於此。《宋志》曰:宋初仍名武清軍。至道二年,始改鄂州。是南唐亦曰武清也。宋仍曰鄂州亦曰江夏郡、武昌軍。元至元中,置鄂州路。大德五年,曰武昌路。明初,改為武昌府。清代因之。
行政區劃
元代武昌路
隸屬:湖廣行省
下轄七縣:江夏、鹹寧、嘉魚、蒲圻、崇陽、通城、武昌縣
史料記載
元史
《元史》
卷六十三 志第十五
地理六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
武昌路,(上。)唐初為鄂州,又改江夏郡,又升武昌軍。宋為荊湖北路。元憲宗末年,世祖南伐,自黃州陽羅洑,橫橋樑,貫鐵鎖,至鄂州之白鹿磯,大兵畢渡,進薄城下,圍之數月,既而解去,歸即大位。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顏從陽羅洑南渡,權州事張晏然以城降,自是湖北州郡悉下。是年,立荊湖等路行中書省,並本道安撫司。十三年,設錄事司。十四年,立湖北宣慰司,改安撫司為鄂州路總管府,並鄂州行省入潭州行省。十八年,遷潭州行省於鄂州,移宣慰司於潭州。十九年,隨省處例罷宣慰司,本路隸行省。大德五年,以鄂州首來歸附,又世祖親征之地,改武昌路。戶一十一萬四千六百三十二,口六十一萬七千一百一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數。)領司一、縣七。錄事司。縣七:江夏,(中。倚郭。)鹹寧,(下。)嘉魚,(下。)蒲圻,(中。)崇陽,(中。)通城,(中。)武昌。(下。宋升壽昌軍,以其為江西衝要地也。元因之。至元十四年,升散府,治本縣。後革府,以縣屬本路。戶一萬五千八百五,口六萬四千五百九十八。)
新元史
《新元史》
卷五十一 志第十八
地理六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
武昌路。上。宋鄂州,屬荊湖北路。至元十一年,歸附,置安撫司。十四年,置湖北宣慰司,改安撫司為鄂州路總管府。十八年,移宣慰司於潭州。十九年,本路直隸行省。大德五年,以鄂州為世祖親征之地,改武昌路。戶一十一萬四千六百三十二,口六十一萬七千一百一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數。領司一:
錄事司。至元十三年置。
縣七: 江夏,中。倚郭。鹹寧,下。嘉魚,下。蒲圻,中。崇陽,中。通城,中。武昌。下。宋武昌縣,升為壽昌軍,後復為縣,又再為軍。至元十四年,升散府。大德五年,裁府,仍改縣為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