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寧鎮[唐朝五代藩鎮名]

武寧鎮[唐朝五代藩鎮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武寧節度使,唐朝藩鎮。徐州地區自古便是軍事重地,隋代建立後,隨著運河的開發,徐州地區因地處運河與淮河的交通樞紐,故地位大為提升,入唐後,特別在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後,徐州的固守成為一個重要的關鍵,唐德宗貞元四年(788)於徐州設立節度使,貞元十六年(800)廢節度使,順宗永貞元年(805)再度建節。並賜名“武寧軍”,張愔為第一任武寧節度使,領徐、泗、濠三州,憲宗元和四年(809)增領宿州。隨後領地屢有增減,但大致以徐、泗、濠、宿四州為範圍。

地區歷史

武寧鎮建節後由於轄區與淮西鎮,淄青鎮接壤,故一直是唐中央政權積極穩固的地區,但在唐穆宗長慶二年(822)王智興以武力得到武寧節度使後,徐州自此進入不被朝廷完全掌控期,特別是在文宗大和六年(832)王智興離任後,從832到862這三十年間,武寧地區共發生了三次武力驅逐節度使事件,與同時期的鄰鎮宣武,淮南相比,頻率非常高。朝廷對他們驅逐藩鎮的變亂屢次採取姑息態度,直到懿宗鹹通三年(862)王式擔任節度使,他到任後,幾乎殺光了武寧的軍人,朝廷遂正式廢除武寧軍,僅保留三千人鎮守徐州,其餘分屬兗州海州及宿州。

地區形成

武寧廢節後,許多軍人成為草寇,並與江淮私鹽盜賊相結合,造成嚴重的社會事件,又因當時的西南邊患問題,導致防守西南的徐州兵叛亂,在鹹通九年發生叛亂,攻入徐州,史稱“龐勛之亂”。雖然僅一年即被鎮壓,但朝廷卻為此動員了大批軍力,甚至求助於外族沙陀。龐勛之亂平定後,有鑒於節鎮與兵員的不足,朝廷於鹹通十一年(870年)重新在徐州立節,定名曰“感化軍”,很明顯就是希望此地能夠受朝廷感化,成為中央的助力,但是此後唐王室自顧不暇,雖徐州軍士仍以武力驅逐節度使或割據一方,唐中央卻無力再顧及這一地區的局勢。

唐中央對於感化軍的控制力在昭宗景福元年(892)完全瓦解,其原因在於徐州被宣武節度使朱全忠奪取,自此直到唐末,徐州一直為朱全忠所控制。

宋朝也曾設立武寧軍節度使,後廢。

著名人物

張保皋(790-846),新羅(今韓國)人。807年(唐憲宗元和二年)他與好友鄭年入唐,同年9月參加了武寧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