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白鸛

歐洲白鸛是白鸛的一個亞種,也是一種大型涉禽,體形比東方白鸛略小,體長為100~115厘米,體重2~4千克。鮮紅色的嘴長直而粗,頸部很長,長腿也是紅色。體羽主要為白色,翅膀為黑色,站在地上時身體前部呈白色,後部呈黑色。飛翔時身體為白色,翅尖和翅的後緣為黑色,紅色的腳則遠遠伸出於尾羽的後面。

基本信息

介紹

風姿迷人的大型涉禽──歐洲白鸛
歐洲白鸛現在大多認為沒有亞種分化,在國外分布於整個歐洲,以及亞洲中部、西部和非洲等地。在我國僅分布於新疆喀什天山一帶,也有人曾見於西藏內蒙古,尚待進一步的證實。

生活習性

歐洲白鸛棲息於開闊平原和草地,常在草原上的淺水湖泊、水塘、沼澤、水渠和流速緩慢的溪流及其鄰近濕草地活動,特別喜歡有稀疏樹木生長的濕地。春秋遷徙季節也常出現在農田和耕地上。冬季多棲於比較乾旱的無樹平原和開闊的草地,有時棲息在湖泊、水塘與河邊。喜歡集群。在地上起飛時,要先在地上奔跑一段距離,並用力地煽動翅膀,待獲得一定的上升力後才能飛起。飛行時頭頸向前伸直,腳伸向後,遠遠突出於尾羽的外面。既能煽動兩翅進行鼓翼飛翔,也能利用上升的熱氣流在高空滑翔,特別是遷徙期間,在進行鼓翼飛翔時兩翅煽動較慢,顯得從容不迫,並常常和滑翔交替進行。兩翅鼓動速度為每分鐘170次,飛行速度達每小時40~47公里,飛行高度可達1600米以上至3600米的高空,在遷徙期間甚至出現在4300米的喜馬拉雅山上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分別有在非洲蘇丹西部3300米上空和死海1600米上空滑翔的歐洲白鸛被誤認為是敵人的飛機而被擊落。
歐洲白鸛也時常單獨或成對漫步在水塘岸邊或開闊的沼澤草地上,邊走邊啄食。有時還長時間地站立在地上不動。性情溫順,活動時沉默無聲,是一種較為安靜的鳥類。但在繁殖期間或者受到入侵者干擾時,也能通過上下嘴的急切拍打而發出一種“嗒嗒”聲。它的食物主要有蛙、蝌蚪、蟾蜍、蛇、蜥蜴、蚯蚓、蚱蜢、軟體動物、甲殼類、昆蟲和昆蟲幼蟲,有時也吃鼠類等小型哺乳動物以及鳥卵等。常單獨或成小群覓食,在食物豐富的地區也常集成大群覓食。覓食主要在白天,也有時在有月亮的夜晚覓食。覓食方式主要是還過視覺。覓食的時候身體前傾,頭頸向前伸,輕盈而緩慢地大步行走,找到食物後迅速用嘴捕獲,有時也在水中通過觸覺探測覓食。飽食後常站在地面上休息,有時也將嘴插入前頸下面的羽毛中。
繁殖期為3~5月份,通常營巢於樹上,也在房屋、教堂或其他建築物的屋頂,以及電線桿和電話線桿上營巢,此外,還有營巢於懸崖峭壁上、灌叢中和地面上的。雖然也有一對親鳥單獨營巢的,但一般都結成鬆散的營巢群體,幾個或10餘個巢集中在一起,最多時在同一個房屋頂上有30多個巢。它喜歡利用舊巢,通常一個巢能連續使用多年,每年繁殖的時候僅對其稍加修整和增加一些巢材即可,在歐洲曾發現有的巢竟連續使用達100年以上。多年使用後,巢的結構顯得極為龐大而笨重,有的重量達800多千克。由枯樹枝等構成,裡面鋪墊有草莖、草葉、紙和碎片等。巢的形狀為盤狀,大小為直徑75~170厘米,最大的為225厘米,高為50~200厘米,最高的為280厘米。營巢活動由雄鳥和雌鳥共同進行,通常雄鳥覓找和運送巢材,雌鳥築巢,營巢時間需要大約8天左右。求偶時通過上下嘴的急速拍打,發出一種“嗒嗒嗒”的聲響。每窩產卵3~5枚,偶爾有多至7枚和少至1枚的,通常每間隔2天產一枚卵,但也有間隔1天、3天或4天的。卵的顏色為白色,光滑無斑,有時具有細小的斑點。孵卵由親鳥共同承擔。孵化期為31~34天。雛鳥為晚成性,剛孵出時嘴為黑色,全身被有白色的絨羽,大約60~70天后長好羽毛,但要能飛翔和獨立生活,通常需要90天左右的時間。3~5歲時達到性成熟。
歐洲白鸛是遷徙性鳥類,主要遷往熱帶非洲和印度次大陸一帶越冬。遷徙主要依靠上升的熱氣流進行高空滑翔運動,從而可利用很少的能量,進行長距離遷徙,因此常常避開廣闊的森林和水域,如果一定要經過時,也要尋找最為狹窄的地方通過。遷徙的時間大多在上午至下午天氣最熱的時候,每天遷徙的距離可達100~200公里。從歐洲繁殖地遷往南非越冬地,最遠的遷徙距離往返可達20000多公里以上。在德國曾經記錄到一隻25歲的歐洲白鸛,在一生中總計遷徙了大約500,000多公里的距離。秋季大多在8月中下旬至9月初遷離繁殖地,春季於3~4月離開越冬地。遷徙時集成大群,每群常在500隻以上,最高記錄為21000多隻。
歐洲白鸛的種群數量曾經十分豐富,而且分布的範圍也比較廣,但近來分布範圍已大大縮小,在歐洲不少國家,如瑞典丹麥荷蘭法國瑞士比利時等已經絕跡,包括我國在內的其他地區的種群數量也都有明顯的下降。我國早在三國時期,吳國陸璣撰《毛詩陸疏廣要》上就曾記述:“鸛,鸛雀也。似鴻而大,長頸、赤喙、白身、黑尾、翅;樹上作巢,大如車輪,卵如三升杯。”這裡所說的赤喙的鸛,顯然就是指的歐洲白鸛,說明那時它曾經分布至我國的中原一帶。歐洲白鸛種群數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沼澤排水改為農田,大量施放農藥所造成的環境污染,以及氣候的變化等,致使它的生境喪失和惡化,食物減少,死亡率增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