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馬村[重慶市開縣鎮安鎮歇馬村]

歇馬村[重慶市開縣鎮安鎮歇馬村]

重慶市開州區鎮安鎮歇馬村位於開州城區西面。幅園面積10平方公里,平均海撥240米,轄14個社1462戶,總人口5416人,現有耕地面積1238畝(已退耕還林1497畝),其中田721畝,地517畝。

在庫區周邊綠化帶基本農田建設工程中規劃了歇馬村3社、7社下濕田整治58 畝,配套搞好排水溝、耕作便道、蓄水池等建設工程,能大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

2015年,開州城區西進,開州北部新區如火如荼建設中,歇馬村、豐太村等成為北部新區建設的“主戰場”。

文明村建設

歇馬村文明村建設以來,得到了相關部門和各級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按照文明村建設的要求,我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以促進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為著力點,以完善文化設施、改善人居環境為突破口,以城鄉共建、多辦實事為重要途徑,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推動全村各項事業又快又好發展。

文明村建設具體步驟

一、加強領導,選準創建工作的切入點

根據歇馬村村實際情況,我們始終把創建文明村工作納入全村總體規劃,成立起以書記為組長,村主任為副組長,“兩委”其他成員為成員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在文明村創建工作中,突出黨組織的建設,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農村黨員和幹部隊伍,著力三個文明建設,積極創建文明村。並在創建中突出村社特點,選定優質文明服務為創建工作的切入點和落腳點,把創建工作落實到提高黨員、幹部和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設和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上。創建中做到了“四有”,即有領導機制、有規劃、有措施、有陣地。

二、求真求實,加強思想道德教育

全村以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著力點,把思想道德教育擺在文明村工作的突出位置,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大膽探索創新。2000年以來,我村先後進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弘揚三峽移民精神”、“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等重大主題系列教育實踐活動。在開展教育活動、注重教育活動形式的多樣性。一方面採取召開會議、院壩座談、田間地頭和個別走訪等形式,增強教育的吸引和滲透力。另一方面圍繞歇馬精神、村訓和服務宗旨以及幹部職責、職業道德和工作紀律制定工作制度,強化了思想道德教育與日常工作行為規範的統一,增強教育效果。

三、多管齊下,狠抓文明村的各方面的建設

歇馬村作為市級文明村,要注重落實制定的各方面的措施,重在過程管理,我村制訂了高級文明村的實施細則,使工作具體化,確保村民參與有規可循。

精神、思想、制度等方面的建設抓好了,經濟發展這個關鍵也是不能落下的。針對我村外出務工人員經商辦企業的較多,在全村廣泛開展了“假如我是一個投資者,你該怎么辦?”“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投資環境”的大討論,及時從價值向上轉變了保守狹隘觀念,形成了“你發財,我發展”的發展觀念。目前,全村已有39家大小企業在歇馬村落戶建設,為全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全村數百名農民就地務工,實現務工租金雙收入。良好的投資環境的培育,推動了其他工程建設的發展,近幾年來,村里組織順利實施了農網改造、退耕還林、程控電話安裝、農業綜合開發、三峽庫區周邊綠化等工程項目。推行陽光作業,資金由理財小組監督管理,工程一結束,立即張榜公示,接收民眾監督。村幹部不拿一分錢的“跑路費”,在村民中樹立了良好形象。

目前,歇馬村已形成“說話有人聽、工作有人乾、實事有人辦、有難大家幫、鄰里和睦相處、居住環境好、發展建設環境和諧”的文明村氛圍。

農林建設

存在問題

歇馬村3社、7社總人口1108人,耕地面積1003畝,其中田421畝,其中下濕田125畝,占稻田面積的29.7%。現狀及問題主要是:1、改前地下水位高,原有溝渠淺、彎、窄、少,既不能排除地下水、地表積水及土壤水漬水,也不能保證灌溉時期田間用水。一年只能種一季中稻,在水稻生長過程中,該排水的時候排不出,“水多為患”,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所以,正常年景下,這些下濕田水稻平均單產只有486.7公斤。2、複種指數低,水稻收後,水不能及時排出,無法輪作,成為雜草叢生的冬閒田。3、冷、爛、毒、串還誘發多種病蟲害和水稻生理性病害,如坐蔸、稻瘟病、紋枯病、螟蟲等,每畝增加防治費用35元左右,加大了生產成本。

改造後的作用

實施庫區周邊綠化帶基本農田建設工程,能極大地改善庫區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創造穩產高產基本農田,確保庫區人民的口糧安全,下濕田改造後能達到“三最佳化、三提高、三減少”的作用。

1、“三最佳化”。一是最佳化結構調整。下濕田的全面改造後,能排能灌,變一熟制為多熟制,農民生產的彈性大,意向性種植程度高,便於最佳化結構調整。二是最佳化耕作環境。工程建設實施後,“山、水、田、林、路”得到了綜合治理,既有人行道又有耕作便道,改善了生產條件,最佳化耕作環境。三是最佳化產業升級。增種一季再生稻後,擴大了種植面積,為盤大盤強再生稻產業奠定了基礎。

2、“三提高”。一是提高複種指數。改造後,變一季中稻為稻—稻(再生稻)—油(麥),複種指數增加2倍,土地利用率提高,單位土地產值增大。二是提高單產。改善了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再配套農藝耕作,較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上的產量。如在水稻上推廣西洋複合肥、病蟲草綜合防治等技術,能增產20%左右。三是提高集約化水平。改造後,建成了高產穩產農田,為農民合理布局、集約化生產提供了條件。

3、“三減少”。一是減少病蟲害。改造後,推行“兩水一旱”(稻—稻—油)耕作模式,輪換種植,減少病蟲為害。二是減輕勞動強度。能排能灌,土壤理化性狀得到了改善,人行道寬大,耕作便道通暢等等,農民耕作起來省時省力,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三是減少生產成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